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空间的亲水性设计研究

2014-01-28 14:52:00袁剑锋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大众文艺 2014年4期
关键词:亲水亲水性滨水

袁剑锋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一、引言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它指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即在城市中陆地与水体接壤的区域,空间范围不仅包括水边的界面,还包括复杂的滨水空间和岸线系统。滨水区由于其所在的特殊空间地段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城市中与水邻近的区域仍是最具生态价值的人居环境,它是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也是塑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城市景观,展现城市形象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二、城市滨水空间亲水性设计的意义

所谓亲水性,其实就是指能去水边,或者说是一种很容易就能到达的物理、心理现象。滨水空间作为水体与城市实体之间的过渡,担负着一种从软质形态要素向硬质形态要素过渡的使命。生硬的接合会导致非人性化的空间,从而使水系远离城市生活。现有很多城市的滨水景观从空间规划、形式上强化了特色性、观赏性,却忽视了其最根本的亲水性、可达性,造成了滨水景观的资源流失。因此,需要在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强调、深化亲水性,使滨水景观在城市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人们带去更具活力的释放空间。

三、亲水性设计原则的探索

滨水空间设计是一个较为庞大、复杂的设计体系,涵盖了从水体到陆地空间的各个层面,综合了景观空间的生态性、经济性和文化性,因此在滨水空间亲水性设计中应保持空间的连续与渗透、提供丰富多样的空间形式、亲水的行为倡导、城市文脉的传承等设计原则。

(一)保持滨水空间的连续与渗透

滨水空间的连续与渗透表现在行动与视觉的连续与通畅,强调各种实体组织的和谐一致,使水体——滨水空间——城市的结合是自然的契合关系。具体包括邻水构筑物的合宜尺度与通透、滨水建筑物底层的架空、堤岸的亲水性、绿化系统的高低疏密配置等。还要注意快速干道不应紧邻水面而设,也不应造成对滨水空间连续性的断裂,使人们亲近水边的机会随滨水空间的渗透而拓展到尽可能大的范围。

(二)提供丰富多样的空间形式

滨水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水亲近的环境,但单调的活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滨水区应根据场地的特点,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和可变的形式,给空间以多种活力,使亲水活动更加丰富。如滨水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音乐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

为人们提供观赏水景的不同视角,亲水活动可以在水滨的各个层面上进行。如有直接延伸到水里的各类堤岸、构筑物;也有贴水而建的浮桥、栈道,使亲水活动更加深入地延展到水域中心;还有水面之上的架空建筑,如桥梁和水亭。人们随着这些空间形式的不断转换,视角也会变得更为开阔、丰富。

(三)亲水的行为倡导

城市景观设计对人们的行为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并通过对这些行为的组织而促使某一环节的活动更为活跃。城市景观设计对大众行为的组织作用一方面表现为对基本需求的支持性,更重要是倡导性。行为倡导是建立在对大众行为规律的了解与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空间品质与设施的优化配置与改进,主动地诱导与激励某些行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散步、驻足、小憩等被动行为只能促进浅度的亲水活动类型,而交流、戏水、感受等以参与性为特征的“行为倡导”则可激励与诱发更深层次的亲水活动。亲水活动由浅入深的这一过程所需的空间形态组织也呈一种递进状态,从而使滨水空间更有效地介入大众生活,成为城市中心区域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1

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历史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市民们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

由于城市滨水区场所意义丰富多样,我们可以从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历史变迁等众多因素中发掘,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其作为城市特色的一种主题元素,为趋同的城市风貌提供个性化发展。

四、亲水性设计方法的探寻

滨水空间亲水性设计思路,是一种体现了生态保护、功能完善、自然的艺术风格、倡导式行为方式的创造性设计手法,根据设计原则,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探寻其设计方法。

(一)堤岸的亲水性设计

要以护岸的整体或河流空间整体的一贯设计思路为基准,包括形态和材质。利用不同地段的地理条件采用不同筑岸方式和材料,生态驳岸是一种维持亲水性的很好选择。

1.自然原型驳岸

主要采用种植杨柳、芦苇、菖蒲等喜水的植被,通过它们发达的根系稳固和保护堤岸,以保持自然堤岸特色。

2.自然型驳岸

可采用花岗石、青石,块石、卵石等天然石材或木桩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固堤护岸。这种材料加强了护岸的防护性,同时也具有生动性和可观赏性,吸引人们与水亲近。

3.人工自然型驳岸

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做成箱状框架桩体,在箱体中种植耐水植被,覆盖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使其既具有自然型驳岸的亲切感,又确保较大的抗洪能力。

(二)滨水道路的设计

滨水道路可分为步行道和车行道,二者根据具体场地条件既可结合又可分流。道路的形式与铺装风格在整体上与滨水空间要协调统一,尽量体现出自然风格。

滨水道路的线路设计应清晰、便利。既能很好地组织交通,又能引导游览、化分空间。道路与驳岸、水体的连接自然、便利,可设置形式丰富多样的亲水步道,引导人们与水亲近。

道路的质感决定于铺装材料的选择。质感调和的方法,要考虑同一调和、相似调和及对比调和。大面积铺装应采用粗糙质感的材料,可以使人感到稳重、沉着、开朗,同时也可吸收光线,减少眩光。而对于尺度小的空间,可以选择精细材质,给人以精美、柔和的感觉。

道路的色彩必须与环境统一,或宁静、清洁、安定,或热烈、活泼、舒适,或粗糙、野趣、自然。色彩的选择应能为大多数人所共同接受。它们应稳重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路面夏季光线柔和,不反光刺眼;冬季又较普通混凝土路面感觉温暖。

(三)亲水的节点设计

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这些节点空间可与文化性、娱乐性、服务性建筑相配合。

滨水广场、滨水公园有条形到点形的多种类型。在设计中必须注意到,怎样提高亲水性能且怎样有效地利用自然风景。可以把河水引入高河滩或废河道,营造出不同性质的水景:或静止、或流动、或跳跃的水景;也可铺设水上桥板等都是提高亲水性能的手段。

(四)滨水绿化设计

1.塑造由水滨到陆地的植物空间层次

注意植物配置的高低和疏密搭配,这样既可增加景观空间层次的丰富性,也可起到遮荫和减少热辐射的作用。在堤防边侧的堆高部位栽植若干乔木或林荫树,浓缩景观,有把人们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河流空间的效果。林荫环绕河流空间,使荒漠的空间产生了祥和感,使人们无论在水中坐船游览还是在河岸步行观赏都能体验到植物的线状。

2.编排出四季感

植物是编排出四季感的重要素材。通过适当选择植物的品种,能有效地编排出季节感的景物,看到春绿、夏荫、秋实和冬骨的季节变化。在堤防上栽植花草会给河流管理带来困难,但在堤防主体和背水面的堆高部位上栽植花草,可使堤防有一种柔软的覆盖面,可以很好地表达四季感。

3.营造地区标志

栽植水岸林荫树时最好选用季节感强烈和地区风格突出的本土树种。另外栽植单株树时,可用挺拔、高耸的乔木,易形成地区标志。

(五)与水景结合的构筑物、公共设施和小品设计

滨水区的构筑物应型体小巧、通透,不应对水景形成视线或行动的阻挡。构筑物可与水结合,形成各种式样的亲水亭、台、坊、榭......在步道系统中精心布置座椅、标志、路灯、饮水、垃圾箱等公共设施,其风格要和滨水空间的整体风格相协调,要注意与游人休憩功能的结合。

在重点地段设置雕塑、景观小品,既可增加景观的趣味性,又能加强区段的识别性。

五、结语

滨水景观为人们提供了都市中久违了的与水对话的场景,给人工的都市景观增添了趣味和宁静。当前很多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已开始注重亲水性这一设计要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其亲水效果也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全面深入地勘查、了解设计基地的现状;另一方面针对基地亟待解决的问题与现状,提出全面、系统的亲水性设计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带来富有生命力和亲水感召力的滨水空间,使城市居民感受到水的灵性2与柔性,从而得以放松和休憩。

注释:

1.王佐.《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整治》.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第137-139页.

2.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第46页.

参考文献:

[1]日本土木学会/孙逸增译.《滨水景观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小颖、沃特.佛斯.《自然风——融合的滨水景观》,《景观设计》总第12期,2005.11.

猜你喜欢
亲水亲水性滨水
双负载抗生素亲水性聚氨酯泡沫的制备与表征
亲水作用色谱法测定食品中5种糖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房地产导刊(2020年9期)2020-10-28 08:37:24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10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5:51
空气中纳秒脉冲均匀DBD增加聚合物的表面亲水性
银川亲水体育中心场馆开发与利用研究
水刺型空气加湿器滤材的亲水性改性研究
亲水改性高岭土/聚氨酯乳液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应用化工(2014年11期)2014-08-16 15: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