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逢志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州 350002
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也是地球上独特的具有多功能的生态系统[1]。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之一,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
生态旅游是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为依托所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种效益相统一的旅游资源开发新路子,也是健康环保的战略性选择[2-3]。为促进起步较晚的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研究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持续性机制与实现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4]。为此,笔者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现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长乐市东北部和马尾区东南部交界处闽江入海口区域,地跨长乐市的潭头镇、文岭镇、梅花镇和马尾区的琅岐镇计4 个镇12 个?行政村。地理坐标E119°36'27.8″ ~119°41'15.1″,N26°01'11.6″~26°03' 39.3″。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 100 hm2[5]。自然保护区以河口浅滩为主,地理位置优越,属近自然湿地。气候常年温暖湿润,水热条件优越,为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繁衍提供理想的生存空间,同时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潜力。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的中间地带。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如今已初步查明的维管束植物有53 科、116 属、141种,其中包括被子植物45 科、109 属、133种,蕨类植物7 科、7 属、8种[5]。此外还有沙生植物37科、89 属、113种,红树植物1 科、1 属、1种,盐沼植物14 科、22 属、23种。区内各类植物随风摇曳,构成了闽江河口美丽的湿地植被景观。
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动物地理区系属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闽沿海地带滨海亚带。已查明区内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5 纲、41 目、111 科、394种,其中哺乳纲3 目、5 科、7种,鸟纲19 目、53 科、265种,爬行纲2 目、4 科、8种,两栖纲1 目、2 科、3种、鱼类16 目、47 科、111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54种,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2003)名单中有21种。据有关资料显示,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有36种[7]。闽江口每年9月至翌年1月每天都有上万只水禽和候鸟,鸟类的种类或数量都已位于河口湿地之首[8]。
闽江河口呈喇叭状,具备了风暴潮条件(尤其是在台风期),是福建省“十大浪区”之一。潮汐为正规半日潮,每天潮水位两涨两落。由于泥沙淤积和潮汐的长期冲积作用,形成一条长近1 km、宽20 ~50 m 的潮沟。每当潮水上涨时,河水沿潮沟慢慢进入河道,远远望去,潮沟弯如新月,衬上周边略显枯黄的水草,美不胜收。随着潮水涌入与渐退,月亮河时隐时现。保护区周边是体现大海魅力的最佳观赏点,可以观潮涨潮落,赏朵朵浪花,听阵阵涛声,目睹渔民讨海活动,别有一番情趣[9]。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紧邻东海,是欣赏海上日出日落的好地方。清晨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刻,忽风起波涌,赤光迸出,周边云霞色彩绚丽,海水、芦苇、红树林,还有成群的鸟儿顿时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会触发人们乐观向上的情怀。傍晚当一轮红日即将从山的那边消失的一瞬间,余光中的一切都显得格外幽静,好一幅长河落日图,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美景,还可以放松自己。若逢皓月当空,月映水波,聆听天籁之音又是另一番美景[10]。
闽江河口湿地位于台湾海峡进入福建省府福州及腹地的要冲位置,地理位置重要。因此留下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文景观资源。据史料记载,位于西部的马山旧炮台设立于清顺治年间,迄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它是闽江口炮台群中最外围的炮台之一,面对宽阔的“梅花水道”,与琅岐岛隔江相望。它是闽江口保存为数不多的明清古炮台,记录了福建沿海反侵略斗争的历程,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名片”,也是福建船政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11]。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将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按照各区的功能和环境的要求严格规划,坚持以保护核心区和开发外围实验区为原则,从而减轻外界干扰对中心区的生态环境压力[11]。其中,湿地核心区面积877.2 hm2,占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1.8%;缓冲区348.1 hm2,占16.6%;实验区874.7 hm2,占41.6%。
福建闽江河口湿地面积广阔,是水鸟集中分布区,经常可观赏壮观的鸟类景观,特别是闽江河口湿地的“吉祥三宝”—— “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和黑脸琵鹭。可以通过设置在观鸟隙望台上的高倍望远镜欣赏鸟类的飞行、捕食、孵化等生活习性,不仅陶冶人们的性情,培养人们的兴趣,而且增加了人们对鸟类的知识[12、13]。
自然保护区内有着独特的地貌、复杂的生境、典型的河口湿地、丰富的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更有众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和丰富的水鸟资源,感染力极强。通过考察及宣传教育等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观,不断地提高旅游者保护野生生物和保持生态平衡的自觉性。
泛舟于湿地之上,可以观赏各种水禽时而游弋于水面时而群起翱翔。各类动物在潮间带出没,退潮后砂质滩地是各类招潮蟹和河蚬的活动地带,涨潮时又有跳跳鱼随着海浪的节拍在跳跃,呈现出一副湿地生机勃勃的动态美图。这些将带给旅游者无限的情趣。开展乘船观赏湿地植被景观、海底森林揽胜、泛舟湿地探秘等以及湿地垂钓等活动,可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14]。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闽江两岸更是好风光,有罗星塔、金刚腿等名胜古迹。郑和下西洋更是从这里出发。沿江的人文景观丰富多彩。其中,马尾是我国近现代船政和海防的重要发源地;昙石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这里是福建古代海洋文化和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对研究闽台古文化渊源关系乃至对中华古代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互花米草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且深、密度大等原因,形成外来入侵,对闽江河口的中、高潮位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目前,物理防治方法效果较为明显,且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影响最小,包括人工及机械清除和围垦方法。对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互花米草防控既要及时治理,又需长期防控,应设专题对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互花米草防控进行可行性研究[5]。
自然保护区湿地上游水来自闽江。目前闽江地表水环境质量达Ⅲ类以上,水质状况总体良好。但闽江水漂垃圾由于在河流与潮汐的共同作用下滞留在自然保护区潮间带上部,水漂垃圾污染较为严重。因此要定期对保护区的潮间带上部的水漂垃圾进行人工处理。在自然保护区上游或潮间带中下部设置相关障碍滞留闽江水漂垃圾,并及时人工处理。自然保护区连接的五门闸和三门闸内河水质由长乐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污染治理,使地表水环境质量处理后达标排放。
自然保护区以河口浅滩为主。1993年以来由于水口电站的建设、下游人工采沙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引起流域来沙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同时由于水流经下游到达闽江入海口时流速减小、冲刷力减弱,对闽江河口的河床改变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加剧。因此要遵守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控制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及周边环境对湿地的干扰,必须在中上游地区结合闽江上游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造林种草、封山育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减少泥沙淤积量。
观鸟是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旅游最显著的特征[6]。通过望远镜可以观赏到各种各样的雁鸭类、鹭类、鹬类以及其它水鸟。近年来,观鸟成为公众开展生态旅游的一种新时尚,闽江口观鸟已逐渐成为学校开展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等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湿地还有神奇的红树林、水域、气象和人文景观,可开展乘船观赏湿地景色、领略海上田园风光、感受历史文化底蕴、目睹渔民讨海等活动。通过精心策划生态旅游项目,突出个性,打造旅游品牌。
旅游者在开展旅游活动时需要旅游地提供方便舒适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服务,生态旅游点应设法使其生态化,形成生态服装、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生态商店、生态交通等。制定生态旅游规划时,应根据各地自身的特点选择相应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15]。例如,住宿设施不应设在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建筑物以方便简洁为主,采用节能设备,提供以地域产品为主的饮食(最好是绿色食品)及旅游纪念品,并由当地人自主经营管理,以保持地域文化的完整[11]。
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管护工作的正常有序。加强自然保护区宣教机构建设,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与教育,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也可建立标本馆展示动植物等标本,利用广播等大众媒体、配合墙报和警示牌等形式或在向参观者发放的纪念册上印制自然保护区有关的介绍材料,使游客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了解自然保护区,热爱大自然。
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采取社区参与激励机制,让当地居民到湿地旅游的开发、规划和管理中来,并确保他们的利益能够得到保障。利用自然保护区网站宣传周边社区的优势农产品,树形象、立品牌、拓市场,尽可能地把各种能够为农户创造经济机会的科研成果优先向周边社区推广,如海蚌滩涂养殖示范区。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湿地资源的破坏,同时可以使生态旅游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属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自然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丰富、稀有物种众多,是典型的生态旅游地。湿地生态旅游不仅能有效避免传统旅游开发给湿地造成的生态破坏,还能为保护区筹集保护资金,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适度开展湿地的生态旅游是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途径,同时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积极意义。
[1]陆健健,何文珊,童春富,等. 湿地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俊清,石金莲,刘金福.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8 l-84.
[3]汪华斌,周玲.生态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黄进良.洞庭湖湿地的面积变化与演替[J].地理研究,1999,18(3):43-48.
[5]余希,徐文辉,杨谓平.福建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福州: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2011.
[6]刘剑秋.闽江河口湿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欧世芬,曾从盛.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策略[J].台湾海峡,2006,25(4):572-578.
[8]施明乐.长乐闽江口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06,6(3):16-20.
[9]庄晨辉.湿地与水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10]王伟光,李晓明,李彦杰. 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1):85-86.
[11]吴郭泉,刘加风,张晶. 盐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2):199-200.
[12]程岭,孔祥伟,付松华. 黑龙江省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3):57-58.
[13]张杰.黑龙江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J].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3(1):48-51.
[14]胡素粦.闽江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初探[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27(10):47-51.
[15]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