邓义模,王 建
(重庆市璧山县中医院骨一科,重庆 璧山 402760)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观察
邓义模,王 建
(重庆市璧山县中医院骨一科,重庆 璧山 402760)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观察组用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用腰椎牵引加中药内服治疗,治疗2周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7%,对照组89.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
腰椎间盘突出症;综合疗法;对照治疗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1]。我们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较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5~62岁,平均42.8岁;病程最短5天,最长10年;L4~5突出15例,L5S1突出9例,L4~5和L5S1均突出6例。对照组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20~70岁,平均44.2岁;病程最短8天,最长12年;L4~5突出14例,L5Sl突出8例,L4~5和L5S1均突出6例。两组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1994年制订《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腰骶及腰背部疼痛,下肢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性痛觉,皮肤有感觉异常。腰椎棘突旁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活动时加剧,卧床休息则疼痛减轻。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经CT或MRI证实。
观察组:①中药外敷:艾叶30g,川乌10g,草乌10g,桂枝30g,防风30g,花椒20g,细辛10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威灵仙30g,泽兰30g,黄柏30g,木瓜30g,千年健30g,海风藤30g,延胡索30g,川芎30g,姜黄30g,红花30g,牛膝30g,海桐皮30g。置于外用袋内,水煮后敷于患处20min左右,每日2次。②推拿:患者俯卧,先滚、按揉、弹拨腰骶部及患肢,按揉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部夹脊穴,环跳、委中、承扶、阳陵泉等穴,腰部边滚边配合下肢后伸和环转被动活动,然后侧卧。患侧在上施腰部斜扳法,仰卧时强制直腿抬高以牵拉神经。③中药内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桃仁12g,红花12g,当归30g,川芎12g。赤芍10g,生地20g,秦艽15g,黄芪20g,杜仲20g,续断20g,丹参15g,威灵仙20g,川牛膝15g,延胡索20g,炙甘草10g。日1剂,日2服。④电针:患者俯卧,毫针直刺秩边、肾俞、环跳、委中、承山、昆仑等穴,得气后用KWD-808Ⅰ型治疗仪,将输出线一组接双侧秩边,一组接双侧肾俞,连续波,输出量以能耐受为限,时间30min。⑤腰椎牵引:用吉林省兴达医疗器械实业有限公司制造的DXZ-6电脑中药熏蒸多功能治疗机,患者取仰卧位躺在治疗床上,调整好体位并固定骨盆牵引带,松紧适度,先持续牵引10min,后在电脑控制下,床体自动出现体摆、斜扳以及体摆同时斜扳,抵顶等动作共20min。首次牵引力一般是患者所受重力的1/2或稍轻,随后可逐渐加至同等重力或稍重,牵后需在牵引床上休息5~10min。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间隔2~4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对照组:用腰椎牵引加中药内服疗法,方法同观察组,每日1次,7天为一疗程,间隔2~4天后进行下一疗程。
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腰腿疼痛基本消失,功能活动接近正常,尚不能从事长时间的工作。有效:腰腿疼痛明显减轻,功能活动有所改善,尚不能恢复工作。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统计学处理用经χ2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感受风寒湿邪、肝肾不足等引起气滞血瘀,痰痹阻滞经络,经脉不通而发本病。
中药热敷、推拿按摩具有通经活络、逐瘀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减轻肌肉内压,促进新陈代谢,消除肿胀,解除痉挛,软化疤痕,减轻无菌性炎症对神经根的刺激,缓解肌紧张对椎体的牵拉作用,改善腰部疼痛症状。电针治疗可通过电流的刺激止痛、镇静,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4]。牵引可以一定程度上纠正恢复腰椎正常的生理曲线,矫正椎体及椎间关节间位置的变异,加大关节间隙,避免由于关节内外的软组织粘连,瘢痕挛缩,软组织病理改变而限制关节功能,解除肌肉痉挛,降低肌肉的紧张度,消除肌肉张力,以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椎体病对神经根压迫。牵引时椎间隙增大,产生负压,促使髓核还纳,使其复位[5]。中药内服在于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综合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一疗法疗效更好、疗程更短。
[1] 李金学,张录堂.颈肩腰腿痛问题解答[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9:107.
[2] 吴耀持,张一峰.电针结合药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4):18-19.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4]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3.
[5] 李含文.软伤诊疗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87.
R274.298.153
B
1004-2814(2014)05-0401-02
王建
201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