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患者早期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

2014-01-25 21:11王艳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12期
关键词:疗法情绪心理

王艳娟 朱 虹

(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840)

脑卒中后患者早期抑郁情绪的心理干预研究

王艳娟 朱 虹

(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840)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首发脑卒中后2周内产生抑郁情绪,通过心理干预的方法,抑郁症状明显改善,为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对50例首发为脑卒中患者在神经系统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支持疗法、放松训练等综合措施进行心理干预,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和记录,测量时间应在心理干预前、后各做1次,以便通过SDS总分变化来分析患者的抑郁症状变化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中,发生轻度抑郁18例,占18.76%;中度抑郁22例,占22.91%;重度抑郁10例,占10.42%。经过4周的心理干预后,脑卒中患者SDS评分由(63.72±9.12)分,下降为(46.32±8.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2周大部分患者都会产生抑郁情绪,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明显改善了抑郁症状,效果明显,提高生存质量,提升患者的依从性。

脑卒中;抑郁情绪;心理干预

脑卒中是一种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不仅对患者躯体造成残疾,而且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较大的影响。脑卒中后早期抑郁情绪也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其发生率高达26%~60%。抑郁情绪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甚至增加脑血管的病死率[1],因此,做好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疏导是十分重要的。现将我院神经内科50例患者通过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5月住院的96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首发脑卒中后2周内的病例,选择其中出现抑郁情绪的50例患者进行分析。诊断标准: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无阳性精神障碍既往史和家族史;意识清楚,检查合作,病后无失语,无智能障碍。入院2周后,经抑郁自评量表(SDS)测查后,符合脑卒中后抑郁情绪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2~66岁,平均54岁;脑梗死28例、脑出血22例。

1.2 干预方法 对50例患者在神经系统疾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分别对不同患者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连续心理干预4周,具体如下。

1.2.1 合理情绪疗法 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自理能力、社会背景、分析其心理状态,来到患者床边,采取访谈形式进行,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由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的护师负责实施,40~60 min/次,2次/周,每次在常规治疗之后;一般选在下午14:00—15:00之间进行,因为这样既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也不会影响患者中午的休息。针对不同患者找出引发心理问题的诱发事件(A),患者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B),以及患者的情绪反应(C)。合理情绪疗法认为A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而是B,即患者对这一事件的解释与评价,如对同一个诱发事件,不同的观念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果B是合理的、积极的,那么由此产生C就是适应的,反之就会适应不良。比如说患者得了脑卒中(A),就认为自己再也好不了,绝望了(B),从而产生悲观、抑郁情绪,不愿坚持服药,不配合治疗(C)等行为反应,问题的关键是改变患者的不合理信念,让其了解虽然患病了,但这种病是能够治疗的,只要通过科学的治疗和自身的努力,是可以恢复的,以树立治疗的信心,并对患者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并主动让其宣泄情绪,以避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保持乐观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此外也可通过积极关注、放松训练、暗示疗法、音乐疗法等对患者进行帮助及干预,缓解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绝望心理,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去配合治疗与康复,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1.2.2 支持疗法 ①心理支持:介绍有关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康复知识及危险因素,如早期用药的意义、方法、合理饮食、戒烟戒酒等,帮助个体认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也可以向患者提供相关的卫生宣传册、报刊杂志、观看健康节目等多种形式,使其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②社会支持:医护人员主动联系患者亲戚、朋友、以及单位同志,让他们经常到医院来探望患者,使其感受到自己没有被遗忘,对家庭,对社会还是有价值的,同时也可以让患者之间多联系、多沟通,尤其是治愈出院的患者,他们对患者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总之,建立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患者的信心、情感及恢复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3 放松训练 可以让患者在非治疗时间听听音乐,看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也可以让患者携带一些平时喜欢的小物品放在身边,以有效消除患者的焦虑、孤独感。同时对于行动自如的患者可以陪同到医院的花园散步,以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1.3 评分及疗效判定 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进行测评和记录,采用交谈和观察方式,评估心理干预前后患者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测量时间应在心理护理前和心理护理干预后各做1次,以便通过SDS总分变化来分析自评者的抑郁症状变化情况。抑郁情绪的临床表现:①闷闷不乐、情绪低落;②睡眠障碍;③绝望感、活动少、对社会关注低;④不愿服药;⑤兴趣减退、心境低落;⑥无价值感。按照中国常模,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

1.4 统计分析 采用SSPS 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脑卒中与抑郁情绪的关系 50例患者中,发生轻度抑郁18例,占18.76%;中度抑郁22例,占22.91%;重度抑郁10例,占10.42%。

2.2 心理护理干预前后SDS评定比较 经过4周的心理干预后,脑卒中患者SDS评分由(63.72±9.12)分,下降为(46.32±8.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患者易产生抑郁情绪,可能与多巴胺代谢障碍有关,脑卒中可直接破坏5-羟色胺神经元和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元及其通路,使两种神经递质含量减少,从而引起抑郁情绪,这不仅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也降低了神经功能,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焦虑、抑郁情绪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食欲和睡眠,影响疾病的转归[3]。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必须在早期进行必要的、系统的心理干预,通过成功的医、护、患沟通和各种心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使患者能从焦虑、恐惧、消极的精神状态中摆脱出来,积极主动配合治疗[4]。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健康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已不再单纯追求生命的延续,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脑卒中起病突然,致残率和病死率都很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势必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患者发生抑郁情绪的比率较高,占52%;同时表明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暗示疗法、支持疗法等综合措施,4周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明显;同时提示脑卒中后不仅要及时治疗患者的躯体症状,还要对其心理行为方面的危险因素加以干预,将会减少复发,提高生存质量,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可见心理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有一定的临床效果,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1] 彭凌,王春林.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患者的护理干预进展[J].护理与康复,2009(8):18-20.

[2] 中华医学会神经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6):379.

[3] 韩利民.心理护理对脑卒中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82-83.

[4] 段水华.心理护理在中年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25(2):264.

1672-7185(2014)12-0054-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4.12.031

朱 虹

2014-03-12)

R714

A

猜你喜欢
疗法情绪心理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