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2014-01-29 05:55:35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4年7期
关键词:体系信息化管理

文|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面对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维护城市秩序、化解潜在风险、处理突发危机等方面的挑战越来越大,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已很难奏效,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明确城市治理内容、提高城市治理效率、增强城市治理精度、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面临的新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于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大数据浪潮来势迅猛。大数据是海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和应用模式,具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等特点,被认为是继土地、人力、技术、资本之后的新型资产。大数据不仅是一项技术,更孕育着全新的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并将深刻改变政府和市场的行为,影响政府和社会的关系。美国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欧盟最新开放数据平台Beta版已向公众开放;韩国政府着力把本国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我国对大数据的研究、运用反应迅捷,金融、商业等领域的大数据运用先行探索,催生出众多新型商业模式。

城市治理亟需现代化手段。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地域膨胀,领域扩张,市民间交流效率大增,以及市民成分、诉求多样,使治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长期存在的政府与社会“大马拉小车”增大了无效行政成本,亟需构建政府与社会的新格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决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需要有能快速分析社会复杂性的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突破城市治理障碍。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已有十多年,许多探索和实践表明:先进技术、模式的运用成为城市管理结构改善,管理方式变革的强大助推力和有效工具,这种管理工具的创新必将极大地改变现有政府的管理观念,构建适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城市治理组织形态,使城市公共管理、社会服务和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得以突破。以需求为导向,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城市治理理念、组织架构、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创新,有利于建立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治理机制;有利于应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带来的城乡区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挑战。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的机制。我国城市治理信息化的管理多元化问题突出,缺乏自上而下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机制,以及统筹协调的实施导则。各地各部门的实践过多地体现了个性,湮没了统一性和协同性,成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隐忧。信息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约束。我国社会治理信息化的管理、业务、技术等标准体系比较缺失,导致各类信息资源不能有效整合。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比较大。比如,美国联邦政府执行了3000多项内容广泛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德国截至2010年发布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国家标准13009项;日本发布实施了29项有关信息化时代社会性综合性问题的国家标准。

基础数据质量不高。当前我国城市管理业务系统类别多,存在多种多样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基础数据,使各类信息资源不能有效互连和共享,特别是“纵强横弱”问题十分突出。据调查,以某地级市为例,相关系统涉及自然人的信息重叠竟达82%,信息不一致率达27%,信息不完整率达43%,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投入,并导致大量的信息盲点存在,数据经常“打架”。

几点建议

高度重视,稳步推进。此轮信息化浪潮来势迅猛,到底会引起多大多深的变化,目前尚难清晰预判,风险也不易预估。要高度重视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影响。既要看到我们能与西方发达国家同步分享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也要看到有些国家已经进行了较长时期的信息化法制、文化建设,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因此,信息化城市建设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应从我国国情、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和信息化基础条件出发,做好宏观规划和整体设计,稳步推进,切不可搞“大跃进”。

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社会治理体系变革。多年的探索表明,从前端对割据于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整合的难度非常之大。当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立足于“不求所有但求可用”,以为群众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为导向,以满足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切身需要为原则,以技术创新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改革,提升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能力。比如,建设城市公共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加强共建共享与互联互通,挖掘城市基础信息潜能,提高公共数据应用价值等。比如,在城市规划、建设时通过可视化系统进行可行性分析;通过舆情监测平台适时分析社情民意,对重大决策尽早预研、预判。通过应用驱动,促进政务信息的逻辑整合,推动并最终实现物理整合,使社会治理高度扁平化、精准化、实时化。

加强城市治理信息化法制建设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围绕信息的采集、安全、共享及隐私保护等核心内容逐步完善、制定出台并形成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体系,确保信息化建设在法制框架下有序进行。适时总结各类试点的做法和经验,编制我国社会治理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解决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多样性、同步更新困难、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强化标准化对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作用。

加强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宽带中国”、“三网融合”等工程;加强重大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科学布点云计算中心等重大基础工程。通过对各部门已有业务系统数据以及监管中心数据的整合,形成基于城市运行特征的管理数据体系,建设全社会共享的大数据平台。重视数据科学学科建设和数据科学人才培养。加强教育和宣传,不断提高公众数据信息意识和素质。

猜你喜欢
体系信息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月“睹”教育信息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信息化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0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