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萍
摘 要: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成功与否,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程度。让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充足的动手操作时间,学生不但对课堂教学充满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认识图形;动手操作;低年级学生
一、动手操作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对大数的认识
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觉地积极动脑、动手、讨论交流、解决问题。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分组数小棒,每8人一组,每组准备一篮子(1000根)散开的小棒,让学生数出“篮子里有多少根小棒?”(要求既快又准确)。数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出了满十打捆(10个一),满百打捆(10个十),数的结果是篮子里有1000根小棒(10个百)。学生在乐中学,学中思,不仅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千”,而且掌握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这样边动手,边思考,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但通过动手操作,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表象,达到真正理解的目的。例如,教学“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时,让学生准备一块长方形纸板用线绳顺着边缘围起来,头尾结合,再把线绳展开,告诉学生这条线绳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围绕物体一周的长度叫物体的周长,再让同学们用红彩笔把这块长方形纸板的表面涂上红色,告诉学生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面积,很自然得到物体表面或围成图形的大小叫物体的面积。通过操作就比较轻松地理解了。
三、动手操作有助于认识图形及图形特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折纸、拼图等方法来认识图形。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把纸对折剪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打开剪好的图案,观察折痕两边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从而明确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四、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数学内容中,很多问题需要学生手脑并用,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50-26)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先摆5捆小棒表示50,(从5捆里拿出26根,没有单根怎么办?)学生拆开一捆。5捆中的1捆拆散成10个1根,接着拿去2捆和6根,最后剩下2捆和4根,得数就是24。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而且在以后的计算中避免出现退位不清的错误。
总之,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能使学生在操作中释疑,在操作中领悟,在操作中记忆,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
思维。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武师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