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久,黄金波,方山山,焦全
(安徽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肾内科,淮南232001)
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肾功能衰竭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前3年腹膜透析(PD)患者的成活率高于血液透析患者,因此提倡首选PD治疗[1],且CAPD治疗不依赖医院的设施,操作方便,可保护残余肾功能,不影响血流动力学等,已被越来越多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选用,其疗效与患者文化水平、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情况、社会支持等有关。近年来,尽管PD技术有很大改进,但其退出率仍较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PD的发展。因此,分析PD退出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对指导治疗有深远意义。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07年8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死亡的PD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均使用百特腹透液6000~8000 mL/d,行CAPD治疗。年龄40~81岁,平均(62.9±13.2)岁。最短透析时间2月,最长透析时间8年,平均(21.7±25.3)个月。基础疾病分布: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糖尿病肾病5例,高血压性肾病2例,慢性间质性肾炎1例,痛风性肾病1例。
收集2007年8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转血液透析(HD)的PD患者24例,男13例,女11例,均使用百特腹透液6000~8000 mL/d,行CAPD治疗。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47.1±16.0)岁。最短透析时间15 d,最长透析时间7 年,平均(25.0 ±13.2)个月。基础疾病分布:慢性肾小球肾炎14例,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性肾病2例,狼疮性肾炎1例,痛风性肾病1例。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查阅40例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调查其基础疾病,年龄,透析时间,透析方案;死亡及转HD的原因,感染相关病原菌及并发症;HB,ALB等营养指标。
2.1 PD患者死亡原因及相关临床分析
2.1.1 导致16例患者的死亡原因 心脑血管疾病6例(心功能衰竭3例,脑出血2例,脑梗死1例),感染8例(6例为肺部感染,2例腹腔感染,感染合并心功能衰竭1例,合并脑梗死1例,合并消化道出血1例,合并败血症1例)导致死亡。1例为严重营养不良导致死亡。1例放弃治疗而死亡。
6例肺部感染(37.5%,6/16)检出病原菌11例次,其中细菌9例次,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2例次,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次,大肠埃希菌2例次,铜绿假单胞菌1例次。真菌3例次,分别为白色念珠菌2例次,热带念珠菌1例次,2例患者为细菌、真菌混合感染。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2例(12.5%,2/16),均为细菌感染,1例是大肠杆菌,1例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2.1.2 16例死亡患者的营养情况 (1)血红蛋白(HB)最高为110 g/L,最低为59 g/L,平均 HB(84.1 ±18.8)g/L,其中 HB<90 g/L(中度贫血及以下),占56.3%(9/16)。(2)ALB 最高为 35.8 g/L,最低为18.8 g/L,平均 ALB(28.6 ±5.6)g/L,其中 ALB<30 g/L(低蛋白血症),占56.3%(9/16)。
2.2 24例患者转HD的原因及相关临床分析 11例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7例为透析不充分,5例为引流不畅(经影像学证实导管移位4例,手术拔管后证实导管大网膜堵塞2例),1例为放弃。24例患者1年内退出16例,占退出患者的66.7%。5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测得总尿素清除指数<1.7,每周总肌酐清除率<50 L·1.73m-2,其中超滤衰竭 1 例[2],透析效果差而退出PD;2例全身浮肿明显,血压升高、心功能衰竭不易控制,均改为血液透析。
11例PDAP患者的病原菌检出,6例查见病原菌,其中5例细菌感染,分别为表皮葡萄珠菌2例,金黄色葡萄珠菌1例,大肠杆菌2例,1例真菌感染为白色念珠菌,5例未查见病原菌。11例PDAP病原菌检出阳性率为54.5%(6/11),1例真菌感染患者经明确诊断后立即予拔管转为HD,其余5例确诊为腹膜炎,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后拔管转为HD,其中合并肺部、肠道真菌感染3例,占27.3%。
本组资料共有40例PD退出患者,其中16例死亡,24例转HD。死亡患者直接死于心脑血管疾病6例,8例合并感染患者中有2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共计8例患者(占50.0%,8/16)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是死亡的首位原因,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最多见。目前国内腹膜透析液均为葡萄糖液,腹膜长期处于高葡萄糖、高渗透压环境中,腹膜功能受损,超滤功能下降[3],钠水潴留,因为容量负荷过多会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多,其次,本组资料56.3%(9/16)的 PD 死亡患者 HB<90g/L,ALB<30g/L,提示营养状态差,PD合并营养不良,预后差[4]。近年来有研究依据证实营养不良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主要通过炎症因子为中间环节,发生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MIA)综合征[5]。因此,当CAPD患者出现水钠负荷过重时,应首先强调水分的控制,而不是不断增加超滤,避免残存肾功能的丧失,同时要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死亡的患者中合并感染8例(占50.0%,8/16),其中6例为肺部感染(占37.5%,6/16),其已成为PD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感染细菌有革兰阴性菌、球菌及真菌,营养不良加大了全身抗感染治疗的难度,增加了死亡风险,在临床工作中要尽量做到病原学诊断及行敏感药物试验,筛选出敏感抗菌药物,提高治愈率。充分透析及提高透析质量可减少肺部感染发生[6]。
本组收集了24例转HD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PDAP仍为患者退出PD转HD治疗的主要原因(45.8%,11/24)。PDAP是PD的主要并发症,特殊细菌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对一般抗感染治疗疗效差,反复发生腹膜炎可导致超滤失败及硬化包裹性腹膜炎而必须退出PD治疗,甚至危及生命[7]。本组PDAP资料中有1例检出真菌感染行拔管治疗。另外5例腹膜炎患者未查见病原菌,平均行透析液培养6次,至少培养2次以上均为阴性,但临床症状高度怀疑真菌感染而行拔管改为HD治疗。本组PD退出患者腹膜炎病原菌检出率为45.5%,阴性率远高于ISPD建议的20%标准[8]。因此要千方百计提高腹膜炎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才能减少患者退出PD治疗。腹膜炎患者同时合并肺部、肠道真菌感染(多部位感染)占27.3%(3/11),也与全身感染难以控制,腹膜炎治疗效果差有关系。因此,要加强患者教育,强调无菌操作,提高患者免疫力[9],减少PDAP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7例(占29.2%)患者因透析不充分而退出CAPD。PD患者随着PD时间的延长,尤其是在透析2~3年之后,残余肾功能逐步减退[10],腹膜转运功能发生改变,腹膜有效交换面积减少;还有腹膜高转运患者,其容量负荷过重,由此导致了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功能衰竭等一系列并发症,不得不退出PD,当然还有经济原因导致透析不充分。为了提高透析的充分性,透析专科医师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体型、身体状况、常用药物、原发病因及症状等情况制定个体化透析方案,并根据患者残余肾功能及腹膜转运特性,及时调整透析剂量或者有条件采用自动腹膜透析方式;本组有5例患者腹透管功能障碍,其中4例移位,2例大网膜堵塞。导管移位主要与手术技术、肠功能紊乱以及伤口愈合前反复牵拉有关。为减少腹透管移位的发生,我们需要不断提高手术置管水平,并在日常生活中调节肠道功能,减少腹泻与便秘的发生。导管堵塞的主要原因包括血块、纤维蛋白凝块阻塞、大网膜包裹、腹膜粘连及导管受压等,鼓励患者置管后早期下床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可用盐水、肝素、尿激酶冲洗透析管[2]。若上述方法仍无效则需要手术调整导管位置、重新置管乃至改换透析方式。本组资料1年内患者退出率66.7%(16/24),可见置管1年内要密切关注,减少退出率。
PD患者退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医患双方的配合,要提高医护的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加强透析前的一体化治疗及PD患者的管理与培训[11],加强医疗指导,确保透析的充分性,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降低感染发生,减少PD退出率。
[1] Lo WK.Peritonneal dialysis utilization and outcome:What are we falling?[J].Perit Dial Int,2007,27:S42-S47.
[2] 陈香美.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6.
[3] 阳晓,余学清.长期腹膜透析患者腹膜保护策略[J].中国血液净化,2010,9(10):523-525.
[4] 周晓玲,韩庆烽,史均宝,等.合并症与腹膜透析患者炎症营养状况及预后关系的探讨[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2):64-67.
[5] 许俊福,罗群.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颈动脉硬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5):590-592.
[6] 芮章茹,王晋文,王晓丹.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65例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2):62-64.
[7] 钱家麒.腹膜透析在终末期肾衰竭一体化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12):1160-1162.
[8] Figueiredo A,Goh BL,Jenkins S,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eritoneal access[J].Perit Dial Int,2010,30(4):424-429.
[9] 辛正宏,梅林.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分析[J].西部医学,2011,23(9):1735-1736.
[10]汪涛.腹膜透析患者与残余肾功能[J].肾脏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1,20(3):256-257.
[11]苏春燕,谢一萍,路潜,等.腹膜透析患者门诊随访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97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