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周尔忠教授治疗痛经思路浅析
刘新建1张立志2常乐2周尔忠Δ
1.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周尔忠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学验俱富,善用经方。文章主要介绍了周教授治疗痛经的临证思路与治疗经验。
周尔忠;名老中医经验;痛经
周尔忠,国家级名老中医周夕林学术继承人,从事教学临床30余年,学验俱富,临床善用经方,尤长于温肾,出版论著十余部,临床经验丰富,对危重及疑难病证的治疗常获奇效,入选《当代中医名人杂志》。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跟师学习,现将跟师两年来的临证点滴总结如下。
周师认为妇女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气血变化急骤,这时致病因素如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可乘机侵入,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病位在胞宫,与冲任二脉及肝肾二脏关系密切。《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属中医“经行腹痛”范畴。周师临床不排斥西医,认为:恰当的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临床上当然有好的疗效,但是如果忽视现代医学对痛经的研究及认识,我们的认识可能停滞不前,不可避免地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圣济总录·妇人血气门》曰:“室女月水来腹痛者,以天癸乍至,荣卫未和,心神不宁,间为寒气所客,其血与气两不流利,致令月水结搏于脐腹间,刺痛。治法宜顺血气,无令蕴滞,则痛自愈。”西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二大类。中医辨证可分虚实两大类,具体可分为为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肾气不足﹑气血亏虚证。周教授认为,我们对痛经的认识需全面,要与时俱进,不能保守和盲从。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手段可以拿过来为我们所用,他认为在辨证论治的同时,也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病症结合。周师告诉我们对于继发性痛经应及时确诊原发病,大多有月经过多﹑不孕﹑放置宫内节育器或盆腔炎的病史。妇科检查可发现引起痛经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狭窄﹑盆腔炎。必要时行腹腔镜检查,中西结合治疗效果更好。
周师认为,痛经辨证,临床虽分虚实,但实证所见无几,大多为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或本虚标实。必须审证求因,标本兼顾,痛时治标,不痛时治本,贯序用药,才能根除病痛。《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固有子。”周师认为痛经的根本原因是经间期阴阳消长转化不利或经前期阳长不及所致。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当温补肾阳。故临床上周老常用仙灵脾﹑巴戟肉等补肾助阳的药物。《素问》王冰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周师善于从冲任二脉着手用药,调理冲任,常选用益母草﹑当归﹑赤白芍等药,常获得较好的疗效。
周师从事《金匮要略》研究和教学二十余年,深受仲景用药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师其法而不泥其药”。根据《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则从之……”等确立了痛经治疗的六法:温阳散寒、行气活血、清热利湿、温补肾阳、散瘀止痛、调理冲任。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者,周师常在辨病的基础上,善用温经汤、桂枝茯苓丸等辨证加减。若小腹疼痛甚者常去除温经汤中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气滞寒凝者,常加香附、乌药以行气活血止痛,病人常服数剂而痛止。周师对于原发性痛经患者,常在处方中加入香附,其常说“香附好比经穴中三阴交穴,是妇科的良药”。
周师认为“不通则痛”主要指实证(亦有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者),多由于素性抑郁或者易怒伤肝,气郁不舒,血行失畅,瘀阻子宫、冲任,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血色紫黯有块,块下痛暂减,乳房胀痛,胸闷不舒,舌紫黯、脉弦;或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相搏,致子宫、冲任气血凝滞,表现为下腹冷痛,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色黯,肢冷畏寒,舌黯苔白,脉沉紧;或素体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摄生不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相搏,流注冲任,蕴结胞中,气血失畅,表现为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有灼热感,经量多,经期长,质稠夹黏液,平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伴低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痛经并非是一种单纯的症状,而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病症。《医宗金鉴》云:“凡经来腹痛,腹痛经后气血弱,痛在经前气血凝,气滞腹胀血滞痛,更审虚实寒热情。”《素问》曰:“盛者可待其衰而已。”周师认为:痛经的服药时间应分虚实,对于虚证应在行经前3~7d即开始服用,而实证者可以在其排卵期开始服药。《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周师常叮嘱痛经病人饮食宜清淡,少吃生冷食品,保持心情舒畅。
例1:王某,女,19岁,2013年4月初诊,自述经期发热,伴腹痛,经量多,7日方尽,历有2载。诊见:精神不振,心烦意乱,面色萎黄,浮肿,按之凹陷,舌苔薄白,脉细弱。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经行腹痛,证属:肝脾失调,血瘀湿滞。治予调和肝脾、化瘀利水、佐以益肾。拟方:柴胡8g,炒子芩10g,干姜10g,全当归15g,赤芍和白芍各15g,焦白术15g,川杜仲20g,干地龙15g,泽泻20g,明天麻15g,豨莶草15g,云苓神30g,车前草15g,炒车实30g,山萸肉10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经行2日,未有发热之状,肿消,也无腹痛,脉虚浮,拟方:上方加紫河车10g,鹿角霜30g,小红参10g,连翘10g,去车前草和泽泻。药进旬日,诸症大为缓解,继续用药2月以巩固疗效。
例2:赵某,34岁,女,2013年10月31日初诊,经期腹痛,既往人流1次,诊见:面色淡白,舌质红,舌苔黄腻有瘀点,脉涩。西医诊断:继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经行腹痛,证属:冲任亏虚、气血瘀滞、湿热内蕴。周师分原因是经间期阴阳消长转化不利或经前期阳长不及所致。治予补虚调冲、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拟方:太子参20g,田三七15g,淡干姜10g,川桂枝10g,香附20g,紫河车15g,蛇舌草15g,巴戟肉20g,净连翘12g,焦山栀10g,甘草15g。二诊:上方连服10剂,症状悉减,身体恢复几近常人,已投入正常工作。
例3:张某,女,29岁,2013年4月11日初诊,自述结婚2年,待孕1年,查输卵管通而不畅,既往有宫颈糜烂(中重度)病史,少腹拘急疼痛,月经色暗黑有块。诊见:面色萎黄,舌红绛苔薄,脉细弦。西医诊断:继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经行腹痛,证属:气滞血瘀,湿浊郁阻。治予行气活血,化湿除浊。拟方温经汤加橘荔核和路路通:吴茱萸9g,当归15g,赤芍和白芍各15g,川芎10g,党参20g,桂枝6g,阿胶16g,牡丹皮去心15g,生姜5g,甘草5g,半夏20g,麦冬20g,橘荔核10g,路路通15g。嘱其先服10剂,有效则原方续服药1月,诸症有所改观,守方调治半年,症状基本消失,查输卵管不畅皆有所改善,嘱其畅情志,调饮食,门诊随诊,切勿劳累过度。
周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痛经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颇著,一直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周老还经常嘱咐我们作为现代的中医既要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还要有必要的西医学知识,让西医为我所用。同时也强调惟有辨证准确,方能有的放矢,收效迅速。
R249
A
1007-8517(2014)09-0133-02
2014.03.18)
指导老师:周尔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