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荣
(本溪市本钢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1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及预后分析
王丽荣
(本溪市本钢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本溪 117000)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头MRI及预后。方法对11例确诊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头颅MRI显示在基底动脉尖在内的5根血管分布区内,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及两处以上多发梗死灶。具体表现为丘脑、中脑、脑桥、小脑、枕叶、颞叶等部位的不同组合的多发梗死灶。头MRA显示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狭窄变细。病变部位、病变个数及受累血管、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均影响其预后。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起病凶险,预后差,应早期行MR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观察病变血管,而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MRI;预后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其病死率、致残率很高。随着头MRI的应用,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1例,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和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联合讨论修订的脑血管病分类诊断标准[2]。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49~75岁,有高血压病史7例,糖尿史2例,冠心病4例(伴1例室性早搏,2例心房纤颤,既往心肌梗死1例)。高脂血症5例,长期吸烟5例,既往有脑卒中病史1例。
1.2 方法:本组11例患者发病急性期均行头颅CT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并在发病后24 h~3 d内采用GE sig na 1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行MRI检查,6例患者加扫MRA序列。
1.3 预后评估:应用改良的Rankin Scale (mRS)[3]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0~3分视为预后较好,即轻中度残疾,需部分生活协助;4~5分视为预后差,即重度残疾及严重残障,需持续生活护理;死亡(mRS=6分)。
所有患者头MRI均表现为多发性脑梗死。具体表现为双侧病灶4例(36.4%),单侧病灶7例(63.6%)。有4处及以上病灶的为8例,两处病灶1例,三处病灶2例;最多一个患者有5处病灶。累及梗死部位:小脑8例(其中双侧小脑同时受累1例),脑桥5例,丘脑8例(其中双侧丘脑同时受累4例),枕叶5例(左右各2例),中脑4例(双侧均累及1例),颞叶4例。其中累及幕上病灶(丘脑、枕叶、颞叶)1例;累及幕下病灶(中脑、脑桥、小脑)1例;幕上、幕下均累及9例。本组中6例患者行MRA扫描,提示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的有5例,4例提示椎动脉纤细及狭窄,3例提示大脑后动脉狭窄。
本组病例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予以积极治疗,预后较好7例(累及幕上病灶1例和幕上、幕下均累及病例6例),预后差3例(幕上、下均累及病例,其中1例患者有5处病灶),死亡1例(累及幕下病例)。3例预后差病例均行MRA扫描提示存在基底动脉狭窄,并伴有前循环血管的狭窄及动脉硬化;预后较好病例中1例MRA提示有侧支循环建立。
由于基底动脉顶端中线2 cm范围内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尖部5条血管交叉部位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单侧或双侧2个或2个以上供应区域发生缺血性改变即为TOBS。其解剖结构复杂也就决定了其影像学的改变形式多样,表现为在中脑、丘脑、脑桥、小脑和颞叶内侧、枕叶等部位的多发梗死灶,文献报道以丘脑、中脑常见,病灶可单侧不对称,也可以双侧对称存在,尤其是双侧丘脑内侧对称性分布的蝶形低密度灶为TOBS特征性表现[4],对TOBS具有重要诊断价值。TOBS累及幕上、幕下多发部位,而MRI较CT能较早发现梗死灶,且显示幕下病灶更有优势。Martin将TOBS分为背侧丘脑型、枕叶颞叶型、脑干上部型和小脑型4型。亦有研究者[5]根据头磁共振影像学表现按受累部位分为幕上组(丘脑、枕叶及颞叶),幕下组(中脑和脑桥及小脑);混合组(即幕上下脑组织皆受累)三类。但不管哪种分类,实际上在临床上常几型并存或先后出现,有的病例初起病时仅表现某一部位的症状,病情反复发作加重时复查影像方表现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特点,因此临床上病情变化时应注意复查影像以明确。在TOBS几种类型中其中以混合组常见,预后以混合组与幕下组较差。在本组病例中小脑8例,脑桥5例,丘脑8例,枕叶5例,中脑4例,颞叶4例,丘脑与脑干、小脑所占比例大,与文献报道大致相符。在MRI上混合组9例,占比最高81.8%,幕下幕上组各1例。预后差3例及死亡1例病例中影像表现上为混合组及幕下组,提示病变部位与预后有关。李瀛等[6]研究指出影像学提示幕上下脑组织皆受累或幕下脑干、小脑受累及病灶数≥4个,预后不佳,在本文中预后差3例病例中有1例患者有5处病灶,提示预后与病变部位有关,与上述研究相符。
MRA作为常规MRI的显示血管的补充影像,相较与CTA、DSA具有无创性、安全性、无需注射对比剂及无辐射性损害的优点。可显示病灶区血管受累情况,对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均具有指导意义。文献上报道TOBS在MRA上异常表现[7]有3种类型:①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动脉闭塞:责任动脉血流中断、不显影;②动脉狭窄:基底动脉尖动脉管腔节段性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或不显影;③动脉硬化:基底动脉尖及大脑后动脉走行僵直、管壁毛糙、管腔粗细不均,边缘欠光整,呈串珠样改变,同时可伴有Willis动脉环其他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另外在临床工作中,部分TOBS患者行MRA发现并非基底动脉尖病变,而是主供血侧椎动脉狭窄或纤细,查阅文献考虑可能是对侧非主供血椎动脉供应小脑后下动脉区域,而基底动脉尖端因主供血侧椎动脉狭窄导致远端供血障碍出现梗死。在本组中6例行MRA扫描患者中,其中4例提示椎动脉纤细及狭窄,5例示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的,3例提示大脑后动脉狭窄。在预后差病例中1例患者起初因家属不同意未行血管检查,后因病情反复发作完善MRA检查提示多支血管病变,不仅后循环、前循环血管亦有病变。而预后较好病例中1例MRA提示有侧支循环建立。这提示我们当受累血管越多越严重预后越差,而侧支循环的建立可改善患者预后。
文献报道TOBS 的首位危险因素仍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次之[8]。在本文病例中有高血压病史7例,糖尿史2例,冠心病4例(伴1例室性早搏,2例心房纤颤,既往心肌梗死1例)。高脂血症5例,长期吸烟5例,既往有脑卒中病史1例。大部分患者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总之,MR可从影像学上提供病变部位,病变个数,累及血管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对TOBS的诊断及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TOBS目前作为一种在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综合征,及早诊断、积极治疗对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其病因亦为常见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早期预防疾病才是根本。
[1] 王江波,江炜炜,徐俊,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高分辨率MRI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4,22(4):284-288.
[2] 王东生.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2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 40(12):1649-1651.
[3] Shinoharay Y,Minematsuk K.Modified Rankin scale with expanded guidance scheme and interview question naire:interrater agreement and reproducibility of assessment[J].Cerebrovasc Dis,2006,21(4):271.
[4] Thajeb P,Lie SK,Chiamg TR.Types of b as ilar artery synd rom e: clinicoradiologic correlat ion[J].Angiology,1993,44(5):368-375.
[5] 王晓云,王翀,黄嵘,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及预后分析[J].江苏医药,2012,38(10):1218-1220.
[6] 李瀛,余丹,王爱岳,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预后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314-2315.
[7] 闫呈新,张颜波,岳云,等.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MRI 诊断及临床价值[J/CD].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12,2(6) :307-311.
[8] 高宝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刊,2012,47(1): 50-51.
R743
B
1671-8194(2014)29-01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