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如峰
(三亚市中医院,海南 三亚 572000)
引火归元(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中医学传统治法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肾阴阳虚损导致的虚阳浮越、虚火上炎之证。虚火分阴虚之火与阳虚之火,张景岳云:“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二曰阳虚者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此病源之二也。”今论引火归元,广义者即针对阴虚与阳虚两种情况,而狭义者则专指阳虚。笔者在临床上曾用心留意于此,兹举例并试论之。
郑某某,男,58岁,2009年2月就诊。自诉近半年来反复发生口腔溃疡,有时出现牙龈出血,感心烦口渴,腰酸乏力,小便短赤,睡眠欠佳,舌红苔少,脉细数,曾自服维生素及抗生素罔效。证属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以滋阴清热,佐以引火归元。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味:生地、熟地、青龙齿(先煎)各20 g,茯苓、山萸肉各15 g,怀山药30 g,知母、黄柏、麦冬各10 g,肉桂3 g。服药5剂后患者口腔溃疡及牙龈出血明显好转,以知柏地黄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口疮复发。
按:此患者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为阴虚之火,在大剂滋阴药中加用少量肉桂以引火归元,历代医家多有治验。《医方集解·附桂八味丸》注解说:“火从肾出,是水中之火也,火可以水折,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肉桂与火同气而味辛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道,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火必下降矣。”若纯用滋阴而不少佐引火归元药,则药效难以达到满意,但肉桂用量宜少,否则助火生热,其势更燔。
黄某某,男,45岁,2010年7月就诊。患者1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咽痛、发热,在当地诊所用抗生素静滴后发热已退,但咽痛时作时止,稍遇冷风则又作,曾用六神丸口服开始见效后仍感咽痛,再用无效。形寒肢冷,口干咽痛,扁桃体Ⅰ°肿大,常欲饮热水为舒,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缓,证属阴气内盛、虚阳浮越,治以温阳散寒、引火归元。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生熟地各20 g,山药、麦冬、山萸肉各15 g,茯苓、附子、巴戟天、牛膝各10 g,肉桂(后下)、桔梗各3 g,甘草6 g。服3剂后患者自觉咽痛好转,再服4剂后咽已不痛,形寒肢冷亦见好转。
按:此为阳虚所致虚阳浮越,宜用温阳、引火归元之法治之。患者虽咽痛口干但喜热饮,虽扁桃体肿大,但细察其肿大色暗,加之形寒肢冷,并结合舌脉阳虚之火可以明确,治疗用温阳之金匮肾气丸加减,其中附子、肉桂一则温阳补肾,一则引火归元,使浮越之火下归肾元,故其火势自息。《通俗伤寒论·伤寒要义》曰:“郁火宜发,实火宜泻,虚火宜补,阴火宜引”,诚可信也。笔者体会到,阴火咽痛之证临床开始以清热滋阴为治,但疗效较差且易造成病势迁延,认清其本质后给予温阳引火后效若桴鼓。临床上在温阳同时亦须合用滋阴之药,如生地、麦冬之药,以阴配阳,助虚火下归肾水,以防热势燔盛,难以下行。
郭某某,女,65岁,2010年2月就诊。患者高血压病史20余年,平时常服用2种西药降压药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近1个月来因家事冗杂所扰,常觉头痛并影响睡眠,来诊时诉头部胀痛不适,以两侧及巅顶为主,血压最高达190/110 mmHg。平素常感腰膝酸冷,腰以下如坐冷水中,常着较常人为厚之裤为适,夜尿清长频数,舌红苔薄,脉细,血压150/95 mmHg。证属肝肾不足、风阳上扰,治以温阳补肾、清上温下、引火归元。方用大补元煎加减:熟地、山药各15 g,山萸肉、茯苓、仙灵脾、黄芩、菊花、地龙各10 g,熟附子8 g,肉桂2 g,磁石(先煎)30 g,5剂。同时嘱患者继续按原先剂量服用西药降压药治疗。后患者诉头痛已较前好转,血压140/90 mmHg,再予5剂,后头痛已基本缓解,睡眠亦见好转,血压140/85 mmHg。
按:此患者为上盛下虚,上盛为风阳上扰清空,
下虚为肾元亏虚,尤以肾阳虚为主,肾阳不足,虚阳上扰清空,冗事扰心,更著其情,治当温补肾阳为主,肾阳不亏、虚阳归位则头痛自会减轻。方用熟地、山药补阴而助阳生化,方中附桂在温补肾阳同时又可引火归元;磁石重镇安神,且可制约附子等温热药走而不守之性,使药归下元发挥温阳补益之功;黄芩、菊花乃治标之药,能防止温热药热盛伤阴之弊。当然在用温热药物过程中,须结合“三因治宜”,方能药证相宜而不失之偏颇,如夏日酷暑当酌情适当减少温热药之药量,方为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