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心
(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陕西 咸阳 712046,252259202@qq.com)
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中的作用*
蔡 心
(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陕西 咸阳 712046,252259202@qq.com)
中医药类学生应具有包括认知要素、道德要素、人文精神和行为要素在内的人文素养,但当前有部分中医药学生人文素养欠缺,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重视中医经典,用中医药精神文化感染中医药类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贯通一二课堂,用中医药物质文化丰富中医药类学生的认知文化素养;加强文化教育,用中医药制度文化熏陶中医药类学生的行为文化素养。
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类学生;人文素养;欠缺作用
中医药类学生不仅承担着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还承担着传承中医药传统医术与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我国在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和复兴中医药的事业中,需要的是同具精湛医术和高尚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所以如何提升中医药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中医药类大学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1]人文素养是中医药类学生成长成才必备的素质,是中医药类学生能否成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的关键因素。中医药类学生必要的人文素养构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 认知文化素养
中医药的认知文化是中医药结合儒家思想对天地人的认识,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重视建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人自身的身体状况与其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将病人、病因、疗法与自然整体考虑,才是中医医者行医用药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阴阳平和的健康观主要体现在中医认为人体的最佳状态即是平衡,过阴或过阳都会使人体处于不健康的状态。《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主要体现在中医认为一切疾病的核心原因归于“失和”,中医治疗的主要目的则是调和,使失和偏激的人体状态调至平衡致中。《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至真要大论》写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了解认知文化是掌握中医医术和中医药文化的关键要领,所以中医药类学生要想熟练掌握中医药知识,提升知识水平,就必须重视提升自身的中医药认知文化素养。
1.2 道德文化素养
道德文化素养可以概括为“人”、“仁”两字。“人”即以人为本,《黄帝内经》中用“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告诉世人,天地万物中最值得尊重的就是人的生命。“仁”即仁善仁术,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诉我们:“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深刻体现出中医药文化中推崇的医者最高境界是具有“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仁善胸怀。因此对天地万物生命的尊重和“医乃仁术”仁善胸怀是所有的中医药类学生都应秉持的道德准则。
1.3 行为文化素养
中医药行为文化是指中医药文化中行为规范性方面的内容,是中医药文化的外在表现。在中医药文化中集中体现为要求医者具有专业的思想和态度,研读经典,重视临床实践,尊师重道,拜师带徒等传统礼仪。《大医精诚》中说:“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这就对中医医师的行为做了详细的规范。因此中医药类学生也应该用这样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在求学、实习、从业过程中始终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
1.4 人文精神素养
中医药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最典型的就是其价值理念核心——大医精诚中的“诚”,这个“诚”要求医者在学医、行医时不弄虚作假、诚笃端方,在为人处世、对待患者时更是诚实守信、不图虚名,是我国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大医精诚》这样教导我们医生:“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诚”对于中医药类学生的要求外化于言语,内化于行为。言语上做到恳切诚实、不妄言撒谎,行为上诚心待人、恪守本职。
目前中医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都是重视中医药理、医术知识的传授,但是普遍缺乏利用中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专业基础和操作技能,缺乏文化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认知文化素养缺失
认知文化素养缺失表现在中医药类学生知识面较狭窄,对中医药传统、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了解不够。中医药类学生多为理科背景学生,高中阶段为了通过高考,大多忽视对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历史、政治、文学等方面的课程不重视。调查显示,76.19%中医药类学生认为医学与人文联系不紧密;17.69%中医药类学生认为医学与人文联系非常紧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6.12%的中医药类学生认为医学与人文没有任何联系,医学属于理性学科,中医药类学生不需要具备人文素质。[2]所以多数在校中医药类学生存在中医药文化认知要素缺失的现象。
2.2 道德文化素养缺失
目前所有医药院校都有动物实验课程,虽然说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但是在进行动物实验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教育是必须的,让学生懂得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否则会导致学生对生命的漠视和麻木不仁。
2.3 行为文化素养缺失
人文素养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特征,在实践中更是一种行为状态。中医药类学生的课程繁多,实验时间长,出师成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临床经验积累,缺乏学习动力的话会使他们很难完成学业、走上行医之路。中医药文化的缺失影响学生自身学业的完成、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完善,阻碍了中医药类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有碍于中医药事业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事关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大计。
中医药文化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长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共同指导的中医学实践的过程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3]因此在长期的积淀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尚中贵和的和合观,阴阳变易五行生克的辩证观及大医精诚、救世济民的医德修养观等。这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
3.1 重视中医经典,用中医药精神文化感染中医药类学生道德文化素养
中医医德和中医药行为规范作为中医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在中医药实践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系列行医道德和行为准则,在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始终指导着实践。中医药类学生是传承中医药科技和中医药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规范和医德水平关系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完善。
在许多中医药典籍中都记录了体现中医高尚医德的故事,例如,《神仙传》卷十记载了董奉了不计报酬的杏林佳话:“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张景岳说:“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等平台宣讲中医经典中的这部分优质育人资源,例如在《中医医学史》中加入对名医事迹的介绍,在《医古文》课程中加入中医经典诵读活动、邀请国医大师举办讲座,通过这些活动,用生动的典籍故事熏陶中医药学生,用中医名家的亲身经历来影响中医药学生以提升其道德文化素养。比如陕西中医学院组织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医系2010级全体学生,于2014年6月4~5日在药王孙思邈故里铜川参加“陕西省中医临床医学生大医精诚培训班”活动,中医专业326名本科学生在铜川接受为期两天的培训教育。邀请了多位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全国医德标兵从孙思邈学术思想、医德医风、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培训,还在药王山孙思邈祭祀广场,组织学生进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集体背诵《大医精诚》。通过本次培训活动,使同学们进一步感悟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的精髓,增强践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的自觉性。本次活动巩固了学生专业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不失为利用中医经典感染中医药类学生道德文化素养的好方法。
3.2 贯通一二课堂,中医药物质文化丰富中医药类学生的认知文化素养
中医药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如中医药学思维方式和认知、中医药学规律等,还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深深的影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饮食、服饰、建筑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贯通中医药类学生的第一、第二课堂,开展各类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学生活动,让理论教学与课余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第一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在第二课堂上丰富其认知文化从而巩固其专业知识。所以,我们在对中医药类学生的培养中,除了重视理论与实习,还应该在第二课堂中帮助他们学习中医文化,在第二课堂的拓展中利用中医药物质文化,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与养生、饮食、服饰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相结合,举办系列知识讲座、知识竞答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和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培养他们了解中医药文化丰富内涵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校园内安放历代名医塑像,或是将中医经典故事中的经典情节用雕塑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领略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不断学习中医药文化,用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丰富自己的认知文化素养,做一名不仅医术精湛并且学识渊博的中医医者。
3.3 加强文化教育,用中医药制度文化熏陶中医药类学生的行为文化素养
中医药文化强调尊师重道、行“拜师礼”的传统礼仪,这是中医药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传统中医学习中,拜师学医必须行“拜师礼”,在严格的师承教育中,学生要时刻谨记“尊师重道”的信条,老师也要帮助学生熟读中医经典,如《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等,打好理论基础,还要带学生一起出诊,让学生在诊病过程中亲身体验,直观学习,并亲自加以指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现代中医药学生的临床培养过程中,要发扬“尊师重道”、“拜师礼”的传统礼仪,把“尊师重道”的道德教育搬到实际的临床教学中。比如,加大临床教学的比重,在临床教学前开展拜师礼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人拜师的隆重礼仪,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在临床教学阶段更能悉心指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技术,并将医德培养纳入到临床实习教学计划当中,改变实习仅仅是学习医疗技术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使“尊师重道”的中医药文化传统礼仪融入到日常实习教学中,在与患者接触的点滴中不断规范中医药类学生的行为,提高他们的行为文化素养。用中医药文化传统礼仪熏陶中医药类学生的行为文化,比起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更能针对中医药学生的自身专业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1]柯荔宁.加强中医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153.
[2]郝丽霞,闫曙光,费丽萍,等.医学的哲学本质及中医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探讨[J].卫生软科学,2012,26(7):639.
[3]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国际标准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2):22-25.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Role in Promoting Humanistic Quality in Students
CAIXin
(Faculty of Humanities,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712046,China,E-mail:252259202@qq.com)
Traditional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have humanistic quality including:cognitive factors,moral elements,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behavior.However,some students'humanities accomplishment is lack,so i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culture,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students'humanities cultivated manners: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ith the spir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culture infecting class students'moral literacy;enriching students'cognitive literacy with rich material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strengthening cultural education and edifying students'behavior literacy with system culture ed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tud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umanistic Quality;Detecitve Role
R-052
A
1001-8565(2014)04-0529-03
2014-04-28〕
2014-05-14
〔编 辑 李恩昌〕
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段研究基地《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项目》2011JZ06412JZ079;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中医药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