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累及内听道与听神经瘤的CT鉴别诊断

2014-01-26 02:00唐宪明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7期
关键词:颞骨听神经脑膜瘤

唐宪明

(广东省阳春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广东 阳春 529600)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累及内听道与听神经瘤的CT鉴别诊断

唐宪明

(广东省阳春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广东 阳春 529600)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池区脑膜瘤累及内听道与听神经瘤的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累及内耳道的CT资料。10 例中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4例行MRI检查。结果10 例中均为单发病灶,向内累及内耳道,宽基底与岩骨相连,典型者呈“磨茹征”或“伞征”改变。结论脑膜瘤宽基底与岩骨相连,向内累及内耳道,表现为肿瘤周围的“魔茹征、伞征、脑膜尾征以及内听道扩张少见,程度较轻,且多为管样改变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与听神经瘤的“冰淇淋征”、有内听道的扩张,且扩张较明显,并多数呈喇叭样改变,即“喇叭征”或“漏斗征”的影像表现相区别。

脑膜瘤;听神经瘤;脑肿瘤

桥小脑角区脑膜瘤与听神经瘤是桥小角角区最常见的肿瘤,至今报道的病例较多,典型者二者较易鉴别,脑膜瘤向内累及内耳道较少见,报道不多,现作者收集10例累及内耳道的病例,着重探讨与听神经瘤的相关鉴别诊断[1]。笔者通过分析10例脑膜瘤累及内耳道的CT及MRI表现并结合文献,旨在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搜集2008年~2010年经病理证实的10例桥小脑角池区脑膜瘤累及内耳道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30~60岁,平均45岁,其中4例年龄<3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走路不稳、耳鸣、听力下降、面部麻木、面瘫、面肌痉挛等面神经功能障碍。

检查方法:10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4例患者行MRT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固定,以OM线为基准线向上作轴位连续扫描,层厚为5 mm,螺距为1.0。增强扫描: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80 mL,以3.0 mL/s的速率注射后35 s行第一期扫描,必要时60 s后进行二期扫描。辅以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组进行图像观察。

2 结 果

10例脑膜中,呈圆形或半卵圆形7例,分叶状改变2例,形态不规则1例,均宽基底与颞骨岩部相连,呈现“D”字征或“钝角征”,9例位于后颅窝,1例跨中后颅窝生长,累及幕上。10例累及内耳道的脑膜瘤中,7例显示了“磨茹”征,2例显示了“伞征”,与其形态相符合。10例中5例肿块周围可见脑脊液样低密度影围绕,1例伴有颞骨岩部的骨质增生、硬化,行MRI检查的4例患者中均出现了“脑膜尾征”及肿块周围的脑脊液样信号围绕[2]。本组观察中,均出现了内听道内听神经走行区的增粗并强化,10例脑膜瘤中,8例内听道未见扩大,2例出现了轻度的内听道扩张,呈管样改变。

3 讨 论

脑膜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10%~15%,其中,绝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脑膜瘤少见,脑膜瘤均起源于脑膜细胞,最好发于脑表面富有蛛网膜颗粒的部分,主要起源于蛛网膜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特别是形成蛛网膜绒毛的细胞,是起源于脑膜的中胚层肿瘤,本瘤多见于中年女性,男性与女性之比约为1∶2,幕上85%,幕下占15%,其中以大脑凸面和知状窦旁处最多见,约占所有脑膜瘤的47%,其次可见于蝶骨嵴、嗅沟、前颅凹底、鞍结节、桥小脑角区(约占7%),其他部分如天幕、小脑凸面、斜坡、脑室内、松果体区等。

脑膜病在组织病理学上的分类比较复杂,命名也不甚一致,而且至今仍无统一的看法。WHO现将脑膜瘤分为15型:有纤维型、脑膜上皮型、血管瘤型、过渡型、乳头型、透明细胞型、化生型、混合型、砂砾体型、合体细胞型、脊索型、分泌型、富含淋巴浆细胞型、微囊型、恶性脑膜瘤等[3]。

脑膜瘤病理巨检多为球形或分叶形,质地坚硬,血供丰富,来源于脑膜动脉或脑内动脉,肿块包膜完整,分界清晰。少数呈扁平状或盘状,质地较软,呈薄层沿脑表面蔓延,范围较广。

桥小脑角区的脑膜瘤主要和听神经瘤鉴别,不仅因为桥小脑角肿瘤中约80%是听神经瘤,还因为桥小脑角区的脑膜瘤和听神经瘤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上很相似。通常听神经瘤发病年龄在20~60岁,临床上以男性多见,多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膜的施万氏细胞,大多数患者肿瘤开始发生于听神经的远侧段(内听道段),肿瘤由于周围骨管的限制,早期就对神经发生压迫,从而较早出现以听神经损害症状就诊,在CT表现上,听神经瘤多为均匀的等密度或略低密度,肿瘤内常见囊变,钙化罕见,可见出血,多引起内听道的扩大。而脑膜瘤多以小脑、脑干局部受压症状就诊,在CT表现上多为均匀的高密度或略高密度及等密度影,形态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锐利,15%~20%含有钙化,甚至有的完全钙化。囊变较听神经瘤少见,增强扫描明显均匀性强化,强化程度较听神经瘤显著,内听道多无扩张,以上这些特点可作为与听神经瘤鉴别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如脑膜瘤侵犯内听道并引起内听道的扩大,则与听神经瘤鉴别困难,在临床表现上,笔者观察到对于侵犯内听道的脑膜瘤患者中表现面瘫、面肌痉挛等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比例远远大于听神经瘤患者中有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比例,再结合笔者提出的相关征象更有利于二者的鉴别[4,5]。

脑膜瘤累及内耳道,出现较为典型的影像征象,笔者将其称呼为“磨茹征”、“伞征”、以便与听神经瘤的出现的“冰淇淋征”,相鉴别。磨茹征:作者定义为肿瘤宽基底与颞骨岩相边,呈现“D字征”,与伸入内听道内的强化脑膜呈条状改变相连续,内听道周围脑膜的强化犹如磨茹的柄,二者相连,即构成磨茹样外观。伞征:病理基础及影像表现同磨茹征,只不过是内于肿瘤的内侧缘(即小脑缘),呈分叶状,中心凹陷,表现为伞样改变。脑膜尾征:此征报道较多,见于增强的MRI图像上,表现为强化并增粗的硬脑膜从肿块延伸出来,长0.5~3 cm,形似一条尾巴。

上述3种影像征象的病理基础,有学者提出代表着肿瘤的直接侵犯,也有学者认为是脑膜的反应性改变,目前认为是肿瘤的直接侵犯以及富血管反应的双重机制有关。

听神经瘤的冰淇淋征:冰淇淋征:或称雪糕征,表现为肿瘤窄基底或锐角与颞骨岩部相接触,与内听道内肿块相连,犹如冰淇淋样外观,其病理基础为肿瘤在内听道内生长时由于受到周围骨管结构的限制,尚沿着阻力小的桥小脑角池发展,掉入桥小脑角池,故与颞骨岩部呈锐角相接触,致使肿瘤近内听道缘细小,小脑缘粗大,呈现冰淇淋样外观。

[1] 李松年.现代全身CT诊断学[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

[2] 沈天真.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黄谋清.桥小脑角区肿瘤的CT和MRI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15(3):221.

[4] 史玉振.桥小脑角区域病变的CT和MRI诊断[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1,22(10):720-724.

[5] 孙新海.桥小脑角区常见肿瘤的CT分析[J].济宁医学院报,1993,16 (1):32-33.

R739.41

B

1671-8194(2014)27-0218-02

猜你喜欢
颞骨听神经脑膜瘤
耳显微外科颞骨解剖学习班的教学难点分析*
患了听神经瘤该怎么办?
磁共振在听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如何治疗脑膜瘤?
以为是脑梗,却检查出听神经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颞骨解剖培训中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
慢性中耳炎术中脑膜裸露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颞骨扁平肥厚性脑膜瘤CT及MRI表现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