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莺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上海 200092
休闲农业是依托乡村环境,坚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功能的特殊产业,也是空间和资源有效利用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休闲农业生态系统是乡村居民、城市游客以及乡村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的具有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也是人类在依托、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融合休闲旅游服务业的一个复杂的人工与自然复合系统,其复育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政府部门、以及当地居民甚至游客的参与。本文初步探讨基于生态规划的休闲农业生态复育的内容与方法。
休闲农业资源主要可分为环境资源与人文景观2 类。环境资源主要指乡村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农村生活生产设施空间等;而人文资源则主要指乡村社会资源、人文景观、文化传承、民俗风情、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1-2]。休闲农业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对休闲农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充分有效地了解各种资源,进而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休闲农业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乡村和休闲农业区内社会经济能够持续有效稳定地发展,为当地居民和城市游客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生活和游憩环境。
根据国际生态复育学会(The 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SER)的定义,生态复育是指尽可能地将一个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该生态系统在历史时期的某个原点,最终目的是使该生态系统能够达到完整、健全、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3]。
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来看,休闲农业生态系统可分为3 个子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包括生命要素和环境要素)、经济生态系统(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及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的各种经济消费活动)和社会生态系统(包括当地政策、民俗文化、科学、管理理念、经营策略、本土习俗等)。导致休闲农业区内生态系统破坏的因子主要有非人为因素和人为因素,包括台风、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也包括人为不合理开采、过度开发和外来旅游者文化冲击等。
生态复育较为原始的定义为修复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环境的损害,重建生态环境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恢复到未受人类开发活动干扰前的自然状态[4]。但是,何谓“未受人类开发活动干扰”前的状态经常是无资料考证的状态。如何由人工干预,恢复到一个人类并不熟悉的状态,这个生态复育目的具有太多风险性。故而,我们也在阶段性和渐进式地发展着对生态复育的概念认识[5]。休闲农业的生态复育可定义为,恢复或改善休闲农业生态系统中某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功能。休闲农业生态复育主要包括兼顾安全和生态发展的治山防洪工程,河道、绿地等景观廊道连续性改善,水质、空气、土壤、小气候等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中关于某种要素的某些功能的恢复,特殊物种栖息地的保护,栖息地物种多样性提升,以及基于生态设计的景观营造等。
休闲农业生态复育工作可以从相对成熟的生态规划着手。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生态复育中的工作可以从细节设施设计中生态设计开始,生态设计在兼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探讨设计如何融合生态系统与工程技术[6]。所以,休闲农业生态复育是在生态规划满足治山防洪需求的前提下,结合生态设计的休闲农业环境整治。其除了兼顾生态环境原有的功能、安全之外,同时关注环境、生态、景观、甚至文化、经济等的协调发展。生态复育在促进修复性的生产、生活和游憩设施等的工程建设施工同时,注重工程与休闲农业整体环境相融合,并维护生物多样性。
探讨休闲农业生态规划目标,进而调查生态系统中被破坏的环节,确定复育目标。
生态调查的主要目标是调查收集规划区域内自然、社会、人口、资源和经济等的资料与数据,充分了解生态复育区域的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探讨生态系统被自然或人为破坏的环节在何处,进而制定复育目标。
根据休闲农业生态适宜性分析,探讨休闲农业生态复育的最优方案并确定复育成功标准。
生态适宜性分析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分析休闲农业区发展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稳定性因素,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休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探讨规划对象空间的合理发展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7]。生态适宜性分析是生态规划的核心,其目标是以休闲农业区范围内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其生态资源、资源特征、发展需求和资源利用等因素,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特性,从其尺度的独特性、抗干扰性、生物多样性、地理元素的空间效应、观赏性、和谐度等分析休闲农业内在的资源品质以及与周边空间地理单元的关系,确定休闲农业区评估范围内的生态类型以及对资源开发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进而划分适宜性等级。按照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结果,提出休闲农业生态规划的各种方案,包括生态设计、具体建设项目、配套措施等。生态规划的目标往往是全局性的,生态复育的目标常常是利用某个环节的修建,达到全局性的自我维持功能。所以,可以利用生态规划的目标、评价手段等,探讨生态复育的最佳方案[8]。
同时休闲农业生态复育计划应该包括生态复育的成功标准,包括可量化评估项目(例如空气指数、水质改善标准)与不可量化评估项目(例如满意度、景观改善程度),并对照计划目标进行评估和汇整相关区域生态调查结果,以作为复育计划的参考。
根据发展目标,以休闲农业资源的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制订休闲农业发展与资源利用某一环节的改善、修建的生态复育方案。休闲农业生态系统设计、建造或复育具体包括对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功能及结构元素的修建环节的确定。
复育方案的评价方法应该是一套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有关知识,以系统化资料搜集、可量化指标、评价标准结合数理统计为基础,对复育方案综合评价的方法,具体包括复育方案是否满足生态规划目标、是否充分发挥了资源要素潜力、复育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休闲农业生态系统自我维持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等。
复育施工前应有完整的设计图纸并包含详细的设计策略,注重当地和城乡居民的参与和相关的经济措施、经费计划等,避免施工内容流于主观臆测。
休闲农业生态复育施工结束后应该有监测计划,记录复育施工内容、复育施工前后周围生态环境改变情形对比、水文相关参数量测等。监测调查资料可用来作为复育结果的评价依据,也可作为未来复育计划继续深入参考或是其他类似项目复育方案的案例分析依据。
复育工程结束的后期管理工作由监测、评估、行动、修正等步骤衔接,通过监测评估判定修正复育行动的策略与方向,探讨生态复育的结果是否满足成功标准、复育措施是否合适、复育不当措施的及时修正、复育工作后期管理、复育案例的参考性等。复育工作后期的管理是实现生态复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证。
福建顺昌县张墩生态休闲农业园位于顺昌县埔上镇张墩村,2009年开始建设,基地规划总面积约20 hm2,已建成面积13.3 hm2,培育各类苗木252万余株,是一个以苗木、花卉培育为基础,结合休闲观光旅游,带动全县农户发展为目标的苗木繁育基地。苗圃拟建设现代种苗培育区、乡土珍贵树种精品区和农户苗木、花卉集中展示区等3 个区域,由顺昌林业局提供场地、场租,协会会员自行种植、培育。张墩生态休闲农业园生态复育涉及水路复育,其原初的灌溉的水路纵横交错,基本是沿着道路边铺设水泥砌筑的水渠。本次复育以生态设计作为切入点,用生态驳岸、干砌石笼等做法创造多样化的水域形态,营造鱼类栖地等。本次生态复育目标为恢复或改善水系生态环境系统中水道廊道横纵向连续性的改善,自然输送沉积沙土功能恢复[9],水质改善,鱼类、水草等栖息地多样性提升,以及景观营造等。主要手段有:1)拆除原有水泥水渠,采用块石驳岸、干砌石笼、土坡收边等工艺做法重新施工,碰到道路阻隔的话,局部埋暗管延伸、贯通溪流平面布局空间;2)溪流局部抛石基础上设置步道和观景平台,沿溪流岸边种植本地的桂花、紫薇等观赏性与苗圃植物,增加景观美感体验;3)在驳岸边铺设大卵石及块石,增加生物栖息空间,并撒上本地鱼苗和种植盆栽水草,净化溪流,加强自我循环作用[10];4)复育完成后,与管理者与当地居民委员会探讨后续适应性管?理和持续性检测计划,以了解人工开挖的溪流环境系统对于复育手段所产生的反应,并布置必要的采用调节措施安排。
休闲农业生态复育是一个经由人工谨慎干预希冀恢复生态系统本身的自我维持性的方法。生态复育的目标一定是恢复或者新建一种适应自然规律的、能够独立完成自然演替的生态系统,其复育应包括相关领域的专家、政府部门、城市游客和当地群众的参与。在进行生态复育前,需要了解制定详细的生态复育内容、流程及架构,了解休闲农业区域现有的问题、破坏环节,进而制订复育目标、复育计划,进行复育工程实施、复育后的监测及适当的管理,希望以最小成本达到复育效果的最大化。
[1]刘黎明. 休闲农业景观规划[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小璘,何友锋. 农业环境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规范之研究[R].中国台湾:“行政院农业委员会”,2002.
[3]林裕彬,柳文成,郭琼莹.环境复育之生态规划初探[J]. 环境教育季刊,1999(40):24-32.
[4]王筱雯,苏郁文,詹钱登. 河川复育计划完工后之评估:以高雄爱河及台中高山溪为例[J]. 台湾农业工程学报,2012,58(2):39-53.
[5]方伟达,沈立.台湾环境复育之新方向[R].中国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2002.
[6]“行政院农委会水土保持局”.生态工程谁家图说手册及案例汇编[G].中国台湾:国立中兴大学水土保持学系,2006.
[7]章家恩.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丛书:生态规划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8]王小璘,王蕙怡.河川环境之生态复育策略与工法[J]. 东海学报,2003(44):145-158.
[9]王小璘,王丽桦.以生态设计观点探讨川路系统规划[J]. 东海学报,2004(45):107-119.
[10]Johnson L,Gage T. Landscape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aquatic ecosystems[J]. Freshwater Biology,1997,37(1):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