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在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2014-01-26 07:58杨林森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方中主治组方

杨林森,冯 泳

(贵阳中医学院,贵阳 550002)

早在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就已体现出中药炮制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东汉“方书之祖”《伤寒论》所载113方中,通过脚注说明炮制方法的药物共有315品次, 约占所用药物的58.8%[1],充分体现了中药炮制与方剂配伍的密切关系。中药炮制是中药材在配方或制剂前的各种必要的加工处理,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医方剂的临床疗效。历代著名医家在组方配伍时,都极其重视中药炮制对方剂综合功效的影响,但在现代方剂理论研究中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方剂研究多集中在传统配伍理论或方剂量效关系及其剂型研制等方面,对中药炮制与组方配伍关系研究论及较少。通过对中药炮制与方剂功效的相关性研究,研究总结出中药炮制在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1 依据临证组方目的净制最佳入药部位

净制系指选取中药材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分和霉变、虫蛀品、泥沙、灰屑等杂质,使其达到药用净度标准的一类操作[2]。古方脚注中的“去皮”、“去节”、“去心”、“去毛”、“去白”等就是指中药的净制。汉·《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云:“或须皮去肉,或去皮须肉,或需根去茎,又须花须实,依方拣采,治削,极令净洁。”如麻黄“去节”与“不去节”疗效各异,一般认为麻黄节发汗力量较弱,甚至梁·陶弘景认为麻黄节止汗。黄元御也说:“用根节止汗,发表去其根节,敛汗用其根节。”“麻黄汤”(《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故方中配用“去节”生麻黄,增强其发汗平喘之力;“越婢汤”(《金匮要略》)主治风水夹热证,方中用麻黄意在利水消肿,故麻黄“不去节”。再如陈皮的“去白”与“不去白”,传统认为“去白者理肺气,留白者和胃气”,“留白甘而缓,去白辛而速”,即陈皮和脾理胃不去白,理肺气化痰涎则去白,陈皮去白炮制,可使下气消痰作用加强。故在“平胃散”(《简要济众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止嗽散”(《医学心悟》)等方中所用陈皮均“去白”,取其理气化痰之效,如果上述方剂中不用去白陈皮,则会影响疗效;而在“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中不去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理气和胃醒脾的功效,使全方补中而无滞气之弊。除此之外,通过中药净制去除非药用部分,还可保证方中各药配伍比例准确。

2 根据处方煎煮要求切制最适规格饮片

方剂不同,对饮片规格要求也有异,必须根据处方煎煮要求炮制成最适规格的饮片。如果饮片切制不均匀,厚薄、长短、粒度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易溶、难溶、先溶、后溶等问题,煎出液将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俱存的要求。 “桂枝汤”(《伤寒论》)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方中桂枝与白芍的配伍是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可调和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二者的配伍比例必须为1∶1。桂枝辛甘而温,以气取胜,透营达卫,解肌发表;白芍酸苦而凉,以味取胜,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枝、白芍都必须切为薄片,还需顾及二者饮片厚度的搭配,如果将白芍切得太厚,桂枝汤的煎煮时间就难以控制,如煎煮时间短,桂枝之气可出而白芍之味不能尽出;若煎煮时间长,虽然能得白芍之味,又使桂枝之气挥发。只有将方中桂枝与白芍切片厚度搭配适宜,才可使全方气味共存,达到调和营卫的效果。“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方证为热入血分证,方中犀角(现用水牛角代)清热凉血、泻火解毒,重用为君,配伍时必须炮制成细丝或薄片先煎使用,因水牛角质地坚硬,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如炮制饮片太大,君药药力无法尽出,会出现“方对药不灵”的现象。

3 降低或消除方剂中药物毒副作用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有毒无毒……若有毒宜制。”为了临床用药安全,中药组方配伍时,必须经过严格炮制以达到降低或消除方剂中药物毒副作用的目的。通过炮制可使药物之疗效增强,毒副作用降低或消除,可使“霸药”变良药。“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主治小儿肺阴虚兼有热之咳嗽、咯血证,方中阿胶滋阴润燥、养血止血,但生阿胶有滋腻碍脾之弊端,配伍应用时用蛤粉或蒲黄炮制成阿胶珠,去其寒滑之性,消除其腻滞脾胃的副作用;方中马兜铃清肺化痰、降气平喘、有毒,生用苦寒味劣易伤胃气,且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配伍时采用蜜炙的炮制方法,即可消除恶心呕吐的副作用,又可增强润肺止咳之功;方中杏仁去皮尖,亦为去除杏仁毒性的炮制方法。又如“紫金锭”(《丹溪心法附余》)中必须将千金子炮制成霜配伍入药,因生千金子有毒而多外用,其含有峻泻的油质成分,如不制霜直接服用会导致患者中毒。由此可见,炮制不仅降低单味药的毒副作用,而且对全方也起到增效减毒的效果。

4 增强方剂中药物与治疗目的相关性能

中药炮制由降低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上升到增强药物与治疗目的相关的特异疗效,是中药炮制学发展中的一次大飞跃。许多中药经炮制后可达到增效减毒的双重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方剂的临床疗效。“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主治肝郁气滞证,方中柴胡、香附、陈皮用醋炙法炮制,柴胡生用升散作用较强,以解表退热为主,醋制后以疏肝止痛为主;香附生用上行胸膈,多入解表剂中,醋制后使其疏肝止痛作用增强;陈皮醋制以增强理气运脾之功。“炙甘草汤”(《伤寒论》)主治阴血阳气虚弱之心动悸、脉结代证,方中甘草用蜜炙后使用,增强其补益心脾之气的作用,且炙甘草的剂量达四两之多,远远超过常用剂量,不同于通常的调和药性之用,而意在取其益气补心、缓急定悸的功用;方中不宜使用生甘草,因甘草生用性微寒,功效偏重于清热解毒。

5 缓和方剂中药物与治疗目的无关性能

某些中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会因某一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性能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必须通过炮制,在保留功效的前提下,缓和其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性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使其不会影响正常疗效的发挥。如辛热燥烈的干姜,主入脾胃,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故在“四逆汤”(《伤寒论》)中用干姜生品,取其守而不走、力猛而速、功专温脾阳而散里寒之功用,与附子相配温先天以生后天,温后天以养先天;而“生化汤”(《傅青主女科》)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胞宫证,在配伍时需用炮姜,因生干姜药性辛燥、耗气伤津,不利产妇血虚的状况。炮姜微辛而苦温,功擅温中止痛、入血散寒,又无辛散耗气、燥湿伤阴之弊,且能入营血助当归、炙甘草通脉生新,佐川芎、桃仁化瘀除旧,臻其全方生化之妙。

6 影响方剂中药物的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四气又称四性,是指寒、热、温、凉4种药性,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性和味是每种中药自身所固有的,且各有所偏,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本质就是用中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况。但在临床组方配伍时,会因某些药物性味过于偏盛或偏弱,给人体带来不利的影响,或达不到治疗目的,这时就需要通过炮制损其偏盛、扶其不足。“清气化痰丸”(《医方考》)中将天南星用牛胆汁炮制后使用,天南星性本辛温,擅长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但本方主治痰热咳嗽证,故加胆汁炮制为胆南星,性味转为苦凉,长于清热化痰、息风定惊,用为君药。“天台乌药散”(《圣济总录》)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方中巴豆与川楝子的炮制方法是:先把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与麸皮不用。因为川楝子药性苦寒,与巴豆炒后可大大减轻其寒性,使其切中病机而无过于苦寒之弊。

7 改变方剂中药物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中药的作用趋向,是中医临床处方配伍必须遵循的规律之一,它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明·《医学入门》云:“凡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欲其上腾也。病在咽下脐上,须用酒浸洗。病在下者生用。欲升降皆用者,半生半熟。”可见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作用趋向,尤其对作用趋向具有双向性的药物更为明显。“三子养亲汤”(《皆效方》)中的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均需爆炒炮制后使用,莱菔子炒后药性由升转降,功效由涌吐风痰变为降气化痰、消食除胀,使药性的升降与组方要求相符,全方降气消食、温肺化痰的功效加强。再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主治大头瘟,因病位在头部,黄连、黄芩药性苦寒沉降,配伍时黄连、黄芩须用酒炮制后才能引药上行,故重用为君,专清上焦头面之火毒。

8 引导方剂中药物归经

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某些经络、脏腑有选择性的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具有多向性,常常对多个经络脏腑发挥作用,但病人并非各个部位都发生病变,在具体某个方剂中并不需要发挥该药的全部作用。临床上为防止其药力过于分散,甚至在未病部位出现不良反应,往往通过炮制使药物集中在病变部位发挥疗效,对病变部位作用增强,对无关部位则作用减弱。“缩泉丸”(《魏氏家藏方》)方中君药益智仁主入脾经,兼入肾经,因该方主治膀胱虚寒之尿频、遗尿证,故用盐炙的炮制方法引药入肾,使方中益智仁的归经变为主入肾经,增强温肾纳气、固涩

小便的作用,使全方作用侧重于肾兼顾脾,肾气足则膀胱固,尿频遗尿自止。“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主治赤白痢疾、食积腹胀证,组方配伍时宜用醋炒青皮和香附,引药入肝,增强疏肝理气、消积导滞的功效。

9 使同一方剂适应临床复杂病情

临床病证复杂多变,方剂中某些药物经过适当炮制,可使同一方剂适应临床的复杂病情,提高疗效。“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补血调血基础方,临床组方配伍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不同的炮制品或炮制方法,如血虚兼有血热,配伍时宜选用生地黄,取其清热滋阴凉血之功;血虚无热者宜用炮制品熟地黄,彰其滋阴补血之效;如产后血虚腹痛者方中白芍不宜生用,因生白芍酸寒之性易损伤脾阳,配伍时宜酒炙炮制为佳,可去生白芍中寒之弊;如患者症见血虚兼有血瘀者,方中川芎、当归也应酒炙后配伍应用,可增强其活血化瘀之功用。张仲景创“白虎汤”(《伤寒论》)治疗伤寒邪入阳明,由寒化热、气分热盛证,因伤寒病因是感受寒邪,寒邪易伤中损阳,故配伍长于补中益气的炙甘草顾护脾胃,防止石膏、知母这些清热药大寒伤中;而吴鞠通用“白虎汤”治疗太阴温病,改炙甘草为生甘草并加重用量,因温病病因是感受热邪,热邪易伤阴,用生甘草既可增强全方泻热作用,又能甘凉生津护阴。临床上这种方法还常与方剂的加减变化配合应用。

10 使方剂疗效与炮制特点完美结合

在某些情况下,炮制方法决定着中医方剂的疗效,不同炮制方法有着不同的治疗效果,取气取味,药效迥异。“桃花汤”(《伤寒论》)主治虚寒血痢证,由赤石脂、干姜、粳米组成,方中重用赤石脂为君药,赤石脂脚注“一半全用,一半筛末”。中医用药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方中赤石脂一整块煎汤,能有效防止药物糊化以取其气;一半筛末用药汁吞服,以取其味,使全方气味俱佳,增强涩肠止痢之功效。“四磨汤”(《济生方》)主治七情所伤、肝气郁结证,由人参、槟榔、沉香、乌药组成,方中4味药的炮制方法是“四味各浓磨水”,即将方中各药与水或其他液体磨制成浓汁,不经过长时间的煎煮,这种炮制方法可使全方药性气厚力宏,疗效奇佳。

11 结语

众多的炮制理论起源于方书[3],是方剂实际运用于临床中逐渐总结出来的经验,因此中药炮制是方剂配伍的前期环节和药效保障,组方配伍的各药选用何种中药炮制品或炮制方法由方剂的功效决定。清·张仲岩在炮制专著《修事指南》中提到:“……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中药必须经过严格而合理的炮制才能用于组方配伍,以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灵活用药的特色和优势,而配伍环境是影响多功效中药在方剂中选择性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4]。中药方剂具有成分复杂、作用多样的特点,中医治病不是将某味或某几味中药的所有功效同等应用,而是根据临证的具体病机合理配伍,这就需要对中药功效予以取舍、权衡利弊,即通过炮制使中药的某些功效突出、某些功效减弱,力求使全方发挥其适合病情实际需要的最佳综合效能。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最主要的形式,历代名方是长期临床实践的有效结晶,在配方过程中饱含历代医药学大家的学术风格和用药智慧,其中所体现的中药炮制技术和方法对方剂功效的影响十分重要,对提高临床疗效和指导新药研发都具有实用价值和特殊意义。

[1] 霍浩. 浅议中药处方脚注的内涵及临床应用[J].河南中医,2003,23(6):61-62.

[2] 叶定江,原思通. 中药炮制学词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03

[3] 游世晶,刘益臻. 方剂和中药炮制的相互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72-173.

[4] 于彩娜,范颖. 方剂中中药选择性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439-440.

猜你喜欢
方中主治组方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冬季瘙痒煎地黄白芍
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组方规律的分析
补精益视片组方分析及研究进展
小儿遗尿用鸡肠
基于药品标准的维医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基于心,准于行” 党建与企业发展相融共生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五味子酒助眠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