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卿 覃伟明 罗晓东
(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医院骨二科,广东 佛山 528100)
骨科复杂创面修复中负压封闭引流的应用分析
刘子卿 覃伟明 罗晓东
(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医院骨二科,广东 佛山 528100)
目的探讨骨科复杂创面修复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43例患者在骨科复杂创面修复治疗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43例患者的复杂创面均修复愈合良好,仅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为引流通路堵塞5例,膜下发生积液者3例。结论骨科复杂创面修复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通过负压的作用,更彻底的将创面的坏死组织和渗出液等引流出来,为创面的修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骨科复杂创面;负压封闭引流;临床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全新的创面治疗方式,它可以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是1992年德国ULM大学创伤外科FleiSChmann博士首次创造后[1],被应用于骨科中治疗软各种组织缺损和感染性创面。1994年,裘华德教授等将这种先进技术引进到国内[2]。其通过使用聚乙烯醇材料将创面覆盖住,并应用半透膜将其密封,然后将覆盖出连接负压源,使得创面局部处于负压的环境,在负压的引导下可以更顺利的将创面的坏死组织和渗出液等引流出来,给后期的手术和创面的修复愈合创造了非常好的环境[3,4]。我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骨科复杂创面患者43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其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复杂骨科创面患者43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2例,年龄在4~59岁,缺损部位:四肢者42例,骶尾部1例。创面大小为5 cm×5 m~20 cm×35 cm。
1.2 材料
负压封闭引流敷料: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为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内置两条多孔引流硅胶管,长30 cm,其规格有3种分别为:5 cm×5 cm×1 cm,5 cm×15 cm× 1 cm,10 cm×15 cm×l cm。透明薄膜:英国s&N公司生产,主要成分为聚氨酯和丙烯、三通接头,具有单方面透气功能。负压源:采用病房床头中心负压。
1.3 方法
先对创面进行彻底清洗,然后根据各个受损部位的特点进行修复。开放性骨折合并骨质外露的患者应该先进行简单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固定。修复时置入VSD辅料,如果创面较大可采用多块VSD辅料拼合使用,然后将辅料边缘和创面周围的正常皮肤进行缝合固定,如果创面部位较深,可将辅料填塞在腔隙内。(如果创面分泌物非常多,可用冲洗管持续冲洗)用透明薄膜对整个创面空间进行封闭,用“系膜法”对引流管周围进行封闭。封闭完成后接床头负压进行吸引,压力采用20~80 kPa[5],调整负压大小至辅料收缩,手摸时变硬为止。在负压引流7~10 h后可停止引流取出辅料[6],然后观察创面,如果肉芽新鲜者可直接进行缝合、转移皮瓣或植皮修复,如果创面仍有分泌无则可换新辅料再次进行负压引流直至创面肉芽新鲜为止。所有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均进行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
43例患者中有23例创面经过一次封闭引流后创面肉芽组织就非常新鲜,然后13例患者直接进行了缝合,8例患者进行了自身植皮,2例患者进行了组织瓣移植。20例患者经2~4次封闭引流后进行了缝合、植皮或组织瓣移植。43例患者在缝合、植皮或组织瓣移植后均得到愈合或成活,对其对方2个月~1年,所有患者均无全身或局部并发症发生且创面愈合良好。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并发症:引流通路堵塞5例,膜下发生积液者3例,且经过生理盐水冲洗,更换引流管后情况得到改善。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一种全新的创面治疗方式,它可以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当其在1994年被裘华德教授引进到国内后,就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组43例患者经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后,创面愈合非常良好,无大的后遗症和并发症,临床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负压封闭引流是用聚乙烯醇辅料覆盖创面,并以半透膜对整个创面进行封闭[7],然后给予一定负压将创面内的坏死组织或积液通过引流管导出的技术,其主要应用于复杂难愈性创面的皮肤溃疡、褥疮、糖尿病足等[8,9],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对创面血液循环的改善促进创面肉芽组织新鲜,使得伤口愈合率和植皮或皮瓣移植的成活率都大大提高,有效的提高了创面的修复效果。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不仅治疗效果好,能够提高创面的愈合率和植皮或皮瓣移植成活率,而且其操作简单、快速,使其成为创面修复中的很好选择。创面组织在负压的环境下,感染和炎性反应的概率都大大减少了,而且促使了新鲜肉芽组织的生长,使得外露的肌键和骨骼面积大大减小甚至被新鲜的肉芽全部覆盖,大大改善了创面的环境[10]。创面的改善使得手术的成功率提高了很多,降低了修复的难度和被截肢的危险。同时良好的创面环境也促进了术后伤口的愈合,减少了感染的可能性。
综上所诉,掌握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并将其应用到临床中,可以很好的解决复杂创面的修复问题,值得临床应用。
[1] 刘三风,刘志豪,戴志波,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各种复杂创面修复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09,15(6):150-151.
[2] 雷林革,沈美华,何如祥,等.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各种复杂创面修复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师杂志,2011,13(1):1340-1341.
[3] Reinds,Gert Jan,van Oijen,et al.Bayesian calibration of the VSD soil acidification model using European forest monitoring data[J]. Geoderma,2008,146(3/4):253-254.
[4] 邹晓防,蒋玉洁,曹卫红,等.可冲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复杂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1):165-166.
[5] Suh WM,Kern MJ.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a traumatic VSD in an adult requiring an ASD occluder device[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2009,74(7):211-212.
[6] 李炎炎,杨霞.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四肢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应用中的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2,41(20):1097-1098.
[7] 唐天生,林达强,张毅,等.外固定器结合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5(7): 1166-1167.
[8] 张郑,张汝敏.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于Ⅲ度烧伤保留脂肪组织削痂植皮创面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3):35-37.
[9] 武继伟,杨连根,李晓东,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579-580.
[10] 杨永明,田跃,袁伟东,等.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在手足外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4):573-574.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Orthopedic Complex Wound Healing VSD
LIU Zi-qing, TAN Wei-ming, LUO Xiao-dong
(No.2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Sanshui Hospital, Foshan 528100, China)
ObjectiveThe complexity of wound repair in orthopedic applications VSD technology, clinical results.MethodsCol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0 43 cases of wound heal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orthopedic application of VSD technology, clinical data, and its statistics and analysis.ResultAll 43 patients were repair of complex wounds healed well, only 8 patients had complications of drainage channels blocked in 5 cases, fluid film occurs in 3 patients.ConclusionComplex wound healing in orthopedic applications VSD technology has made a very good clinical results, the role of negative pressure, more thorough the wound of necrotic tissue and exudates such as drainage out of the wound repair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Complex orthopedic wounds; VSD; Clinical results
R683
B
1671-8194(2014)24-0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