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晴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马 晴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河南 周口 466000)
目的 总结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 通过对43例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观察,积极采取科学的系列护理措施。结果 43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基本痊愈35例,部分恢复7例,死亡1例。结论 科学的观察,有效的护理,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很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心肌梗死;观察;护理体会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得心肌长时间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的患者逐年增多,许多患者由于缺乏科学预防知识,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后果。为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2013年初我院全面推行应用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通过对43例住院患者的实施护理指导,使得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病死率,效果十分明显。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我院门诊与病房共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43例,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男30例,女13例,年龄在40~75岁(平均56岁)。43例患者救治后,基本痊愈35例,部分恢复7例,死亡1例,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2.1 病情观察
2.1.1 先兆
50 %~81.2 %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2]。
2.1.2 疼痛
心肌梗死患者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多发生于清晨运动及排便时。疼痛时多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一般也较长,可到达数小时或数天。极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值班护士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并将疼痛的变化及时告知主管医师。
2.1.3 发低热
疼痛发生后24~48 h出现,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的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等症状。患者体温可能升高至38 ℃左右,极少超过39 ℃,持续时间大约为1周左右。
2.1.4 心率失常
见于75 %~95 %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 d内,而以开始24 h内最多见,可伴有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70以上患者在发病1~2 d内出现心率失常,室内心率失常最为常见,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
2.1.5 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期中血压下降常见,但未必休克。如疼痛缓解而收缩压仍低于80 mm Hg,有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尿量减少(每小时<20 mL),神志迟钝、甚至昏厥者,则为休克表现。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
2.1.6 并发症
动脉栓塞主要为左室壁血栓脱落所引起。根据栓塞的部位,可能产生脑部或其他部位的相应症状,常在起病后1~2周发生。心室膨胀瘤是梗死部位在心脏内压的作用下,显著膨出。心电图常示持久的ST段抬高。心肌破裂十分少见,常在发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偶有室间隔破裂,患者常突然休克甚至造成死亡。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 %,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发热、胸痛、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等症状、体征,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 反应。
2.2 护理措施
2.2.1 注重休息
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初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家属及朋友探视,减少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度,缓解患者疼痛。
2.2.2 持续给氧
鼻导管给氧,氧流量4~6 L/min为宜,改善心肌氧合,有助于减少梗死周围缺血心肌氧的供给,缩小梗死面积,从而减少缺氧性损伤。
2.2.3 饮食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因卧床,活动量减少,消化功能降低,进食应以流食为主。病情稳定后可给予半流食或软食,提倡少量多餐,低脂肪、低胆固醇清谈饮食。指导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提前预防患者便秘。
2.2.4 心理护理
紧张、恐惧及焦虑是心肌梗死患者普遍存在心理疾病,护理人员应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患者,做好患者及陪护人员的教育解释工作,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取得患者积极配合,树立战胜疾病患者信心。尽快地使患者熟悉环境并介绍监护系统等医疗设备。护理工作人员中应从容、镇定,避免紧张、忙乱,以增强其安全感和舒适感。关心患者,经常给予患者减轻恐惧状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安慰,如握住患者的手、讲有趣的故事、听悠扬的乐曲,转移患者注意力,放松心情。
2.2.5 输液护理
输液速度要严格按照病情制定,同时测定血压、心率、心律,硝酸甘油通常滴速为15~20滴/分钟,24 h输液量为1500 mL,心功能差者,应限制补液量。密切观察患者药物疗效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提前防止心力衰竭的发生。
2.2.6 止痛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止疼药物,如用药的最佳时间、用药剂量等,避免药物成瘾[3]。根据患者疼痛情况和生命体征,遵医嘱给患者吗啡或哌替啶止痛,护理人员严密观测患者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使用硝酸脂类药物给患者止痛时,应监视患者血压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 mm Hg以上。
2.2.7 注意气候变化
低温、大风、阴雨等天气是急性心肌梗死的诱因之一。气候急剧变化、气压低时,冠心病患者会感到明显有不适。在气候恶劣时,患者要注意保暖,或适当加服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进行保护。在严寒或强冷空气的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2.2.8 适度锻炼
运动量一般可视年龄和健康状况而定。在参加体育锻炼之前,应该先测定体力耐受程度。运动锻炼不要过度,过度会导致血压急剧上升,使左心室过度疲劳和促使发生心力衰竭。如果是心、肺功能都正常的人,可以根据锻炼后的最高心率限度来定。具体计算方法是,从220减去年龄数,再乘以0.75。例如您今年60岁,那么(220-60)× 0.75=120次,如果超过120次,则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心肌梗死治疗和护理原则是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泵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度过急性期,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通过密切观察患者发病症状,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使得患者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病死率,效果十分明显,很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1] 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84.
[2]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3]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R473.5
:B
:1671-8194(2014)02-02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