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治田
(重庆市潼南县桂林街道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660)
近些年,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不正确养殖技术的选择,使得夏季养殖传统性疾病有增多的趋势,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猪弓形虫病,使猪病流行特点和变化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为养殖户带来更为惨烈的经济损失。由此,非常有必要认识夏季生猪养殖常见病流行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策略,以供技术借鉴和参考。
此病为多种链球菌感染导致的病患,致病菌—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此病各个日龄阶段的猪均有易感性。临床有败血症型;脑膜脑炎型;关节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几种病型。比较而言,仔猪常感染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中型大小的猪只常感染化脓性淋巴结炎型。此病主要传染源为带菌猪和病患猪,伤口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此病常年见于各规模养殖场,但是以春秋较为多发,呈地方性流行。
(1)治疗方案:①青霉素(用量80~180万IU)混合链霉素,肌肉注射,连续用药3 d。②红霉素(用量25~125万IU),用葡萄糖溶液(药用浓度为5%)50~100 ml充分稀释,静脉注射,1次/d,连续用药3 d。③复方磺胺-5-甲氧嘧啶用量5~20 ml,肌肉注射,2次/d,连续用药3 d。④庆大霉素用量为1~2 mg/kg,肌肉注射,2次/d,连续用药4~5 d。⑤临床有化脓性淋巴结炎,待脓肿部位成熟后将其切开,用浓度为0.1%的阿凡诺进行清洗,之后涂上红霉素软膏。同时,配合青霉素治疗,康复效果较好。
(2)预防方案:日常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注意定期消毒,加强养殖环境清洁工作,为猪只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饲喂饲料以全价饲料为主,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劣质饲料。一旦有患病病例出现,立即封锁隔离,被淘汰猪圈严格消毒。
猪附红细胞体病为多种动物体共患的热性、溶血性传染病,此病于不同日龄阶段均有易感性,但是仔猪发病率最高。此病传染源为带菌猪和病死猪,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也有母幼垂直传播的可能。此病常年不分季节发病,但是尤以夏、秋季节较为常见。
(1)治疗方案:①黄色素,3 ml/kg,静脉注射治疗。②血虫净外粉,10 mg/kg,肌肉注射,1次/d,连用3 d。③卡那霉素注射液,4万IU/kg,肌肉注射,2次/d,连用3 d。④盐酸土霉素,50 mg/kg体重,肌肉注射,1次/d,连用3 d。⑤纳加诺尔,50 kg体重1.5 g,溶于7 ml柴胡注射液中,肌肉注射。注意对于病程稍长和症状严重的猪无效。⑥土霉素1.5 g/kg体重·d,分2次肌肉注射,可以连续应用。如果用来预防,可在饲料中加入土霉素600 g/t,连续应用。
(2)预防方案:此病预防重点在于:做好蚊虫、体内外寄生虫驱除工作;例行手术,如,阉割、断尾等等,注意及时清洁操作器具;药物注射注意频换枕头,减少人为传染的机会;日常使用药物预防,可于饲料中添加土霉素800 g/t,防控效果较好。
此病由弓形虫感染所致,虫体常寄生于各种动物体内,可诱发人畜共患类寄生性原虫病。猪弓形虫病流行情况取决于4方面因素——易感动物众多、传染来源较为广泛、虫体滋养体抵抗力强、易感途径较多。此病于不同品种、性别、年龄均可发生,以肉猪较为多见。流行无季节性变化,以7、8、9月份高湿、闷热暑天最为多发,此病以散发性为主。临床感染可经胎盘、子宫、产道、初乳进行;也可经弓形虫包囊、卵囊污染的饮水、饲料等等进行;也有经呼吸道、皮肤损伤等等感染的报道。
(1)治疗方案:考虑到药物治疗对弓形虫后期无治愈效果,由此,建议早用药。可选药物如下:
①磺胺六甲+二甲氧苄氨嘧啶,30~70 mg/kg,1次/d,肌肉注射3~5 d,重症病猪慎选。
②磺胺六甲+三甲氧苄氨嘧啶,30~70 mg/kg,24h一次,肌注3~5 d。
③磺胺嘧啶(SD)70 mg/kg,加甲氧苄氨嘧啶(TMP)或二甲氧苄氨嘧啶(DVD)14 mg/kg,2次/d口服,连用3~5 d。
④磺胺甲氧吡嗪(SMP2)30 mg/kg,加甲氧苄氨嘧啶(TMP)10 mg/kg,剂量为前者加后者,1次/d口服,连用3~5 d。
(2)预防方案:
此病预控重点在于:严禁饲养家禽混入猪舍,尤其是避免粪便污染饮水和饲料;日常做好防控鼠害准备,严禁灭鼠后尸体被猪只误食;管理好屠宰场垃圾,严禁用场内垃圾、生肉汤水喂猪,以便减少猪误食带虫动物体的可能;猪只排泄物、流产胎儿等等也有含滋养体的可能,此类残留物必须要严格消毒处理;养殖圈舍及时清洁,定期组织消毒工作,常用消毒液有浓度为1%的来苏儿溶液、浓度为3%的烧碱溶液、浓度为20%的石灰水等等。
药物预防也是防控此病的关键,可用大青叶,每次用量100 g,连续喂服5~7 d,可有效预防此病;复抗片,60~100 mg/kg,口服1次/d,连续用药7 d,首次用量加倍。
[1] 徐敏云,曹玉凤,芦春莲,等.河北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草食动物,2010,(5):51-54.
[2] 姚军虎.肥育牛日粮结构及饲喂技术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1998,(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