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才,陈秀兰
(1.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 100028;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100872)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整合发展
张喜才1,陈秀兰2
(1.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 100028;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10087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产业无论在规模、速度还是经济效益及社会贡献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计划经济时代以国合商业为基础的农村流通体制迅速瓦解,在去组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个体户、民营企业等多个经营主体,农村流通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另外,农村商品流通主体众多,存在盲目设点、过度竞争现象,新的流通组织体系尚未建立,亟待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整合各种网络资源,实现再组织化,突出主渠道,支持多元化。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产业无论在规模、速度还是经济效益及社会贡献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在其中也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国内商品流通领域集中表现为流通规模与流通效率、传统流通与现代流通、流通业态与流通技术、流通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之间的矛盾。[1]随着农村流通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从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业态结构到网点结构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国有垄断和高度集权的体制机制已不复存在,但这一进程中微观上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改革又导致了新的问题,流通网络现代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流通渠道混乱,特别是部分农村流通主体还存在盲目布点、盲目扩张的情况,流通网络布局缺乏规划,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流通网络结构不合理,网络经营效率比较低。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农村商品流通的网点布局情况究竟是什么样的?是总量不足还是布局不合理?在经历了市场化的去组织化之后农村商品流通产业如何通过再组织化重新整合发展?
习近平[2]指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货往哪卖,钱从哪来,人往哪去”这三大历史性难题,根本原因都与市场问题紧密相关,并提出了农村市场化的重要命题,认为农村市场化是突破农村改革和发展瓶颈制约、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举措,只有紧紧抓住农村市场化这一关键环节,才能在新世纪中开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程国强[3]认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新格局,但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流通方式落后、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基础薄弱,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张利庠[4]提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市场结构状况导致农村地区消费层次不高,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城乡流通差异依然显著。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商贸流通的主体是各级供销社和国有农产品收购企业。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我国原有的农村商品流通格局被打破,供销社在农村商贸流通中的作用被削弱,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市场主体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个体工商户、农产品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流通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迅速涌现。[5]转型时期,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发展滞后情况依然严重,流通组织不发达,一是流通中介组织不发达,许多农村的农产品流通仅仅依赖于少数经纪人的贩卖活动,使农民在价格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恶意压价现象严重;二是服务于农村的批发、零售及物流企业少,规模小,流通产业组织不发达。[6]张如意、张鸿[7]认为我国农村流通主体缺失,使得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的“小农业”和全国市场销售的“大流通”之间缺乏中间组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纪良纲、[8]柳思维[9]认为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必须以小城镇为依托,突出和加强小城镇的节点作用,即要把农村商业网点的建设与小城镇的发展结合起来,以农村零售业网络建设为依托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并积极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洪涛[10]认为应以县为整体,从县城到集镇、乡村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要集中分布固定网点,并以流动网点作为补充,以中小型网点、中低档商品为主,形成以县城商业网为中心、集镇网络为骨干、联系乡村分散网点的一整套销售网络,并使之与农副产品采购网络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县城、集镇、乡村一体化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张如意、张鸿提出培育农业合作社、新型供销社等新型流通主体。[11]黄国雄[12]提出农村市场要以农民为主体,实现农民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组织多种农合组织、专业公司,引导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
农村流通网络不断优化升级。李刚、汪晓晖[13]认为商贸流通企业在农村市场发展必须要有创新性的思维,而这种创新应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刘导波[14]认为,通过以连锁经营方式整合县以下经营网点,在小城镇开设连锁店或特许加盟店,逐步建成以县城为重点、农村小城镇为依托、村为基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零售网络。程国强[15]提出把现代流通方式引入农村流通领域,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创新和发展农村逆向物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以此来全面推进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张满林、付铁山[16]认为,农村日用消费品经营企业要采取资本管理输出等办法,通过办连锁超市、仓储商店、专卖店、专业店和便民店向农村进军,实施名店延伸、品牌延伸、服务延伸。黄先军[17]则指出,经营企业应采取多样化经营业态,从传统的、单一的“夫妻店”经营形式中解脱出来,发展以小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仓储店、折扣店、家居中心等全方位、多元化的多业态的综合发展模式。李定珍[18]根据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实际,认为农村零售组织要选择零售企业集团化模式、流动零售店模式、零售企业连锁化模式、无店铺零售组织模式等多种创新模式。
农村商品流通是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内容,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形成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主要集中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市场差距、农村市场的现状分析等方面,对于农村商品流通不同流通主体、网点布局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没有注意到农村网点量的增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市场问题。本文主要从农村商品流通的主体及其网点分布出发,提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发展模式和对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初步建立。然而由粮食、物资、供销、邮政等演变而来的协会、企业、科研院所等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据商务部估计,2012年连锁化农家店达62万家,覆盖全国80%乡镇和行政村。其中农业系统的基层农技、畜牧、水产、农机、经管等有近20万个组织,林业系统的基层林技推广、种苗、林产品购销等服务组织有3.8万多个,水利系统的设计施工、物资供应等服务组织4.8万个。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数据则显示其拥有100多万个农村商品流通网点,其中县及县以下达到61万个;邮政系统则称其拥有大约24万个为农服务网点;另外,近12万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大约有45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2.5万个农贸市场和近2万家第三方物流商。①
供销合作社是一个覆盖全国的系统组织,有省级供销合作社32个,市级供销合作社335个,县级供销合作社2385个。每一层级都有自己的企业和经营网络。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大力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4大网络建设,已累计建设各类配送中心10548个,发展连锁网点91.3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网点61万个,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②
多年来,邮政系统大力开发农村市场,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的连锁配送业务快速发展。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共有邮政服务网点5.9万处,其中4.2万处在农村;邮政行业从业人员78.8万人,其中农村营业投递人员近14万人。邮政物流依托县邮政局、乡镇邮政支局、村邮政所,建立了以乡镇自营店为经营管理中心、村加盟点为扩展服务区域终端的连锁经营网络。目前,已在农村地区设立了以经营农资为主的1.8万个自营店和20多万个连锁加盟店。服务“三农”网点达到24万多处,覆盖了全国86%的县市和超过1/3的行政村,逐步形成了包括总部、省、市、县、乡村的5级经营服务体系,开辟了一条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新流通渠道。③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产地市场、销地市场和集散地市场相结合的批发市场体系。截至2012年,我国约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500家,共有90多万个批发商。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1722家,成交额1.65万亿元。尽管随着超市的兴起发展,经由超市的农产品流通份额逐年扩大,但批发市场仍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和中心环节。据统计,目前多数城市消费的鲜活农产品80%~90%仍由批发市场提供。即使在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特大城市,如北京,70%以上的农产品也经由批发市场流通。④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它们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目前,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28万个,带动农户1.1亿户,农户年户均增收2400多元;龙头企业12万家,涵盖种植、畜牧、水产等领域,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多环节,销售收入突破5.7万亿元,提供的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⑤
发展连锁经营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不仅能使企业系统迅速扩张,还可以将分散的商品流通主体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企业分散经营、无序竞争的状况。近年来,农村连锁经营发展迅速(见表1)。以苏果为例,截至2012年,网点总数2098家,年销售规模425.6亿元,60%的网点开设在县及县以下农村,50%的销售来自农村市场。⑥在经营品种方面,70%为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目前,连锁网点不断向镇村延伸,推进网络下沉,将商品供应服务做到了农民家门口。
第三方物流作为企业作业管理的协作者、物流服务的整合者以及物流外包的契约人,日益成为现代物流主流服务模式。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总体规模偏小,网点覆盖面不高,设备技术比较落后,服务项目难以满足农村商品,特别是农产品流通需要。根据咨询机构的分析,2006年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大约有18000多个服务商和终端,排名前十位的服务商占市场总额仅13%(这可能是很粗略的估计),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说明我国物流行业尚未实现充分的整合。⑦
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迅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截至2013年9月底,全国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7万户,是2007年底的20.7倍,出资总额7995.56亿元,实有成员总数1321.19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在农产品销售、农资销售等方面不断发展自身的物流体系。
虽然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网点众多,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小城镇和农村社区聚集,农村人口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农村消费水平和习惯都有了较大变化,这给农村流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正处在一个“整合资源,转变方式,重构体系”的“再组织化”的新阶段,面临着众多问题,需要重新整合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表1 全国较大规模农村日用消费品超市网络情况
农村商品流通网络是农村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共有2856个县,33981个乡镇,68.3万个行政村,大约2.2亿个农户。计划经济时代供销合作社主导农村流通的体系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土崩瓦解,以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迅速崛起,但瓦解的是体系,崛起的仅仅是节点,新的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尚未建立。当前,农村中原有的“小生产,小流通”格局、地产地销、短距离运输、一买一卖的产销关系已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商品流通中产销关系表面上是量的矛盾,实质上是生产和流通主体之间的矛盾,日用消费品产销能力不匹配,农产品产销主体地位不对等,农资行业利益格局不稳定。表现在:一是日用消费品的产业集中、产能过剩和品种丰富并存,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的设施落后、配送成本高、销售配送能力有限,使工业品下乡变成“大水量和小管道”的矛盾。二是农产品的分散经营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低,无论是产量、质量、物流组织都无法从根本上适应农产品大流通的要求,农业生产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农产品产销关系地位的不平等难于消弭。三是农资商品的资源约束性和消费的显著季节性。在销售旺季和价格高企时,农资生产者往往自建销售体系、控制销售渠道,农资流通企业为了掌握资源只好向上游延伸,农资的产销关系变得复杂化,产销共赢共生的局面难以维持。上述突出问题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顺、政策组合效果差、地方利益保护以及资源制约等方面密切相关,成为制约我国流通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顺。长期以来,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根深蒂固,流通业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由于流通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1%左右,低于国际2.5%的平均水平,⑧也低于其他行业利润率,在“求速度,讲政绩”的影响下,流通业长期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流通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末端产业,很多政府官员认为流通业应该是充分竞争的行业,政府没必要投入太多精力,从而极大地抑制了流通业的规范、有序发展。目前我国的行业管理体制与现代流通业发展还不适应,工商、规划、商务、发改、财政、税务等部门对流通业进行多头管理,行业管理职能分散,政出多门、部门分割时有发生,大部制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化。
在重要商品产量和价格波动异常的时候,政府缺乏有效的调节手段,只能采取临时性的补救措施。公益性设施特别是物流设施少,政府投入不足,政府调控失去了一个重要抓手。目前,除了政府的商品储备粮库,其他商品流通设施基本上都丧失了公益性质,一些政府投资或资助的流通设施也实行完全的商业化运营。国家出台的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的政策措施不少,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实施细则以及地方利益平衡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策执行大打折扣。2006~2012年,中央财政通过商务、供销系统投向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资金共140多亿元,平均每年20亿元,⑨资金量仅能满足在局部地区开展试点工作,对广阔的农村市场来说是杯水车薪。在资金的投资方向、投资重点上针对性不强,政策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第二,政策法规不完善。与其他行业政策措施相比较,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法律尚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有机、系统的政策体系。虽然国家近几年先后出台了《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商业特许连锁经营管理条例》等一系列与流通领域相关的政策法律,但总体而言流通业立法相对落后。此外,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还亟待加强。据资料显示,流通企业税收种类12种,行政事业性收费19项。此外,各种银行卡刷卡费、用水用电费、过路过桥费等负担较重,土地使用税费等优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实。
第三,地方利益保护。一方面,国家虽然对跨区域经营统一核算的连锁企业统一申报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税源利益分配、地方利益保护等,各地执行不到位;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片面地重视外资、外商,实行非国民待遇,不仅在税收上内外不一样,而且在选择地段、土地出让价格上也给予特殊优惠,甚至个别地方提出对世界著名零售业实行10年免租金的待遇,把内外资零售业置于完全不平等的地位。
第四,人才缺,融资难。一方面,从事农村流通业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零售业、餐饮业、门店店长、专职采购、营销策划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许多企业招聘难,甚至有的流通企业高管岗位缺编率达到15%以上;另一方面,流通企业大多是小微企业,资金来源渠道较窄,经营资金基本靠自有资金、企业利润、亲属借款、地下钱庄、高息贷款等渠道获得,造成流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较大。
在当前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的情况下,市场控制权已经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流通在引导消费和延伸生产增值方面的作用日益强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消费能力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消费层次提升,进而对农村商品流通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在消费环境的舒适化、产品的多样化、质量的适中化、价格的合理化、购物的方便化、服务的综合化,这必然要求流通方式、渠道、业态、设施、管理、服务都必须与此相适应,需要进一步创新农产品流通机制,构建有效的流通主体,流通增值的隐性地位“显性化”、流通增值的分配对象“农民化”,应成为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着力点。
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尤其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的整合力度,形成以供销合作社为主要渠道,中小流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引进外资商业作示范,保持个体户、农家店为补充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供销合作社一直在农村商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销售额占到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以供销合作社为主的多元化组织建构由于既能发挥统一主体的综合协调作用,又可发挥多元组织主体的广泛性,不但能及时掌握情况和反馈信息,而且能有效实现各种农村流通组织主体间的互补。因此,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和繁荣,有利于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有序推进和国家的经济安全。广大中小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更适应农村商品流通点多、面广、变化大的特点,所以应以其作为商业体系主体和基础。引进外资只是为起到示范性、引导性的作用,决不能由其占据主体性、支柱性、主导性的市场地位。另外,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收入分配不平衡、东西部和城乡差距较大、低收入群体庞大的国情决定了个体商贩、集市、小商品市场必须长期存在。现阶段就采取“取代”、“限制”、“改造”等过激政策是错误的,它们的市场补充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农村零售商业业态结构应当以乡镇商贸中心为主导、以各种超市为主体、以专业店和专营店为辅助,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地发展购物中心,许多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则应长期保留夫妻店、小商贩、小生产商等传统形式。
(1)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完善政府调控机制。鼓励各种市场主体充分发育,发挥市场自组织作用,建立健全中小微型流通企业的扶持机制。研究界定农村商品流通的经营性和公益性、明确宏观调控的范围尺度,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组织工具和经济手段,通过透明的、规范的市场准入管理方式,规范市场秩序。从整体上理顺和协调农村商品流通链条各环节主体的利益关系出发,清理整顿并制定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农村商品流通规划。整合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出台相互配套、紧密衔接的农村商品流通的法规、规划、政策、标准规范,充分发挥政策组合的系统效应。
(2)建立专项基金制度,向农村流通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倾斜。变“撒胡椒面”的扶持方式向重点区域、重点市场、物流设施、检测检疫、质量追溯、信息化等流通链条关键节点倾斜转变。对于东中西部,尤其是东北、西北、东部沿海等差异较大的地区实施不同的政策,同时,加大对网络薄弱县、空白县的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合作,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实现重点突出、均衡发展的流通格局。
(3)着力提升农村流通主体的组织化,扶持农村流通主渠道。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专业合作社开展联合,鼓励合作社与大型生产流通企业对接,进一步提升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水平。二要充分利用在农村流通中占有主导地位的供销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加大对供销合作社等传统农村流通组织资源的支持力度,发挥其在农村的网络、组织和人才优势,节约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并将其培育成政府调控农村市场的有力抓手。
(4)积极扶持推进一网多用,提升流通网络的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加大扶持,因地制宜,“一网多用”,综合经营,努力把“农家店”构建成集日用消费品销售、农资品经营、科技信息服务、农产品收购营销、文体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物流平台实现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网络的融合,特别是扶持大型物流园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实现不同产品的物流配送、季节平衡和双向流通。通过支持电子商务信息网络的渗透实现农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网络的融合,实现一网多用,相互促进。
(5)推进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的改革发展,创新农村流通金融扶持方式。要加大对农村流通中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财政政策和扶持资金的针对性和连惯性,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要尽快研究制定连锁企业统一纳税后地区间财政利益的调整和补偿办法,完善流通物流企业增值税抵扣政策,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增值税免税范围。努力探索财政资金与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通过财政资金担保、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等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社农资、棉花流通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试点。
(6)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信息监测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建立政府各个部门之间、政府与行业协会之间共同参与的信息监测机制。促进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发挥更大作用,鼓励成立各种农村流通领域的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协会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引导、自律及行业维权作用。
注释:
①这些数据部分引自杨汇全、朱启臻所著“新中国60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构建与研究评述”(《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作者根据部分网站和统计公报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②主要数据来自供销合作社2011-2013年统计公报。
③主要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新华网和国家邮政局网站
④主要数据来自于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农产品流通蓝皮书,作者询问了商务部等部门获取了一些数据。
⑤主要数据来自于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的发言http:// caijing.chinadaily.com.cn/xfly/2012-03-26/content_5518387. html.
⑥此数据为作者调研苏果集团时获得的。
⑦主要数据来源于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7年11月29日,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农村物流的统计数据比较缺失。
⑧平均利润率的数据为作者访谈有关企业和专家时获得的。
⑨作者根据有关部门数据进行了汇总所得的数据。
[1]王晓东,谢莉娟.新时期流通结构优化升级之再认识[J].中国流通经济,2011(7):21-25.
[2]习近平.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1.
[3]程国强.中国农村市场改革:经验、挑战与思路[J].改革,2010(9):151-153.
[4]张利庠.二元结构下城乡消费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2):36-41.
[5]马龙龙.以流通为突破口破解“三农”问题[J].中国农村工作通讯,2010(11):36-37.
[6]刘根荣.转型时期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2012(8):25-29.
[7]、[11]张如意,张鸿.城乡统筹视角下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0):27-32.
[8]纪良纲,等.农村商业网点依托小城镇发展规律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1(1):39-43.
[9]柳思维.农家店建设不要再撒芝麻盐[J].中国连锁,2011(2):2-5.
[10]洪涛.新世纪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2):10-13.
[12]黄国雄.转变观念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市场结构[J].商业时代,2013(4):66-68.
[13]李刚,汪旭晖.农村商贸流通服务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及实施效果[J].兰州学刊,2010(7):98-101.
[14]刘导波.湖南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对策与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122-124.
[15]程国强.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4):59-62.
[16]张满林,付铁山.以连锁方式开拓农村市场[J].商业经济文荟,2001(3):45-46.
[17]黄先军.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3(6):66-68.
[18]李定珍.关于我国农村零售组织创新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6):130-133.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odity Circulation Network
ZHANG Xi-cai1and CHEN Xiu-lan2
(1.Beijing Business Managemant College,Beijing,100872,China;2.Renmin Univerc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we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odity circulation industry in terms of size and speed,economic profit and social contribution.Rural circulation system based on national and cooperative company in the planned economy era was rapidly disintegrated.Self-employed,private enterprises and other business entities appeared and shap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ural circulation pattern.On the other hand,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with the old rural commodity circulation system,such as the too many main players,the blindly construction and the overdue competition.The new circulation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established and it is urgent task for us to strengthen the top level design,integrate all sorts of internet resources,realize the reorganization,give full play to main channel and give support to diversification.
agricultural products;supply chain construction;governance structure
F304.3
A
1007-8266(2014)04-0020-07
张喜才(1982-),男,河南省中牟县人,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链;陈秀兰(1986-)女,四川省绵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产品流通。
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