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翔 涂薇
(襄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湖北襄阳 441000)
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
赵翔 涂薇
(襄阳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湖北襄阳 441000)
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因其移动性的特性,加之自身的强危害性,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使很多国家和地区遭受到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同时也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损失。基于此,本文将对酸雨产生的原因、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有效防治酸雨的对策。
酸雨;危害;防治对策
酸雨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危害性是多重的,人们也逐渐对酸雨的危害重视起来,不断寻找有效防治酸雨的对策,以减少和消除酸雨给生物、土壤、水资源、建筑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带来的影响,以维持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保障社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对酸雨的成因和危害进行研究,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对策是势在必行的。
酸雨的成因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还有少量灰尘。所谓的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降水。CO2和SO2以及其他带有酸性的物质是酸雨的主要成分,而CO2中带有的酸性在正常的范围内,影响降水中酸性值的主要成分是SO2,也是酸雨中腐蚀性最强的物质[1]。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硫化物等酸性物质以气体的形式同雨水结合,产生高于正常酸性值的雨水,经过成雨过程形成降水,即产生了酸雨。工业燃煤和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是酸雨中硫化物的主要来源。
我国有三大酸雨区分别为:西南、华中、华东酸雨区。酸雨这一全球性的危害,带来的危害性是相当广泛的,不仅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很大的破坏,同时还会给工业建筑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酸雨的危害主要如下:
一方面,酸雨中的酸性物质沉降到地表,会同土壤中的成分产生化学和物理反应,使土壤的成分发生改变,土壤中的铁、镁、钙等营养成分会稀释和流失,减少土壤中的养分。另一方面,很多微量重金属会被酸雨中的酸性物质溶解,溶出锌、铝、汞等重金属元素,这些元素被植物体吸收,或者是流入河流当中,会影响植物的生长,造成水资源的污染[2]。
酸雨给植物带来的危害有两方面,即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一方面,酸雨由大气层中降落,直接落到植物的叶、茎上,酸性物质会直接破坏植物体的保护层,造成植物体的死亡,或者是促使营养元素从植物体中的流失,使植物体中的营养成分下降。另一方面,酸雨深入地表,被土壤吸收,对土壤中的成分产生破坏并造成土壤质量的下降,同时溶解出的重金属元素还会被植物体吸收,对植物体产生危害。
对水资源的危害是酸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主要危害之一。酸雨降落到水体中,会使水体的酸性增加,改变水体的性质和水体中生物资源的生存条件,轻则影响生物资源的正常生长和繁殖,重则直接导致水体中生物资源的死亡,很多珍稀的鱼类都因酸雨而导致了灭绝,给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
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带有强烈的腐蚀性,降落到建筑物表面上,会直接腐蚀金属和石料等建筑材料,造成建筑物的破坏。
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也是极大的,直接接触会对皮肤产伤害,若以酸雾的形式吸入呼吸道,还会引发出很多呼吸道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对酸雨进行全面的防治,首先需要加大政府的立法和监管力度,制定出相关的酸雨防治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对生产活动进行规范,帮助工业企业树立起环境意识,积极做好污染物排放和治理工作,加强对酸雨形成的控制,减少酸雨对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危害。
燃煤是构成酸雨中的主要酸性物质,也是酸雨危害的主要来源,因此,应该对工业燃煤进行有效的控制,改用低硫含量的燃煤来进行工业生产,减少硫化物的排放,这是从根源上对酸雨的形成进行控制的首选方法。
对工业排放气体进行全面的处理,也是减少硫化物排放,降低酸雨形成的有效方式。工业企业应该重视起对污染物的处理环节,将煤和石油燃烧后产生的气体进行脱硫处理,此外减少汽车使用,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也会对控制酸雨形成产生积极效果。
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是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来源,因此,应该不断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以新型的清洁能源来代替煤和石油等燃烧后污染较大的能源,减少硫化物的排放。例如潮汐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并不会产生污染,不含有酸雨形成所需的硫化物等物质,控制酸雨形成的机理,减少酸雨危害,会带来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效应。
植物体自身具备一定的自净功能,能够吸收部分带有毒性的物质。因此,应该加强对能够抵抗酸雨的植物性质和功能的研究,利用植物体对酸雨中毒害成分的吸收和转化功能,发挥植物体对酸雨抵抗和净化的功能。
现阶段,酸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危害,给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针对控制酸雨的形成、减低其危害性,提出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控制工业燃煤、加强污染物排放处理、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植物自净功能等几点防治对策,以期能够为酸雨防治提供参考。
[1]孟赐福,姜培坤,曹志洪.酸雨对植物的危害机理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学报,2010,11(24):109-112.
[2]李秀丽,郭学林.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综述[J].赤峰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09).
[3]曾咏梅,毛昆明,李永梅.宜宾市酸雨污染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