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梦瑶温病学术思想研究*

2014-01-26 05:44:29黄子天刘小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温病医家

黄子天,刘小斌

何梦瑶(公元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清初广东南海人,岭南著名医家,著有《医碥》[1]、《伤寒论近言》[2]、《三科辑要》[3]、《乐只堂人子须知》[4]等医学著作。何梦瑶是清初岭南尊信刘元素、朱丹溪学说者,重视火热病、温病的诊治。现通过整理何梦瑶论述温病文献,总结其温病学术思想。

何梦瑶论述温病的文献多见于《医碥》一书,主要见于《卷之一:杂症·夏月伏阴辨》、《卷之一:杂症·中暑》、《卷之二:杂症·伤暑》、《卷之二:杂症·春温》及《卷之二:杂症·瘟疫病论》等篇。《伤寒论近言》在《卷之一·王叔和序例》注文、《卷之一·附论温暑温疫》及《卷之六·温病》注文中也有较为系统论及温病的内容。《乐只堂人子须知》中虽有论温病内容,但分布零散,不成体系。《三科辑要》中则极少论及温病。以上述资料为基础,总结何梦瑶温病学术思想如下。

1 博采众家,评价公允

在何梦瑶论及温病的文献中,引用医家、医著有王叔和、朱丹溪、李东垣、喻嘉言、张景岳、王肯堂、吴又可、陶节庵、程郊倩、成无己、张志聪、王海藏及《内经》、《伤寒论》、《医宗金鉴》等,足见其涉猎广泛。对于前人的论述何梦瑶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言:“《礼记》谓言非一端,而各有当,各求其当可也。”[1]211如针对“伏气温病”这一颇受历代医家争议的学术命题,何梦瑶引述《内经》、《医宗金鉴》、程郊倩等前人的经典论述,详加辨析,观点鲜明,言之有据。

2 质疑伏气温病

何梦瑶不认同前人关于伏气温病的观点:“《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又谓:凡病伤寒而成热者,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程郊倩谓:冬伤于寒,寒字当肾字看。盖肾水属冬,其气寒,故古人往往言肾为寒,如言肝为风,言脾为湿之类,细阅前代医书自见。冬伤寒云云,谓耗伤肾水,阴精泄而不藏,阴虚则火炎,至春阳气发动,炎炎之势不可遏止,一为风寒所郁,故温热病生耳。然岂特不藏精者乃然哉?即在平人,当春阳气升发,感受风寒郁而成病者固多。《医宗金鉴》谓能藏精者其病轻,不藏精者其病重,韪矣。”[1]209-210

陈述其理由有三:一者“人身元气壮实,邪不能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使虚在火而寒邪,则寒邪深入骨髓,当为直中矣!岂能安然待至春夏而后发也?使虚在水而热耶,则寒热不同气,势必拒击,安能耦居无猜,历春而至夏也?”[2]30二者“内藏者为寒邪矣,不识久藏骨肉中,依然不改其寒耶?则其发也,仍是寒病,不应变为温热也。如以为随时令而变耶,则沉阴冱寒,忽转温热,正是阳回佳兆,又何病之云也?”[2]30三者“《温疟论》固谓邪不能自出也。如必待感于温暑之气而后发,则二气自能为病,安知非感温气者自病温、感热气者自病热?而何必种根伏蒂于冬寒也?”[2]30进而指出“《内经》未必出于岐黄,大抵后人穿凿附会者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欲奉孟子以为断也”,[2]31明确反对伏气温病说。

3 主张外感时气致病

何梦瑶明确指出:“冬伤寒,夏伤暑,春温、秋燥,长夏湿,皆当时之气为病也。”[2]47在此观点指导下,对于温病及暑病的病机均强调外感时气致病:“春自有温病,夏自有暑病,而必谓种根于冬寒,反将二时正气为病抹煞,亦无谓矣!”[2]31

关于春温,“温自是春令之病,风温即春温,风木为春气,故又名风温耳”。[2]39其病机乃因“春阳发动,地气升腾,不无秽浊,受其蒸熏,满闷不行,固有因之为病者矣。”[2]45并认为“温疟则温病之往来寒热如疟者,如伤寒之有少阳症也。温毒亦即温病之甚者”。[2]39治疗上,宗刘完素表里双解法:“春月阳盛,宜用辛凉。仲景麻黄汤止为冬月伤寒立法,不可混施于此证也。”[1]209以双解散去麻黄加石膏治疗,“审其表里之重轻为加减可也……硝黄可用则用之,可不用则去之,是在临证斟酌耳。”[1]212“风温汗太多脉虚者,桂枝汤合人参白虎汤……湿温即温病挟湿者,其证身重、胸满、多汗、两胫冷,白虎汤加苍术、茯苓”。[1]212-213

4 治暑证遵从王肯堂,治瘟疫遵从吴又可

《医碥》中《卷之一:杂症·中暑》[1]182-184与《卷之二:杂症·伤暑》[1]194-203内容几乎通篇引自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第一册》中《诸中门·中暑》[6]13-14与《诸伤门·伤暑》[6]16-19,《医碥·卷之二:杂症·瘟疫病论》[1]213-243通篇引自吴又可《温疫论》[7]一书。

何梦瑶对王肯堂论暑证、吴又可论瘟疫的文献资料仅加以摘录、重编,对其学术观点不作批驳,全面继承其学术观点,可见何梦瑶对王肯堂论暑证、吴又可论瘟疫学术观点的肯定与推崇。吴又可《温疫论》是温病学术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著,《医碥》作为岭南地区第一部系统引述《温疫论》的医著,促进了吴又可学术思想在岭南的传播。

5 结语

虽然何梦瑶对伏气温病的考辨与观点颇具特色,但就总体而言,何梦瑶在温病方面的学术观点更多的是传承前人经验。就岭南地区而言,何梦瑶是首位广泛吸收中原温病理论并系统归纳整理的医家,在他之前的岭南医家未见在温病领域有如此集大成者。他对岭南温病学术的贡献有二,构建了岭南温病学术的基本框架,并使岭南医家得以认识当时温病学术的概貌及最新进展;力倡温热学说,反对当时岭南医家崇尚温补之风,开岭南医学学术争鸣之先河。何梦瑶温病学术思想的成就并不在于他提出了什么创见,而在于他通过学术传承提高了岭南地区的温病水平,促进了岭南温病乃至整个岭南医学的发展。

[1] 何梦瑶.医碥(影印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

[2] 何梦瑶.伤寒论近言(影印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2.

[3] 何梦瑶.三科辑要(影印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4] 何梦瑶.乐只堂人子须知(影印本)[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

[5] 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04.

[6] 陆拯.王肯堂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7] 吴有性.温疫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温病医家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3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50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明清医家《内经》训诂探疑
陕西中医(2012年2期)2012-07-09 0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