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峻峰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地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环境与自主学习
儿童心理是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发生并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最佳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思维同他的情感分不开,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学生只有在情感愉悦的气氛里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即使说错了,对学生思维中合理的因素也要加以肯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鼓励学生课堂上提出问题,对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发言,大家随时可以发问,对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或鼓励,这样就形成了课堂上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还要从现实生活或教学材料中挖掘和构建出有创新性的问题作为导向,启发学生灵活应用新知识。
二、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而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应当成为教学中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有多高?用什么做单位?身体有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想一想,这些都离不开数学。此外,生活中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遇,使学生把学习数学当成一件乐事,在成功的基础上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三、学习成就与自主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自己概括出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的困难越多,其学习也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有成就感,学生就会在愉悦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该由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该由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他们自己在探索过程中思维受阻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而获得的知识,理解必然是深刻的。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后,将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