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分析

2014-01-25 13:58:17江毅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9期
关键词:体膜放射治疗定向

江毅平

(上饶市立医院放射科,江西 上饶 334000)

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分析

江毅平

(上饶市立医院放射科,江西 上饶 334000)

目的通过临床案例研究,对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加以分析。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例肺部小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对患者进行体膜固定及CT扫描检查,采用三维适形定向放疗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透视检查分析患者的呼吸动度,记录出PTV结果,运用直线加速器对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依照标准制定放疗剂量为55~67 Gy,分为10~14次进行,经过放射治疗后对患者随访12个月,统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传统放射治疗方法,评价分析其具体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治疗后的随访及与传统放射治疗效果的对比,26例肺部小肿瘤患者中,其缓解率达到了86.3%,不良反应或复发率为13.7%。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身体乏力、白细胞下降1~2度及放射性肺炎1~3度等。结论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疗效显著、发生不良反应概率较小,适合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立体定向放射术;肺部小肿瘤;放射性肺炎;可行性

精确定位技术和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医学临床技术的作用也不断增加,加之聚焦式放疗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方法也逐渐得到发展[1]。由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分割次数减少、分割照射剂量提高、患者的治疗疗程大大缩短,对肿瘤的局部控制得到加强,使其对增值较快的肺部小肿瘤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在临床研究和治疗中应用广泛。传统的放射治疗方法疗程较长,且在5年内对肺部小肿瘤的治疗控制率只有0~40%[2],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传统放射治疗方法相比,不仅疗程大大缩短,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观察分析主要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6例肺部小肿瘤患者,对其进行立体定向治疗。其中,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在51~82岁。其中原发肿瘤1例,肝癌4例,乳腺癌5例,食管癌9例,肺癌3例,结肠癌4例。肿瘤直径为1~3 cm,肿瘤体积为0.15~24.2 mL,平均肿瘤体积为9.1 mL,计划靶体积为7.7~59.1 mL,平均计划靶体积为42.9 mL。患者的病灶都处于肺部中上位置,且病灶直径<4 cm。

1.2 治疗方法

1.2.1 体膜固定:与传统放射治疗方法不同,研究分析应利用Varian直线加速器对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Varian直线加速器采用6兆伏-X线,适形放疗采用西门子Primus直线加速器,10兆伏-X线。在模拟机室利用仰卧位姿势,双手抱肘将其放置在额上,对患者进行体膜固定,在体膜外贴上做好就标注,做好激光灯标注工作,并对皮肤和体膜、治疗床的相对位置加以细致标记。

1.2.2 定位CT扫描:在完成体膜工作后,利用CT轴对患者进行定位扫描,设置定位CT扫描的厚度和层距,均设置为5 mm。通过CT扫描将扫描图像传到治疗计划系统中,在透视情况下,勾画肿瘤体积(GTV),依据患者的呼吸动度勾画外扩临床肿瘤体积(IGTV),同时,还可根据摆位误差将计划靶体积(PTV)外扩。

1.2.3 设置放射治疗剂量:将临床肿瘤体积选定为肿瘤体积和呼吸动度,利用模拟机测定患者肺部病灶前后、头尾和左右不同方向的呼吸动度,其中前后方向外放3~5 mm,头尾方向外放5~15 mm,左右方向外放3~8 mm,另外,计划靶体积应临床肿瘤体积的基础上再外放5 mm左右。采用以CTV为中心的适形野,数量控制在5~9个为宜,计划靶体积95%以上应接受放射处方剂量,其中V20应控制在15%以内,运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规划治疗方案,确定放射治疗剂量为55~67 Gy。

1.2.4 进行放射治疗:确定每位患者的放射治疗剂量后,主要采用的放疗设备有西门子primus治疗系统或瓦里安内置600CD治疗系统两种,通过放疗设备对患者的肺部小肿瘤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每周进行4次放射治疗,持续3~4周。

1.2.5 放射治疗的评价标准:放射治疗的评价标准主要有肺部肿瘤完全消解、部分缓解和稳定三个方面。完全消解即患者在放疗后持续4周时间内,肺部肿瘤完全消失的情况;部分缓解即患者在经过放疗后肺部小肿瘤体积缩小>1/4的情况;稳定是指患者的肺部小肿瘤的缩小面积<1/4的情况[3]。并可依据此标准计算整体缓解率,增提缓解率即完全缓解率与部分缓解率相加之和。

2 结 果

本次观察分析,在放射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工作,得到以下随访结果。

2.1 临床缓解:在对患者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1个月后进行随访,隔2个月进行一次完整肺部CT平扫检查,对26例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环节情况加以统计和评价分析。其中肺部小肿瘤完全消失的患者有8例,占总数的30.77%;肺部小肿瘤得到部分缓解的患者有14例,占总数的53.85%;肺部小肿瘤稳定的患者有4例,占总数的15.38%。

2.2 不良反应:笔者在随访中统计发现,在进行完立体放射治疗后,出现身体乏力、恶心等一般症状反应的患者有4例,有轻微的血液系统放射性损伤,出现1级反应的有3例患者,造成患者体内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肺损伤2级的患者有4例,3级肺损伤的患者有3例,骨髓抑制患者有12例,血小板无变化,白细胞减少。

3 讨 论

目前,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方式在临床应用中日益广泛,本次研究实验对26例患者进行10~14次的放射治疗,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期随访,通过统计计算,患者近期疗效有效率较传统放射治疗有很大的提升,人数有21例,有效率达到了80.77%。利用大分割精度放疗方式,可使大部分患者的放射性食管反应减小,证明利用直线加速器进行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方法更为安全和有效,值得加以应用和推广。

[1] 赵耀巍,张义,刘静霞,等.立体定向放射术治疗肺部小肿瘤的可行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4):533-534.

[2] 刘小燕,李卫,程静,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1):1230-1231.

[3] 张彬,乔田奎.肺癌同期放化治疗中放射性肺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10,37(11):157-158.

R734.2

B

1671-8194(2014)29-0089-01

猜你喜欢
体膜放射治疗定向
广东放射治疗辐射安全现状
核安全(2022年3期)2022-06-29 09:17:56
放射治疗专用热塑体膜打孔器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一种放疗恒温水箱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定向越野
热塑体膜在放射治疗应用中对患者情绪影响的研究
咽及喉部鳞癌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肺癌放疗两种体膜使用方式的摆位误差分析
颅咽管瘤放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