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丽晔[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外文系, 江苏 南通 226007]
作 者:季丽晔,文学硕士,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外文系助教,主要从事日本文学研究。
渡边淳一是日本当代文坛著名作家。他于1933年出生于日本北海道,1963年获得札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64年任教于母校整形外科部。1965年,渡边淳一凭借作品《死化妆》获新潮同人杂志奖。此后,他弃医从文,正式踏上文学创作的道路,著有《失乐园》等五十余部长篇小说及多部散文、随笔集,成为当今日本文坛上的文学大家。
综观学界对渡边淳一作品的研究,众多学者更多从社会学、文化学的视角去研究,而从叙事学角度去研究的偏少。笔者认为,对渡边淳一的作品既要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去研究其意义,也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去探讨作品是“怎样说”的,让读者更全面、更深刻地去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为此,本文拟从叙事学角度,对渡边淳一的小说《魂断阿寒》的叙事视角和复调叙事结构做一初步的解读。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叙事视角是指叙述者或者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者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由于采取的视角不同,文本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好的小说由于采用了独特的视角,能够产生非凡的魅力,勾起人们无尽的阅读欲望。关于叙事视角的分类,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其《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提出三种视角聚焦模式:第一类是“零聚焦”,即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其特点是叙述者所说内容多于作品中任何一个人物所知,这一叙述者是超越时空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他可以掌握全局地对故事中的人和事作全景式的描写,也可以将聚焦镜对准某个人物及其内心世界,他甚至可以洞悉文本中任何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第二类是“内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所说的是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所知道的情况,这个叙述者通常寄寓于某个人物之中,借他的感觉和意识视听感知,所知道的与人物一样多,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都可以。内聚焦含有三种不同类别:(1)固定式内聚焦:固定不变地采用故事中某个人物的眼光来叙事;(2)转换式内聚焦:变化地采用不同人物的眼光来叙事;(3)多重式内聚焦:采用几个不同人物的眼光来描述同一事件。第三类是“外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所说内容少于作品中人物所知道情况。作品《魂断阿寒》在叙事视角方面主要运用了如下两种技巧。
《魂断阿寒》讲述了年轻作家田边俊一的初恋——美少女画家纯子十八岁时在阿寒湖畔的茫茫雪原吞药自杀,四个月后被人发现了尸体。时隔二十年,田边回到故乡北海道札幌,决定解开纯子的自杀之谜。田边走访了与纯子关系密切的五个人:绘画老师浦部雄策、记者村木浩司、医生千田义明、左翼地下工作者殿村知之、姐姐时任兰子,从而探寻事情的真相。
《魂断阿寒》中的核心人物纯子是一个谜一样的女性,对于这个人物,渡边淳一没有采用正面直接刻画的方式,而是运用聚焦人物的内聚焦视角来对纯子进行“外在观察”。内聚焦视角明确控制了叙述者的话语权限,如此一来,在小说中创设了一些盲区和空白,给读者留下了猜想和判断的心理空间,从而增强了纯子的神秘色彩。另外,内聚焦视角主要功能是感知功能,即引导读者不由自主地顺着人物的目光去感知,形成类似人物的视点和看法。渡边淳一为了引导读者逐步地探究纯子的真实面目,有意识地采用内聚焦视角,让读者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一层层拨开纯子神秘的面纱,这样的故事安排迎合了欲探知究竟的读者的心理。
在第一章“年轻作家之章”中,渡边淳一采用了内聚焦叙事视角下的第一人称。为何要用第一人称,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魂断阿寒》是渡边淳一作品中少见的自传色彩浓厚的作品,是以渡边淳一本人的初恋为蓝本写成的小说。在他的随笔《南风吹拂的夜晚》中,渡边写道:“女主人公纯子实有其人,是我高中二年级时恋爱的对象,正像这部小说写的那样,高中三年级的冬天,在冰雪的阿寒湖自杀了”,因此可以说年轻作家田边俊一就是渡边淳一本人。用第一人称“我”回忆“我”和纯子之间的经历,直接表达“我”的情感和思想,读者可以直观感受“我”的外部行为和细腻的内心活动,从而更容易把小说中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作家等同起来,凸显这部小说“自传体”的特点。
渡边淳一在小说中运用零聚焦和转换式内聚焦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的叙事视角切入,形成了视角的流转。例如在第二章“画家之章”中,描写画家浦部和纯子初见的经过,作者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一开始作者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零聚焦视角,叙述了浦部的妻子知子遇到纯子时的情形:
当时知子在水池边准备晚饭,她想去扔垃圾,于是从厨房出来走到屋外。因为春季天日短,再加上从下午起开始下雨,屋外已经漆黑一片了。昭和二十三年的当时,由于要节电,路灯都不亮,屋檐下也没有门灯。
零聚焦视角由于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在交代事件来龙去脉、探究人物心理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以上这段全知零视角叙事,读者被带到了当时的情境之中。接下来叙述视角慢慢内转,变为知子的限知内聚焦视角,纯子的一言一行都是通过知子的有限视角来观察。
知子扔完垃圾准备回厨房的时候,看到玄关门口站着一名女子。
知子在黑暗之中只能通过发型辨认出那是一名女子,她没有撑伞,穿着雨披呆呆地立在玄关口。
走到近前知子才看出,这个面白如纸的女子是个身高只到自己肩头,留着娃娃头的少女。
“看到”“辨认出”“看出”这几个词体现了知子的有限视角。读者跟着知子的视角逐步地去观察纯子,所知道的与知子一样多,知子没有看到的、没有感知到的,读者也不懂。知子将纯子领进屋之后,视角一转又变为浦部的内聚焦视角,透过浦部的有限视角来观察面前的少女。
浦部之前听妻子说只是个初中生,所以把她想象成稚嫩的样子,可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少女比想象中要显得成熟一些。
“出现在他面前的少女比想象中要显得成熟一些”这句话体现了浦部的有限视角。接下来,渡边淳一又将视角变回零聚焦视角,刻画了浦部当时内心的波动。为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小说家们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零聚焦叙述模式:
他辞职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他觉得死板的教师职业不适合他的性格。另一个原因就是他自负地认为,作为一名画家,比起在学校里教学,绘画创作才是本职工作。因此,他不愿意收这个上门求教的少女做学生,虽然没有固定工作让他经济上有点吃紧,但他还想再坚持一段时间。
虽然觉得这么一个小姑娘不值得自己教,但是她连看三场自己的个展,又冒雨来拜访他,这番诚意让浦部有点在意这名少女了。
渡边淳一运用零聚焦视角,让全知叙述者走进浦部内心,透视他的内心活动,对浦部听到纯子要拜他为师时的万千思绪进行了充分展现,让读者直达人物内心。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复调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
复调小说中多个叙述者围绕小说核心进行叙述和评论,不同叙述者的声音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每个叙述者都是以限定性的人物视角来展开叙述,由于没有一个权威的“全知”声音,每一种叙述都涂抹上了一层主观色彩,从而造成不确定性。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需要靠观众自己去比照,去思考,去下判断,这无疑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参与文本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观众成为最终的权威判断者。
渡边淳一在《魂断阿寒》中也尝试了这种叙事结构。小说开篇渡边淳一采用倒叙的方法,首先把具有冲击力的故事结局——纯子的自杀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遵循线性叙事时序展开叙述,使故事悬念突起,增强了读者阅读期待,获得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接着,渡边淳一巧妙地将小说分为了六个部分,借六个人物之口讲述每个人与天才美少女画家纯子之间的往事。六人叙述的故事各成一个独立的篇章,分别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陈述了自己眼中的纯子形象,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看到、听到、了解到的才是真相。
正如《魂断阿寒》最后“解说”部分里所说,这个作品可以看作是一部谜团重重的推理小说。通常推理小说的谜团包括犯人、犯罪动机、作案手法等各种要素。在这部小说中,因为早就知道犯人是自杀者纯子,作案手法是服用安眠药,所以谜团就完全集中在犯罪动机上。一个青春美丽的天才少女画家,为什么会在自己人生的巅峰时刻突然自杀?疑团犹如阿寒湖上的浓雾一样笼罩整部小说。侦探毫无疑问就是年轻作家田边,这个人物在担任侦探之前也是事件的当事者,他一直周旋在事件关联者之间仔细调查案情,随着调查的深入,掩盖事实真相的薄纱被一层层剥除,自杀者的犯罪动机一点一点显露出来。
如上所述,这部小说的核心是纯子自杀的“动机”,围绕着这一核心,六个叙述者都局限在自己有限的视角范围内,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纯子的一个侧面。在年轻作家田边眼里,她明艳神秘、无法掌握;在绘画老师浦部眼里,她充满才气、放荡不羁;在记者村木眼里,她是充满挑战的征服对象;在医生千田的眼中,她是敏感、有心灵创伤的少女;在左翼地下工作者殿村眼里,这个在画坛冉冉上升的新星是自己的崇拜者;而在姐姐兰子的眼里,这个妹妹自私自利、善于伪装,她爱的只有自己。在复调叙事结构下,纯子这个人物性格不断地产生新质,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针对六个叙述者的声音,作者没有偏重任何一方的叙述,因为其中任何一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另外的人不可能讲述的。虽然这些不同的声音在地位上相互独立,但并不是互无联系,它们之间有如下的联系:(1)在六个叙述者的声音之中,画家浦部、记者村木、地下工作者殿村、姐姐兰子四人的叙述是以作家田边为对象(听述人)而讲述的,而医生千田的叙述则是通过与田边交谈,以及田边阅读纯子写给千田的信件而实施的。因此可以认为田边的声音作为整部小说复调叙述结构的支点而发挥作用。(2)六人的叙述差异和不同看法能够补充别人叙述不完备的地方或推翻别人结论的正确性,形成互补互渗或矛盾对立的叙述机制。例如,在作家田边的叙述中,纯子和他在酒吧“米莱特”约会之时偶遇了画家浦部,但是浦部的叙述补充了田边叙述中不完备的部分,其实那一天纯子事先就和浦部约好,让他在那里等她。另外,在田边的叙述中纯子是一名肺结核病患者,曾经在雪雕上吐血,但是千田医生和兰子的叙述推翻了田边的结论,其实吐血是假装的,只不过是纯子想要营造楚楚可怜的病弱美少女形象;在记者村木的叙述中,他认为自己和纯子约会兰子是毫不知情的,但是兰子的叙述推翻了村木的观点,其实纯子已经向兰子坦白了和村木的关系;在医生千田的叙述中,他认为纯子写给他的信件中展示出了她隐秘的内心世界,他觉得自己和纯子保持一段距离相互审视的关系,让他能够了解纯子真实的情况,但是在兰子的叙述中,纯子是因为千田很爱说教,所以故意写一些仿若揭示自己内心的信件来戏弄医生。这样互补互渗或矛盾对立的叙述机制打破了单人称叙述的单一指向,制造了叙述进程上的变化与转换性,赋予故事文本以多义性和互补性,造成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力。
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出发,解读了渡边淳一的小说《魂断阿寒》在叙述视角、叙事结构方面的叙事特点。
这部小说在刻画纯子外貌形象和外在言行之时,运用了限知的内聚焦视角,从而在小说中创设了一些盲区和空白,塑造了纯子神秘不可捉摸的形象。同时聚焦人物视野的局限在读者身上产生奇特的效果,激励着读者跟随聚焦人物的视角去观察、去感知。
小说在“年轻作家之章”中采用内聚焦视角下的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让读者更容易把作家田边与现实中的渡边淳一等同起来,凸显这部小说“自传体”的特点。在“画家之章”中渡边淳一根据不同叙事效果的需求,巧妙运用零聚焦和转换式内聚焦视角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视角之间自如切换,形成了视角的流转。
整部小说巧妙运用复调叙事结构,围绕纯子自杀的“动机”这一核心,让六个叙述者各自叙述自己观察到的纯子形象的一个侧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塑造了天才美少女画家纯子,呈现出纯子立体、丰厚、复杂的“圆形人物”形象,使这一人物显出独特的光彩。所有的叙述者只能从纯子外在的言和行推测、解读她的“古怪”,但无法真正了解她的内心,对于纯子的内心世界,作家田边“我”直到小说的最后只能作出对结论的“推测”。就他们的各自讲述而言,是限定性的,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但六人叙述的叠加与总和,却帮助读者一层层揭开纯子这个人物的神秘面纱。复调叙事结构在建构文本、讲述故事上具有独特魅力,颠覆了读者传统的线性阅读习惯,使读者的阅读乐趣被激发起来,并激励读者不断地从叙述过程中去探求和发现真相。
[1]Bakhtin,Mikhaill.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M].London: Thames and Hudson,1973.
[2]杜刚,梁玉敏.多重视角的多重形态——《英雄》《公民凯恩》《罗生门》叙事结构之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魏钟.从全知视角到有限视角——论亨利·詹姆斯对小说叙事角度的创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日]渡边淳一.魂断阿寒[M].文洁若,季丽晔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