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满他
(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600)
缬沙坦和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对比探析
叶满他
(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广东 梅州 514600)
目的对比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10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50例治疗组和50组参照组,治疗组患者采用缬沙坦治疗,予以参照组患者卡托普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8.00%)明显高于参照组(80.00%),不良反应发生率(4.00%)比参照组(10.00%)低,治疗组的血压降低水平高于参照组,两组差异较大(P<0.0.5),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卡托普利治疗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率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高血压;缬沙坦;卡托普利;临床疗效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上升的疾病,并伴有脑、心、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1]。高血压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一般临床表现为失眠、耳鸣、头晕头痛、心悸等,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我院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00例采用缬沙坦和卡托普利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探究,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于我院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分配法将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50例治疗组中,33例男,17例女,年龄在49~78岁,平均年龄为(62.5±0.5)岁,25例合并冠心病,25例合并糖尿病。舒张压在155.08~175.62 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在93.09~108.51 mm Hg。11例一级高血压病,23例二级高血压病,16例三级高血压病。50例参照组中,29例男,21例女,年龄在47~73岁,平均年龄为(59.0±0.5)岁,28例合并冠心病,22例合并糖尿病。收缩压在157.39~177.23 mm Hg,舒张压在95.26~109.04 mm Hg。10例一级高血压病,25例二级高血压病,15例三级高血压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高血压病等级、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予以参照组患者卡托普利治疗,每天口服25 mg,一天3次;治疗组患者采用缬沙坦治疗,每日口服80 mg,一天1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服药4个疗程,1周一个疗程。
1.3 疗效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同时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判断标准[2]为:①无效为经治疗后患者血压无任何改善;②有效为患者经治疗后,收缩压下降至10~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至5~10 mm Hg;③显效为经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下降>20 mm 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
1.4 统计学处理:通过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3]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情况比较: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舒张压为(85.6±4.6)mm Hg,收缩压为(131.5±0.5)mm Hg,心率为76.5次/分钟,参照组患者的舒张压为(96.6±4.2)mm Hg,收缩压为(138.5±0.5)mm Hg,心率为75.5次/分钟,治疗组患者的血压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心率无较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治疗组中,28例显效(56.00%),21例有效(42.00%),1例无效(2.00%),总有效率为98.00%;参照组中,23例显效(46.00%),17例有效(34.00%),10例无效(20.00%),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患者存在较大差异(P=0.04<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中出现1例头痛,1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参照组患者中出现2例刺激性干咳,1例轻度恶心,2例皮疹,不良反应率为10.00%,差异显著(P<0.05),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高血压是指持续血压过高的心血管疾病,同时会引起心脏病、血管瘤、中风、肾衰竭等疾病。临床上通常采用一般治疗加降压药物治疗,由于高血压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所以应注意劳逸结合,使用降压药物治疗时应根据每个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及病程进展情况,选择相应的降压药物治疗。
缬沙坦和卡托普利都是用于治疗血管紧张素的药物,卡托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进而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并使缓激肽的失活减少,降低血管张力,最终使血压下降,但由于激肽活性增加而容易发生干咳、皮疹等不良反应,而患者耐受性较差。缬沙坦是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提起拮抗剂,可以松弛血管平滑肌,进而达到扩张血管的效果,并可以使肾脏血流灌注增加,减少外周血容量,进而达到降压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通过本文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8.00%)比参照组(80.00%)高,不良反应率(4.00%)低于参照组(10.00%)。由此可见,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明显,且安全可靠性,不良反应率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1] 张玉风.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对比[J].求医问药, 2013,11(2):435.
[2] 陈书云.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对比分析[J].大家健康,2014,8(3):136-137.
[3] 袁红.缬沙坦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疗效的对比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6):435-436.
R544.1
B
1671-8194(2014)29-01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