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时江
摘 要: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就是要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工学结合、合作共赢,建立以培养方案为基础、运行机制为保障、运行模式为特色、教材体系为支撑和管理机制为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技工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规律在职业教育层面的具体反映。在中等职业学校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
意义。
一、组建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奠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基础
1.成立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学校领导、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构建工作,做到组织落实。
2.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下设联络工作小组。校企合作是为学生量身定做的培养模式,联络队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可选派责任心强的中层干部和专业教师,成立校企合作联络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与企业合作、沟通、协调,拓展合作领域等日常业务,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做到责任落实。
3.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要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职业岗位能力和制订校企合作教学计划,监督检查学生学习培训的全过程,协助安排学生实习,推荐学生就业,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做到目标落实。
二、共同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夯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1.深入企业广泛开展调研。技工院校要深入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岗位能力需求和就业潜力等进行广泛调研,为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信息基础。
2.应描述专业名称及代码。招生对象的描述应体现中、高工、技师招收学历起点的区别和学制区别,既要突出招收不同新生的学历层次性,也要突出新生学制的层次性应描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描述在体现国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同时,还应体现专业和培养规格方面的差异。
3.职业能力要求,应对工作岗位进行描述,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确定其能力和素质要求;应对专业(工种)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进行描述,然后确定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要描述毕业标准。要重点描述专业(工种)各级技能人才毕业标准和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方面的区别。
三、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0.5+1.5+0.5+0.5”的人才培养运行模式,即一学期入企感受企业环境和文化,熟悉职业工作岗位、岗位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初步实践职业能力,三学期实施以在校为主的基础文化素质和主干课程的学习,以企业为辅的企业文化和基础岗位技能课程的学习,一学期实施在企业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以学校管理和指导为辅的培养和训练,最后一学期实施顶岗实习。
(2)“1.5+0.5+0.5+0.5”的培养模式
即三学期在校进行基础文化课和职业岗位基础课程的学习,一学期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在校学习,一学期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岗位职业能力项目在企业的培训,最后一学期实施顶岗实习。
(3)“1.5+1+0.5”的培养模式
即三学期在校进行基础文化课和职业岗位基础课程的学习,二学期采用工学交替(阶段性在校学习、阶段性企业实践)或是在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开发的文化课程、职业岗位课程和职业岗位能力项目,校企合作利用晚上或业余时间,讲授和辅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职业岗位实践和职业岗位能力项目通过工作过程来培训,最后一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
2.改革和实施弹性学制和学分制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了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如果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者,可以延期一年,这一年内,学生可以不参加规定的学习时间,可以自学,但必须参加顶岗实习,按新一届学员考核时间参加考核,取得学分后,还可以毕业;如果在第二年生产实践中,参加市级以上技能鉴定考核或是大赛获得名次,并有荣誉证书的,也可以证书(本专业的)换取学分,予以毕业,超过规定的时间不予毕业。
3.改革传统卷面考试为职业技能鉴定或企业认证的考核模式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来讲,对于任何一个专业,它所涵盖的工种是多个的,理论内容和实践项目的开设无非都是围绕一个专业、多个工种而设置的,但学生在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也只能是从事有限工种的实践,掌握有限工种的操作技能。因此,考核应当根据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情况,让学员在一个专业岗位区域内,把多门课程考核转化为技能鉴定或企业认证来完成。
(作者单位 通化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