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调查与中医护理干预

2014-01-25 09:12:00李金银
中国民间疗法 2014年4期
关键词:糖耐量患病率空腹

李金银

(山西省平定县中医医院,045200)

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调查与中医护理干预

李金银

(山西省平定县中医医院,045200)

糖调节受损(IGR)是指介于糖尿病与正常血糖水平之间的一种代谢状态,属于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和混合性糖调节受损(IFG/IGT)。研究显示,IGR患者每年以5%~10.0%的速度发展为2型糖尿病,成为2型糖尿病潜在的危险人群[1],这部分人群多聚集在居民社区,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可逆转其进一步发展,是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环节。现对居民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发病情况做一调查,并将中医理念融入社区护理内容,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教正于同道。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建立健康档案的城镇与乡镇各2个社区居民中,年龄40~78岁的1896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792人,女性1104人。

调查方法

按照居民健康档案标准项目,首先检查填写其基本健康状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状况、教育程度、身高、体重、血压、既往病史等,并于隔夜禁食8h以上,早晨空腹和餐后2h进行血糖和相关指标检验。

诊断标准:糖调节受损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空腹血糖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负荷后2h血糖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IGT),并除外有糖尿病病史和应激反应、甲亢、肝肾功能不全、服用相关药物等情况。

治疗结果

在1896人调查对象中,糖调节受损患者142人,患病率为7.49%,其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单纯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受损兼糖耐量减低患病率分别为2.16%、4.27%和1.05%。

结果显示,糖调节受损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上升趋势,正常体重、超重与肥胖人群中的患病率依次增高,有糖尿病家族史伴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异常者的患病率比其他人群高,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中医护理干预

糖调节受损是一个可逆的阶段,通过合理的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其向糖尿病的发展转化。

1.知识宣教。对糖调节受损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是糖尿病预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提高患者对这一阶段危害的认知度尤其重要。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举办健康讲座等途径,对糖调节受损的形成原因、疾病危害、发展转归、预防治疗等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使患者知晓糖调节受损是导致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干预可使糖尿病发病危险显著降低,从而提高该类人群对护理干预的依从性。

2.饮食干预。糖调节受损属中医“脾瘅”范畴,脾失运化为其关键病机,因此饮食干预在这类人群的护理中至关重要,首先应使患者知晓饮食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循低糖、低脂、低盐和多膳食纤维的基本原则,做到定时定量,合力搭配,控制动物脂肪摄入,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力求做到营养全面而均衡,忌食辛辣及肥甘厚味。同时要从中医个性化护理角度出发,根据患者体质状态和证候特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食物,辨证施食,以对脏腑功能进行整体调节。

3.情志调节。中医学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气血功能紊乱,脏腑阴阳失调,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西医学也指出,情绪波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糖水平升高[2],糖调节受损患者常表现为过度担心甚至焦虑等情志变化,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使其得到沟通与关爱,认识到焦虑情绪对糖调节受损的不良影响,解除各种思想顾虑,力戒情感应激反应,以平常心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4.起居与运动。居处环境应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湿温度适宜,力争做到润而不燥。要合理安排生活起居,遵循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变化,顺四时不同而定起卧,以保持体内气血阴阳的正常生理状态。

缺乏运动是超重或肥胖的重要因素,保持正常的体重和坚持适当的运动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转化利用的有效途径。要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以规律、安全和循序渐进为原则,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有氧运动,逐渐增加身体耐受能力。同时指导患者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特色运动项目,达到意气相随,吐故纳新,通经活络,从整体上调节血糖平衡的目的。

5.辨证施术。根据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辨证给予一些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技术,如脾气虚者予党参、黄芪煎汤代茶饮,或山药、薏苡仁、粳米熬汤食用。肾阴虚者给予枸杞子、黄精煎汤代茶饮,或六味地黄丸口服。胃阴虚者给予麦冬、天花粉煎汤代茶饮。气阴两虚者给予西洋参、麦冬煎汤代茶饮。肺热明显者给予鲜芦根、菊花代茶饮。痰湿明显者给予决明子、山楂代茶饮。其他诸如穴位按摩、耳针、中药足浴等技术都可辨证选择应用。

讨论

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的必经阶段,无论是IFG还是IGT都能显著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若不进行干预,67.7%的人会发展成糖尿病[3]。研究资料表明[4]、IFG、IGT、IFG/IGT的5年糖尿病积累患病率分别为31.0%、19.9%、41.2%,因此糖调节受损人群是预防糖尿病发生的重点干预对象。

糖尿病以微血管病变为其特征性损害,作为糖尿病发展阶段的IGR,不仅有很高的糖尿病转化趋势,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伴随有其他代谢性异常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变,在这一阶段通过有效干预,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而且对减轻心血管的损害大有益处。

社区护理是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一种新型护理体系,实现了以疾病护理为中心向以人群整体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中医护理具有注重整体、个性化强和简便有效的服务特色,在现代健康服务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合理融入社区护理工作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方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1]柳燕,方朝晖.从脾论治糖耐量减低的临床意义[J].中医杂志,2013,54(12):1007.

[2]程艳,杨璞.中医整体护理观在糖尿病护理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9):109.

[3]严文妹.社区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有糖尿病前期症状人群转归的影响[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8):446.

[4]杨文英.糖调节受损的不同类型及其特征[J].新医学杂志,2004,3(1):57-58.

2013-10-14)

猜你喜欢
糖耐量患病率空腹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
采血为何要空腹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12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尿靛甙测定对糖耐量减退患者的应用价值
空腹喝水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糖尿病教育对糖耐量异常人群临床意义
淮海医药(2015年1期)2016-01-12 04:32:36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