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哲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辽宁 沈阳 110032)
浅谈中药房的管理
王 哲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辽宁 沈阳 110032)
中药房是综合性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房的管理对医院的发展建设及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分析了医院中药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积极探讨相关对策及改进措施,为加强医院中药房的科学、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中药房;管理
中药房是综合性医院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医院服务患者的窗口之一,其带有专业技术指导、服务咨询和经营管理等工作性质和任务。中药房的工作质量、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形象及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因此,做好中药房的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环。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如何做好中药房的管理工作谈点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中药房是中医院(所)、综合性医院、大型企业所属医院等医院(所)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门之一,是非临床科室中的一个重要科室[1]。中药房通常由调剂室(负责调配处方)、制剂室(负责调配本院的协定处方制剂,也承担医院急需与市场脱销的制剂,并结合临床开展新药剂的研究和试制)、炮制室(负责提供高效优质的中炮品种、及变异中药材的处理工作)、煎药室(负责全院门诊、住院患者的中药煎送工作)、药材库(负责全院各部的中药采购和供应)、质检室(负责质量监控)等组成。中药房的主要业务为调配本院内医师处方,并根据中医师临床用药特点,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下,开展中药制剂业务。
通过近年来在我院中药房的工作,笔者认为目前医院中药房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医师处方不规范,如字迹潦草,书写混乱,乱用多音字、同音字等造成药房工作人员辨认困难[2];②所配饮片不严格按照处方配制,使得药方中的药物没有起到相应的疗效,给医师的药方打了折扣[3];③药房管理人员对中药饮片质量把关不严,严重影响了临床疗效,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和医院的形象;④药房发药人员对患者缺乏耐心和必要的解释,如某些药物的煎制方法,服用时间及饮食注意事项等,使得药物无法发挥最佳效能;⑤药材库中存在过期药品;⑥某些药品存在保存不当,有相当一部分药品的贮藏条件差,药房冷藏、保温、防潮设备缺乏或功能不完备,造成药品霉变、失效,甚至危害患者健康[4];⑦中药房在中药炮制过程存在操作不规范,对入方药物不做纯净处理;⑧操作人员对药品药性不熟悉,存在饮片串斗、错斗现象。此外,部分医院中药房药斗设置不科学,有违背“十八反”、“十八畏”药斗相邻或上下斗情况,工作人员稍有马虎,便可酿成大错,给患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5];⑨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药,因其具有 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推崇;然而中药房因“活儿累、利低、成本高,费力不讨好”在医院中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这就使得中药房的管理更加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要管理好中药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严把审方关:处方是医师对患者用药的书面文件,是药剂人员调配药品的依据,具有法律、技术、经济责任[2]。处方审查是中药房调配处方的第一关,要严格执行处方制度进行。药房工作人员若发现处方字迹不清、书写不规范、用药量不当,用药不合理,出现配伍禁忌等问题,应立即将该处方退回更正。
3.2 严把质量关:①严把进货关:目前由于国家对药品市场的部分放开,药品市场存在着以次充好,以陈充新,以假乱真等不法现象。中药房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购进药品进行选取、鉴定、验收。做到质量严格把关,严防假冒伪劣药品流入医院,危害患者的利益。②把好保存关:采取控制药库内温度、湿度,配制必要的设备等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购入药品的理化性质,对其进行合理的存储。对库存药品要勤检查、勤整理,防止虫蛀、发霉等现象的发生。对上架药品应安排专人定期检查、维护,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使用。贵重药品专人专库保管,属剧毒药品必须按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的有关规定实行管理。③抓好调配、炮制关:配方时必须遵守相关操作规程,一药一称,按处方药味排列,逐味调配以防遗漏。中药炮制时各工序都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做好炮制记录,确保药品质量。④强调药品复核:药房工作人员在调配处方和药品发放过程中应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及医师签名,仔细核对药品名称、剂量、含量、数量、效期,同时还要认真检查药品有无变色、风化、虫蛀、潮解、霉变等;发药时,严格核对姓名、取药凭证,杜绝发错药。
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中药房工作质量的关键。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首先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树立热爱本职岗位,恪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应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使其精通与岗位相关的操作规程,熟练专业知识,履行好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工作人员首先应明确自己的工作是为患者服务,为医院服务,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地为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和叮嘱。
4.1 制定、遵守规章制度:结合药房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加强岗位责任制,合理分工,明确职责,避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及量化考评指标,使药房中的每一项工作,责任到人。
4.2 加强与医院各部门的联系和对外交流:中药房不仅要协调好内部的各项工作,更要加强与各临床各科室的联系,当好临床医师的参谋。必要时可派药房工作人员跟随临床医师查房,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同时可将新药资料、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禁忌及不良反应等定期向临床医师介绍;有条件的可开设咨询窗口,接受患者及临床医师的中药学咨询,更好的为临床服务;同时也应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多向同行“取经”,获取先进有效的管理经验。
4.3 加强信息化管理、建立反馈机制:药房信息化管理不仅体现在药品采购、管理中,还体现在中药房信息数据应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6]。药房信息化管理既保证了药品采购信息的准确性,中药房管理人员可根据统计的各类药品消耗动态,按时编制药品采购计划,平衡药品紧缺和积压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利于药品入库把关及管理。工作人员可对药品名称、规格、数量、批准文号、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有效期、外观包装、进价等进行验收核对。除此之外,药品信息系统中存有大量的患者诊断与用药信息、药品消耗信息、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可用于分析药品信息的规律性变化,指导和协助药学工作。未来还可对信息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开展药物群体药动学、药物浓度影响因素相关度分析等更深入的研究,以实现给药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反应。
除了此之外,中药房还应接受用药的信息反馈,报告药品的不良反应。信息反馈能及时地将中药使用过程中的效果以及患者返回的药物信息反馈给医师,医师收到这些反馈信息后,便可以将其与药物利用效果的目标期望值作比较,从中发现差距,从而明确药物的疗效。中药房的信息反馈是提高中药疗效的可靠保证。
总之,中药房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集管理学、心理学、中药学、经济学、信息学等为一体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做到上述几点仅仅是中药房管理工作的基本。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好的做好中药房的管理工作,更好地为患者和医院服务。
[1] 李剑.浅谈中医院中药房的发展之路[J].中医药导报,2011,17(5): 142-143.
[2] 胡燕琴,韩喆,王占鹏.我院门诊中药房处方干预记录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2):1198-1199.
[3] 崔敬,杨毅恒.门诊中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7,4(5):60-62.
[4] 沈烈行,高秀芝,冯晓,等.中药房室内温度、湿度对中药材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6):579.
[5] 相聪坤.三级甲等中医院中药房的质量管理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18):116-117.
[6] 高钧.浅谈中药房实施规范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及意义[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636-637.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of TCM Pharmacy
WANG Zhe
(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
Dispensa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general hospital. The management of the dispensar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hospital.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pensary,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our hospital. In addition, we also found our way out, which will shed a light on the management of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spensary.
TCM Pharmacy; Management
R952
C
1671-8194(2014)13-02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