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鼓灯歌舞剧的产生与发展

2014-01-28 07:20于德华安徽蚌埠市文化馆233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
关键词:歌舞剧花鼓唱腔

于德华 (安徽蚌埠市文化馆 233000)

花鼓灯是集歌、舞、乐、剧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这几种形式争奇斗艳,各具特色,形成了多种流派。她的舞蹈,有的矫健俊俏,潇洒泼辣;有的含蓄典雅,妩媚端庄。双手舞动的扇子、手巾上下翻飞,千变万化。腿脚的步法,也婀娜多姿,美不胜收。她的灯歌,有的高亢嘹亮、激越奔放;有的诙谐风趣、委婉哀怨。不但能够娴熟地演唱传统灯歌,还能够触景生情,望风采柳,即兴发挥,妙语连珠。在民间流传着很多的优秀灯歌,当地老百姓几乎人人会唱。在活动中,灯歌的演唱,往往比舞蹈更受欢迎。“乐”是指花鼓灯的锣鼓,它除了为歌、舞、剧伴奏外,在民间十分普及,每个村庄和集镇都有锣鼓班子,每逢吉庆节日、逢会赶集,它那欢快热烈、节奏多变的锣鼓,就会出现在各个场合,成为人们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演奏时,演奏人员随着锣鼓的节奏,做出各种舞蹈动作,表现了淮河两岸人民的机智聪慧、活泼开朗的阳刚气概。“剧”又曰“后场小戏”,顾名思义,它是花鼓灯的压台节目,一般都是二至三人的生活小戏,如《王小楼卖线》《四老爷打石缸》《王大娘巴缸》等。语言生动、幽默风趣,演唱多为当地的山歌小调,表演朴实生动,具有喜剧色彩。

然而,在演出中这四种艺术形式又是相对独立的。有的只舞不歌,有的只歌不舞,演出的戏剧,既不唱灯歌,又不舞蹈,流于自然的生活状态。如何将这四种形式真正融于一体,这是广大观众审美情趣的要求,也是玩友们及文艺工作者所孜孜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创作了如《兰花争郎》等作品,但都因为品种原因而中途夭折。1962年剧作家王拓明深入民间,访问上百个老艺人和文化干部,采集数千首灯歌,精心创作了花鼓灯歌舞剧《摸花轿》,该剧本由《剧本》月刊发表,蚌埠市歌舞团排练演出,演出后受到戏剧界、评论界的高度重视,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许多评论家、戏剧家认为:“自1962年《摸》剧诞生,花鼓灯歌舞第一次与完整的故事情节融于一台,从此,原始状态的不连贯的歌舞形式凝结成一体的艺术精品,它因此从广场艺术走向了舞台艺术,于是一个崭新的汉民族歌舞剧种宣告问世了。”“《摸花轿》标志着花鼓灯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耸立起花鼓灯艺术史上一个里程碑。”

以上评论,归结于一点:《摸花轿》的创作和演出宣告了一个新型的花鼓灯歌舞剧种的诞生。

1978年,由蚌埠市歌舞团创作并演出了又一部花鼓灯歌舞剧《玩灯人的婚礼》,并于第二年5月选调进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震撼了首都的舞台。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戏题材积极,风格清新,主题突出,乡土气息浓郁,是一出好歌、妙舞、巧戏,为中国新歌剧、歌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国30多个省市文艺团体,学习和移植演出,又一次将花鼓灯歌舞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推向全国。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看了《玩》剧以后说:“心情非常兴奋、激动,他们保持了花鼓灯的优良传统和艺术光彩。”戏剧家吴祖光看了《玩》剧以后感慨地说:“我们古老的汉民族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没有受到外民族影响的歌舞。我还以为她是一个新剧种呢!”

评论家看了《玩》以后,庄严地宣告“一个崭新的汉民族歌舞剧种宣告问世了”,戏剧家看了《玩》以后,“以为她是一个新剧种”,我想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恰恰证明了花鼓灯歌舞剧已具有剧种的内涵和特征。

花鼓灯歌舞剧之所以被称为新型的剧种,因为她不同于传统的戏曲,如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我们称之为“旧歌舞剧”),又不同于建国后创作的新歌剧,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等(所谓的话剧加唱),也不同于有歌无舞的《刘三姐》和有舞无歌的《宝莲灯》。她是新中国成立后产生的新剧种,是歌、舞、乐、剧融为一体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她的形成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产物,也是花鼓灯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上两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不仅仅因为其精彩的内容和精致的结构,而且把花鼓灯的欢快热烈、优美抒情、诙谐幽默、清新流畅等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歌、舞、乐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表演空间。成功的创作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点。

1.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花鼓灯是农民创造的民间艺术,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浓郁的民族风格,歌、舞、乐、剧各具特色,融于一体,有迷人的艺术魅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手法,去运用传统、发展传统。作者以玩灯这种最受群众欢迎的形式,贯穿于故事之中,这就使花鼓灯的舞蹈大花场、小花场以及多种形式的舞蹈在戏剧的进行中得以充分地表演。同时在不同的人物如兰花、银花、徐瑛、柳郎等身上,欣赏、领略到各种流派如“小金莲”(冯国佩)、“一条线”(陈敬之)、“万人迷”(管应鹏)、“石猴子”(石金礼)等的舞姿和风采。

灯歌是比较丰富的,但把它直接用于故事及人物上又是十分单薄的,必须在掌握大量灯歌的基础上,加工、改编、再创造,才能适应不同人物及剧情发展的需要。在剧中还创作了对唱、重唱、领唱及合唱等多种形式,它们都是在花鼓灯音乐的基础上作的大胆的探索和发展。

以上两剧成功的一点,是它不仅保留了花鼓灯的传统,还进一步发扬了特色,使原生态的舞蹈、音乐经过处理,人物进一步性格化,成为花鼓灯歌舞剧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这可说是花鼓灯发展的一大飞跃。

2.原汁原味,乡土气息

花鼓灯歌舞剧《摸花轿》和《玩灯人的婚礼》,是有众多人物和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大戏,怎样将花鼓灯那原有的风貌、神韵以及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示出来,使全剧做到有歌就有舞,有舞就有歌。编创人员及演员大多生活在江淮大地,对花鼓灯都有深厚的感情,了解她的风味和神韵,也能熟练地掌握她的风格特点和技巧。

唱腔是花鼓灯歌舞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其风格特色的重要手段,他们将最具典型的灯歌作为主轴,贯穿全剧,吸收当地民歌及兄弟艺术的营养以丰富自身的表现力。以《摸》剧为例,“几个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主题音乐,柳郎、兰花、银花、县官、财主等人的音乐形象都比较鲜明,基本上做到了既保持了花鼓灯音乐的特点而又各有不同的个性”。其中有些唱腔是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性格的特殊需要而创作的。如表现银花轻浮、悠闲、苦闷的唱腔,财主张厚德的骄横、霸气、夸张的唱腔,以及二场的《送郎》、四场的《纺线》、五场的《随身带去遍地金》等,都极富当地民歌风味,这些唱腔与全剧的唱腔基本格调和谐统一,不露痕迹,是花鼓灯歌舞剧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是歌舞剧最有特色的部分,编创人员对花鼓灯各流派的特点及鼓架子、丑鼓的舞蹈,都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梳理,根据各流派的特点用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使人物性格舞蹈化。例如银花是财主家的老闺女,在家娇生惯养、游手好闲,又苦闷难耐。在她身段上就用了“一条线”的颤、颠、抖的动作,在塑造银花的性格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再如《玩》剧里的侯二贵、胖连长、瘦兵,三人性格各异。侯二贵多疑,好耍小聪明,胖连长迟钝而刁蛮,瘦子兵机灵善变,这三人的表演就参考借鉴了鼓架子和丑鼓的舞蹈,每个人都按照自己角色的特点设计身段,演出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且他们以漫画化的手法夸张地表演,十分成功有趣。

3.广纳吸收,为我所用

花鼓灯本来就是多种形式的组合体,她善于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在《摸》剧和《玩》剧中不难发现,她多方面地吸收当地的民歌、泗州戏、推剧和卫调花鼓的音乐,设计唱腔,塑造人物。在这两个戏里运用较多的是卫调花鼓戏的唱腔。因为卫调原来就是花鼓灯后场小戏培育出来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与花鼓灯歌有着很近的血缘关系。如剧中柳郎唱的《回故乡》及群众的帮腔,《帮腔》原是卫调花鼓戏的《哭皮腔》,常用在哀怨、悲泣的唱腔以加强悲剧的效果,后在歌舞剧中经过改造、创新,已成为歌舞剧最常用的唱腔之一。

花鼓灯歌舞剧之所以被专家及群众认可,以上三点在剧中的成功运用,使它们既统一和谐又相辅相成。它是建国后诞生的新型的歌舞剧种,在我国戏曲百花园中又添一朵多姿多彩、香气四溢的奇葩。

花鼓灯艺术已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家的支持与保护。那么,花鼓灯歌舞剧作为剧种该如何支持与保护呢,特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花鼓灯歌舞剧的诞生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真正了解她和看到演出的人还是非常有限的,建议将《摸》剧、《玩》剧作为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提高完善,从而扩大歌舞剧的影响。

第二,发动创作,写出一批适合于花鼓灯充分发挥其特点的剧本,或将以前曾为歌舞剧创作而没有机会排演的剧目,如《珠城的传说》等,排练演出。只要有好的剧本,我相信花鼓灯歌舞剧一定会再度辉煌。

参考文献:

[1]谢克林.《中国花鼓灯艺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安徽省文化局.《安徽省向建国30周年献演节目调演资料汇编》.2014.

[3]吴晓邦.《农民的艺术》.《资料汇编》.1979.

[4]吴祖光.《祝贺〈玩灯人的婚礼〉演出成功》.《资料汇编》.

猜你喜欢
歌舞剧花鼓唱腔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陕西,我的家乡
愈纯粹愈醉人——天津歌舞剧院新版《爱之甘醇》初品记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