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恬淡养生观产生之原因

2014-01-25 19:56申瑞华胡晨霞王洪琦刘焕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2期
关键词:上古本性黄帝内经

申瑞华,胡晨霞,王洪琦,刘焕兰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

1 先秦“恬淡”养生观的主要内容

“恬淡”养生观是先秦养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老子》、《庄子》等著作中都出现了有关“恬淡”的养生主张。《庄子·刻意》曰:“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成书于先秦到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其中的养生篇章是中医养生学的基石,包含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了“恬淡虚无”的养生观,此主张是《黄帝内经》养生观的精神所在——“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养生观是先秦养生观的代表,也是《黄帝内经》养生观的核心。

所谓“恬淡”即安闲清静之意,“恬淡虚无”是指思想安闲清静,没有杂念。“恬淡虚无”的养生主张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的良好环境[1]。《黄帝内经》中恬淡养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朴素、情绪乐观、心境安宁等方面,其重点在于精神调摄,通过养神达到养生的目的,同时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2 先秦思想家对现实社会的比较与批判

从《老子》、《庄子》、《黄帝内经》等相关篇章来看,都在对“当今”进行批判,认为“恬淡”是上古之人的优秀品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庄子祛箧》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庄子缮性》说:“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逮德下衰……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然后去性而存于心。”

《庄子在宥》说:“不恬不愉,非德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道德出现衰落,人的心性开始有了较大起伏,离开了“恬愉”的平和安闲清静状态,欲望增多,疾病也随之增多。《道德经·十八章》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也体现出社会昏乱、道德日衰,人们开始追求和提倡仁义、孝慈、忠臣。

《素问·汤液醪醴论》也从“上古”、“中古”、“当今之世”的道德变化论述疾病的相应改变:“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拿“当今”(春秋战国)与“上古”作比较,认为上古社会相对安定,当今社会动荡;上古之人质朴,当今之人伪诈;上古之人重天道,当今之人重所谓的人道(人的欲望);上古之人顺应自然,当今之人改造自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善,适应自然能力的增强,也逐渐远离了自然,远离了“道”与“德’,外来的物质诱惑使人的欲望增加,引起内心世界的过度波动和不安,于是耗散精神,疾病从生,寿命减短,半百而衰。

3 先秦思想家主张减少私欲恢复天真本性

《道德经·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段话主张保持质朴,减少私欲,认为人的天真本性具有孝慈,智巧伪诈出,追逐利欲,损害了天真本性,使人道德堕落。

《孟子·告子上》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因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认为仁、义、礼、智由内心探求出而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仁、义、礼、智。

思想家们认为如果没有探求到自己内心、内在本然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那么只作形式上的仁、义、礼、智,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南辕北辙,反到成了“撄人”,使仁、义、礼、智成了伪装,进而在此掩盖之下做一些与仁、义、礼、智相违背的事情。

4 先秦思想家提倡“恬淡”养生

恬淡的养生观,可以认为是思想家们基于对社会状况的不满而提倡的。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社会动荡的年代,思想家们看到很多社会问题,提出保养生命、安定社会的主张,从而提倡“恬淡”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认为,社会人文因素对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养生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良好,生活简朴而安定,人们懂得顺应自然而养生,那么就会很少流行比较严重的疾病,即使得病,病邪侵犯的部位也比较轻浅,容易治疗[2]。人与天地相参应,守道与德,不为外物所累,遵循天地宇宙的本然之性——道,贵生而贱名贱利,内心充实而不追逐外物来满足欲望,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快乐——恬愉。追逐外物的心态,为嗜欲所累,只会伤生害命,心不能安然闲适,违背了人的本性,损害了天地之德。

对于养生,古人认为“恬愉”、“恬淡”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有助于保养生命。内心安闲自在,不因外界嗜欲生起过分的悲喜情绪,脱离外界环境的干扰,遵循生命的本然、本性,达到人性的天真、淳朴,是保养生命的重要方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先秦的思想家们认为,从“上古”到“当今”,人类文明逐渐进步,人类逐渐远离自然天道,嗜欲增强,人的天真本性逐渐丧失,道德逐渐衰败,所以提倡“恬淡”养生观,主张遵循天道,学习天理,远离伪诈的小聪明,掌握天道的大智慧,从而体悟大自然的本然道理,恢复人的淳朴本性,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1]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2-264.

[2]张焱.社会人文因素对《黄帝内经》养生学思想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201-204.

猜你喜欢
上古本性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上古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羊质虎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