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保健方法

2014-01-29 05:37李元琪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李元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5)

·保健论坛·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保健方法

李元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武汉 430065)

中医养生之道源远流长,累积了历代先贤医家的经验和智慧,《黄帝内经》是最古老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历代养生著作中,价值最大,影响最深的经典之著,成为历代养生及医家必加钻研的典籍[1]。《素问·上古天真论》“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2]。其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对现代社会养生保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府之明也。”阴阳是自然界的总规律,是人与世界万物的纲领,一切事物变化的根本,人与万物生长壮老和消亡的根本原因[3]。《素问·生气通天论》云:“生之本,本于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的协调关系的结果,而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则是阴阳失调所致,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术数是修身养性安神之方法。张隐庵解释说:“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包括呼吸、导引、按娇、气功等方法。“法”是效法之意,“和”即调和之意。因此“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取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规律,掌握各种调摄精神及锻炼身体的养生方法[3],保持人体内外阴阳的协调统一,达到自我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体现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养生思想。阴阳和调,是《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养生之道之核心,失和则百病由生,遵之则万疾不起[4]。遵循这一原则,人们在日常饮食、起居及各种活动中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摄。

1 顺应自然,调养生息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人合一”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观点,也是中医学整体观之一。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因此,人体需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调整自己的起居生活,适应周围外界环境的变化,才能达到阴阳调和,精神乃治。如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阴阳平衡[5],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生、夏长之节,应注意调养生长之气,使心肝之气旺盛,精神舒畅,志意条达,夜卧早起,多做室外活动,利用自然界万物的勃勃生机,激发调整自身的气机,使机体的阳气充沛,宣泄畅达;当秋收、冬藏之节,又当注意调养收、藏之气,使肺、肾之精充足,志意安定,神气收敛,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去寒就暖,不轻泄阳气,不妄扰阴精,以使阴精藏于内,阳气固于外,顺应季节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以适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6],保持身体健康。又如一日气候变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阐明一天之中的变化与四时气候变化的规律是完全一致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因此,早晨与日中注意养阳,多参加户外活动与身体锻炼,舒展筋骨,流通气血。傍晚与夜半,阳气开始潜藏,卫外能力减弱,要注意防寒保暖,减少活动;避免风寒和雾露之气的侵袭;夜间要有充足睡眠。人体阳气在一日中呈现的节律性变化,对人体病理也产生影响。出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不同表现,所以一些疾病患者常出现朝轻暮重的表现。可见,中医养生之道的基本法则贵在顺应自然与天地协同一体,以平衡为期[7]。

2 合理饮食,谨和五味

人体的阴阳气血,有赖于饮食调养。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营养脏腑四肢百骸,产生生理功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内经》明确指出:“人以水谷为本”,合理饮食也是内经养生之重要内容。《黄帝内经》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阐明即要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又要了解食物四气五味。四气是指食物的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五味是指食物的辛、甘、酸、苦、咸的不同味道。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谨和五味”,春天应“省酸增甘”[8];初夏应“少苦适辣”;长夏应“免甘加咸”;秋天应“省辣补酸”;冬天应“清淡添苦”,以养五脏。一般而言,春夏季自然界阳气盛、气温高,食物应以寒凉性质者为主,少食温热生火之物;秋冬季自然界阴气盛、气温低,食物应以温热性质者为主,少吃寒凉伤阳之物。食物辛、甘味者为阳,酸、苦味者为阴。如有偏嗜,日久会损阳伤阴,产生病患。所以,合理饮食,定时定量,顺应四时和人体阴阳而用之,才能养生保健,延年益寿。

3 动静适宜,形神兼养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是《内经》养生的目标。《内经》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出发,主张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结合,以调养人体的生命活动,延年益寿。动以养形:是指采取多种多样的的方法,如劳动、舞蹈、散步、导引、按蹻等,以动形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正如华佗所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千金要方》[9]云:“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以其运动故也。”指出动有利健康,但必须适度。《内经》中也有“散步以逸情、导引以通经、按跷以宣络、吐纳以祛疾、存想以避疫”之养生方法[10]。《素间·经脉别论》云:“生病起于过用”。《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指动超过了常度,就会损害健康。因此,动与静必须适宜,才有利于人体健康。静以养神: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两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心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全身各脏腑组织。所谓养神即指安定情志,调摄精神,摒弃杂念,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这样,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防病益寿。若躁动不安,心神失宁,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研究证明,人体躁动时,心理失去平衡,体内大量释放激素并与白血球结合,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11]。因此,《内经》倡导:“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综上所述,“形神合一”是人体健康的象征[12]。动静适宜,形神共养,而获延年益寿。

4 节欲保精,护肾强体

“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内可化生气血,充养脏腑而源泉不竭;外可强健形体。《内经·六节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为阴阳水火之脏,主生殖和藏精。《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入房过度则伤肾”。过度房事,不知节欲,直损肾气,耗伤肾精。《素问·上古天真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提出生活有度,节欲保精,才可保持健康,益寿延年。养生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其实质还是以保养精、气、神为核心,而三者又以节欲保精为第一要义[13]。

《内经》总结了秦以前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系统的养生学体系,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为传统养生学和养生思想以及为后世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4]。其中“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原则和方法对当前养生保健医疗的实践仍有指导作用。调整和保持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为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最高行为准则[15]。其深刻内涵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使中医养生理论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1] 蔡颖.《黄帝内经》养生智慧[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3:1.

[2] 周显忠,陆周华.黄帝内经·素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

[3] 刘家岩,苏颖.中医经典选读[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2012:15.

[4] 陈瑞芳,刘树林.从《上古天真论》看《内经》的养生观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22):72.

[5] 王洪彬.经络、神经系统与中国古代养生术[J].中国临床康复,2005,12(8):93.

[6] 禄颖.《内经》“因时摄生”之睡眠养生思想[J].吉林医药,2011,10(31):1029.

[7] 张玉辉,陈延滨,王欣彬,等.黄帝内经养生思想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0,6(38):54.

[8] 许磊.《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季节与五味的调和[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0):54.

[9] 张印生,韩学杰.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孙思邈医学全书·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88.

[10]徐月英,王喜涛.《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23.

[11]肖蒲鲜.中医的情绪养生[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20(6):271.

[12]郭岚,王平.浅析《黄帝内经》长寿三要素[J].湖北中医杂志,2013,5(35):44.

[13]陈绍荣.从保养肾精谈《内经》的养生思想[J].内蒙古中医药,2013,(16):133.

[14]金香兰.《黄帝内经》养生理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5(18):467.

[15]李健美.《内经》“法于阴阳”的养生思想[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5(29):763.

R212

C

10.3969/J.issn.1672-6790.2014.02.046

2013-12-10)

李元琪,Email:372322952@qq.com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