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慧敏,于海燕**,孟令涛
(1 牡丹江医学院思政部,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zhaoxia91726@sohu.com;2 牡丹江医学院招生就业处,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当代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给医疗卫生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医学临床医护者面临的不仅仅是个体疾病的治疗,而是非常广泛的人类健康问题。[1]在这种新时代的特征下,临床医护者不只是治病救人,还要为促进全面健康而服务。它要求临床医护者在临床实践工作或临床研究工作中要以患者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状况及患者的自身心理变化影响来诊断、治疗、预防疾病,也就是要把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相互有机的整体,并据此提出医治和防范策略。以期实现辩证施治、整体治疗、治未病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仁”是中医人文精神的核心。“仁”即“仁爱”,是对病人的恻隐之心、怜爱之情,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2]只有有了“仁爱”,才能有好的医术,所以在古语里,医术的代称就是“仁术”。这种“医乃仁术”的中医精神是与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要感恩,要为病人谋福利,要对病患无论贫富一视同仁”的誓词遥相呼应,而成为当今医护者所必须遵循的医德誓言。
医学研究的是人和与人健康及疾病相关的事物。那么作为医学临床医护者的服务对象就是人。所以它要求临床医护者必须和患者及患者的家属和谐相处,针对不同的时势、病情、病患,不断用新的理念开展医疗工作,创新服务模式,改善服务设施,优化就诊程序,不断提高患者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将创新的理念及思维模式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最大限度满足各类患者病理、生理、心理需求。时刻以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严、选择权和知情权为己任,以实现患者康复为目的,努力让患者真正感受到暖心、省心、贴心、舒心、放心。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乃医护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亦是其工作价值所在。[3]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临床医护者不单单是要承担救死扶伤、医者父母心的使命,更要把自身命运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命运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救世济人的扁鹊、广施人道的华佗、大医精诚的孙思邈、遍尝百草的李时珍等先辈为我们做出光辉的榜样。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时期临床医护者的榜样,就在于他们在当时那种特定的历史时期能够拥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高新医疗器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给医学诊断带来了极高的准确性,同时也让一部分临床医护者过分依赖,甚至是钟情医疗器械。患者来医院就医时,大多数医生习惯于听完患者的相关陈述,就开出一系列检测单,然后根据各种仪器检测出来的结果来诊疗疾病,从而忽视患者的心理感受。把患者看作是“肉体物质”,当作机器零件来修复,不把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相互有机的整体,其结果造成了医患纠纷。这种现象有悖于中医人文精神思想和现代医学伦理思想,所以必须加以制止。
医疗服务进入市场后的今天,部分医院难免会出现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利益动力势必制衡道德动力。具体表现为部分医疗服务部门利用高科技来追求高利润,部分临床医护者也乐此不疲,充当赚钱载体。原本单纯的医患关系被物化、异化了,导致医患纠纷的增多,医学信誉的降低。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治疗又逐渐成为一种商业行为。中国传统的、对患者的最基本的仁爱之心被利益的阴影所遮障。这与中医人文关怀精神要求是相违背的,所以必须加以遏止。
随着人类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导致就医患者增多,加大了临床医护者的工作量,加之医院的既定制度,有一些医护者面对众多的患者只重视工作效率性而不愿创新;只遵循现有的规范,而不愿向权威挑战。思想保守,造成不愿为创新而冒险的现状。而创新是医学科学工作的灵魂,医学临床上的许多未知在等待我们去探索。所以必须增强医护者的创新意识,以适应未来临床工作发展的需要。
中医中的“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就是对医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解读。它有三层涵义:促进社会公正;恢复人的饱满精神;保护健康、治愈病症。然而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医务工作者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少数医护者不能把自己和国家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是关注个人命运,不再潜心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只是追求个人利益,甚至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公开或暗示收受和索要患者的钱物,这种现状有悖于“悬壶济世”的使命,所以必须加以制止。
自觉性是一个人经常能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随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正确的目的和社会意义的能力。自觉性也就是意志的自律性。新时期中医人文精神的自觉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界定:一是临床医护者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决不单纯依赖医学技术,而是为了病人选择费用低、疗效高的办法;二是在患者面前能够严格约束自己,绝不谋求半点私利;三是有自己的坚定职业信仰,时刻遵守医护者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
3.1.1 创造良好的中医人文精神氛围。
成立中医人文精神监督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领导,各科主任、护士长、职能科室等中层干部积极参与。根据院里的统一部署要求医护者将中医人文精神渗透到医疗的各个环节中,并要求他们不单是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中医人文精神的执行者,而且是监督者,以逐渐形成自觉维护医护者自身良好形象,贴心关爱病人的习惯。并时刻能用实现患者康复为目的行为准则来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全院内真正形成一种善待病人为荣,怠慢病人为耻的风气。
3.1.2 坚持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养成良好的中医人文精神自觉性。
医德医风建设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中心。首先是要求医护者遵守社会主义道德,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其次是激励医护者根据临床需要不断掌握医学新知识和技术,以适应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的需求。再次是要求医护者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在临床工作中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医人文精神,用“大医精诚”的理念去营造友好的医患关系氛围,以此让患者对医院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
3.2.1 继续教育工作者博览古籍。
目前除中医院外,其它医院的医护者大多毕业于非中医药类的医学院校,他们在大学就读期间主修的医学课程基本是西医,所以难免有脱离母体中医文化的倾向。这给传播中国特有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神带来很不利的影响。这样的局面给医学继续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医学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新时代的需求博览中医古籍,认真研读、整理,挖掘其精髓,并以电子屏幕、微博、网络教学、专题系列讲座等渠道传输给医护者。让医护者从耳濡目染的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氛围中深切感悟到:医护者的根本任务是“仁爱救人”,就是要以精湛的医术作为载体来达到良好的医疗效果;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怀抱仁爱、关爱之心。同时也能让医护者从中认识到中医医德最重要的、最基本思想和最突出的人文特征。
3.2.2 引导医护者阅读精典。
中医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及发展的载体,医学继续教育工作者应利用各种媒介和手段,根据对象的不同层次,有的放矢地帮助和引导医护者阅读中医文化的古籍,尤其是要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害杂病论》等经典内容能够熟读成诵。让医护者从中深刻领会:整体观和辩证论治是中医的最突出的特点;中医主要是运用整体观和系统观来认识健康,治疗疾病,并把它作为“辨证论治”“治未病”“预防保健”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这种理念和思维方式处处蕴涵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尊重人。它要求医护者要以患者的安危为至高无上的天职,在医疗工作中要怀抱一颗仁爱之心,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中医传统医德的内涵就是让医学领域充满真情和关爱。只有“心存仁义之心”的“仁爱之人”,才能将医学真正变成济世救人的“仁术”。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学有两件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语言,二是药物。可见语言也是医疗手段之一。[4]而无数的医学临床事实也证实了有效的沟通是医患关系和谐的关键,所以提高医护者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不仅仅能提高中医人文精神,而且也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让医护者理性认识到病人是活生生的人,人是有欲望、有情绪、有要求、有心理反应的。医护者面对患者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当好听众,要耐心地、倾情地聆听患者的相关诉说,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要正确引导病人讲出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信息。然后根据诊断需要对于重要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再对疾病做出相对比较准确的判断,所以医护者要学会聆听。通过医护者的眼神体会到医护者对患者的关爱和尊敬,从而让病人从心理上获得极大的释放和安慰。这一环节是正确诊治疾病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体现医护者能否从情感上对患者的关爱具体所在。
其次是提高医护者同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要善于理解患者的语言、心情和痛苦。在用医术救人的同时,更应关注患者内心的渴望,根据患者心理需求,以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去治疗心病。具体做法:一是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谈话时尽量以其最高的身份称谓;二是根据不同的病情要采取与之相适的沟通技巧,如对于性情急躁或很痛苦的病人要多投以理解的目光,尽量减少谈话;对于久病卧床的人说话要特别温柔,并在言语中带有鼓励性;对于精神欠佳的病人要习惯顺从,并寄予深切的同情。
[1]孟令涛,赵峰,梁慧敏,等.新时期医学生职业精神自觉性培养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699-701.
[2]王红松,章健,徐国龙,等.从孙思邈的医德思想谈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5):541-542.
[3]百年心.医者悬壶济世,仁心救死扶伤[EB/OL].http://essay.goodmood.cn/a/2011/1012/21_39234.html,2011 -10 -12.
[4]刘丽华.浅析现代护理模式的护患沟通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0):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