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宗梁[吉安市吉州区文联, 江西 吉安 343000]
作 者:秦宗梁,吉安市吉州区文联副主席,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诗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研究。
一切文学都是作家的精神画像和自传,以抒情为主的诗歌也不例外。罗伯特·潘·沃伦说:“几乎所有的诗都是自传的片断。”①
文学的本体“思想感情”不是径直表露的,它是通过外在的事物来比喻/象征的。②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考察诗人的出生地——山西灵石县运家山,或许就能摸到其精神胎记:“不是温柔水乡有古诗文留存。/历史在清明节的彩色祭幡上随风飘荡。/一颗无人问津的柿子,混同于中国大陆的苹果之中。/不发酵,现在仍不——/地下的煤以黯然神伤的姿势告诉城市的电光:/亮,我就退后,而不过去。”诗人以“地下的煤”的姿势,内敛地抒情。
艾略特认为,诗人感觉经验的外化不应直抒胸臆,而是应当遵循“非个性化”原则,通过一种能够承担作者感情的“客观对应物”来完成。他说:“用艺术形式来表现感情的唯一方法在于发现一个‘客观对应物’;换句话说,就是找到一组客体,一个情景,一连串事件,它们将成为该特定感情的表达公式。”③“槐”“雪”是续小强诗歌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客观对应物”。请看《无题》:“斑鸠的叫声/为初春的槐树画上翠绿的小叶片”。在《白色的谷物》中,诗人将“雪”比喻成“白色”的谷子:“这些白色的谷子/这满山遍野/虚无的丰收”。除了用意象这种“客观对应物”,续小强对艾略特所说的用“客体”“情景”“事件”抒情更感兴趣,比如《为母亲清洗头发》:“一个拖布收藏了母亲散落各地的头发。/一个拖布的疼痛便是一个儿子的疼痛”。他移情于客体,借“拖布”的疼痛,平静地诉说自己内心的痛楚。
卞之琳“常常通过西方的‘戏剧性处境’而作‘戏剧性台词’”这种戏剧手法之一就是让典型场合中的典型人物通过独白或对话把自己的思情展现出来,作者并不介入。④续小强擅长此道。请看他的《对话录》:“‘晚上我不想睡,白天我不愿醒,我全部的生活用来等待’/等待死亡。我也如此。我的大脑复制了无数纸上的风暴/我感觉到我们这一代的悲哀,是轻的悲哀/没有限制的痛苦,没有痛苦的限制/‘没有人和我一样,我比你更像一个诗人!’/可诗人已经死在故纸堆里。我也只是一个情绪化的/个人情绪记录者。”诗人通过独白和对话,把自己内心深处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展现在读者面前。
再看《运送花瓶的人》:“在这之前,他们搬过许多东西/其中的某位年长者,甚至还从外乡搬回一个漂亮的女人/但现在,他们遇到了难题/‘手没地方放,滑啊’/‘这个花瓶太大了,能装下两麻袋粮食’/‘敲着硬邦邦的,碰到水泥地,它就软了’/‘谁的胳膊长到可以把他抱起来?’/‘去你妈的,这个花瓶怎么造出来的!’/运送花瓶的人,围着花瓶,抽着烟,积攒着力气/酒店外搬运车上的师傅打着瞌睡/他不知道一个花瓶难倒了他的伙计”。通过戏剧性的台词,诗人将艾略特所说的客观对应物——“一个情景”呈现,读者犹如在看一台微型戏剧的演出。
诗歌语言是表述经验本质的语言。诗人似乎陷入了城市/乡村(丑恶/美善)二元对立的思维。诗人一边享受城市文明所带来的便利,请看《槐乡日记》:“在这个城市读书、工作,每天吃肉、喝酒/后来结婚,又生子。踏踏实实的生活/内心却难有老市民的从容/我难以想象/自己竟已完全交给了这座处处槐树的城市/在诗中我说自己是绕着进来的/就像开化寺早市上那堆新鲜的大白菜/走过了许多路/终于摆到了蔬菜摊上”。诗人进了城,每天“吃肉、喝酒”,在城市“踏踏实实”地生活。
诗人另一边却感慨城市文明的负面影响,请看《无题》:“城市粗鄙的账本/汽车的数目是槐树不愿看到的/这些流动的石头/我必须小心躲避/它,就要砸到我的脚了”。《城市的夜晚飘着什么样的光》:“这是一个人内心的忧烦/幽灵似的愁容以及沮丧的身形/不可捉摸的生活/如同狼和狈虚构的争执/他无法搞清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方向,理想,欲望”。
尽管如此,诗人仍能在自己的诗歌世界自得其乐。《为什么我要念一首诗》:“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忙——/诗!/就像你老了,/还在忙着种地。”诗人艾伦·金斯堡说:“诗人或许比大多数人活得快活得多,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地意识到生活中的不足之处以及生活的磨难,而且他们并不因此而畏缩不前。”⑤
贫穷衰败的乡村已沦落成城市的反义词。诗人刻画了乡村一个悲剧性的《父亲》形象:“他是一个农民/这掩盖了他母亲给他所有的命名/这是他自己的东西/一个符号/此外,再没有什么/除了这个命名/除了不属于他的土地/他再没有什么/比贫瘠的土地更贫瘠/赤贫,甚至没有精神/子女交给人民/粮食上缴了革命/他悲伤得那么高兴/他很自豪,自己获得了新生”。“子女交给人民/粮食上缴了革命”,一个农民对国家奉献了全部,而国家却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怀。这是诗人对父辈一代的同情及对农民悲苦命运的关切。
在日渐衰败的乡村,诗人为《母亲》写了一首青春挽歌:当年“一朵棉花的模样”的母亲,从河之南嫁到山之西,转眼间,“她已老去/一朵棉花的模样。”母亲的青春被时间的尘土无情地埋葬在起伏的山梁之间。在乡村,有诗人“未建的家园”:“我未建的家园/一直荒凉/狗尾草长满/老鼠猖狂/玫瑰花的栅栏枯萎/镂花的玻璃暗淡/灰尘上长满小麦/蜘蛛为我做了美丽的小蚊帐/父亲为我做的婚床/斑驳 松散”。
“一切现象皆隐喻。”(《浮士德》终曲)艺术的内在就是隐喻,而隐喻就是思维。⑥诗人用隐喻的思维方式倾吐生活的意义:“我躲着妻子/抽烟、写诗/词语抽搐吐出生活的意义”(《我暗自垂泪》)。隐喻是构成诗意想象的主要来源,如《最为悲哀的事》:“我种下了一棵槐树/在你的身体里/叹息,哭泣/第一次开花的时候/我在外地”。诗人种下的这棵“槐树”,显然是爱情之树的隐喻。槐树“第一次开花”,是妻子怀孕的隐喻。“妻子怀孕了”,诗人却在“外地”,无法尽到丈夫之责,只有深深的苦恼与自责。
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⑦诗人给女儿希希写的《反向》一诗,通篇隐喻意味极浓:“我不属于你,不属于你的母亲。以及曾经平静的窑房/我为一种幽暗的使命献身。在时间的沙子里/你是我筛出的最美妙的一个词语。我要求自己像煤一样默守/一本书的位置,一枝笔的虚空,一篇日记的时间。你清净的笑容/我深信这是我的过去和未来。你血液中的时针一刻不停/而我已轻松地告别。仿佛一只木船,靠在石头上沉睡、腐朽/奢望雨季的到来,奢望河床的充盈。”
诗集以《反向》命名,是一个深度隐喻。“反向”的含义隐晦,心理学的“反向作用”有它的痕迹:“在潜意识中把某些不被允许的内心冲动、欲望转化为某种相反的行为,以加强超我的力量,减轻和消除不断增强的自我焦虑。一般包含两个步骤:(1)压抑冲动,将冲动或欲望压抑和掩盖到潜意识中;(2)在意识行为中以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吝啬的人故意表现出大方的举动;爱某人,却以攻击、拒绝、讽刺等恨的方式表现出来。”⑧有了“以相反的方式”这一心理依据,诗人“我不属于你,不属于你的母亲”的深层含义,似乎就能够求解了。
①⑤ 沈奇选编:《西方诗论精华》,花城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279页,第43页。
② 周庆华:《语文符号学》,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第1版,第148页。
③ 李梅英:《“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63页。
④ 袁可嘉:《现代派论·英美诗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第366页。
⑥ 王炳社:《隐喻艺术思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版,第109页。
⑦ [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240页。
⑧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第296页。
[1]续小强.反向:续小强诗选:1998-2010[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