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财会中等专业学校 王长生
基于生态预算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研究
洛阳市财会中等专业学校 王长生
传统的预算管理是建立在传统经济理论上的,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只有赋予劳动的商品才具有价值,而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比如自然资源、空气、河流等没有赋予劳动,因此,不能赋予其价值,因此,在进行预算管理时,生态资源不被计入成本。生态价值这一理论属于哲学范畴,哲学观点认为,生态价值是对于“价值一般”的一种特殊体现。该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判断、伦理判断和系统功能判断三方面内容,其中,经济判断主要体现在人类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自身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伦理判断主要体现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而系统功能判断主要是人类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时对其功能进行的判断。传统预算管理与生态价值观的悖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理念方面 传统预算管理思想认为生态环境没有赋予劳动,因此没有价值这一属性,因此可以随意挥霍,但是生态价值理论认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肆意挥霍,不可再生资源将无法继续使用,对企业的发展有不利影响。
(二)企业发展方面 传统预算管理追求的是短期内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这就要求企业忽略其短期内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只着眼于公司的财务发展状况;而生态价值观是从长远角度来进行考虑的,他要求企业做长远计划,在进行决策的同时考虑到环境成本。
(三)企业与环境关系方面 传统预算管理思想认为人类是独立于生态环境的,人类的发展程度与生态环境的优良无关,但是生态价值理论认为企业的发展是依附于其所处生态环境的,如果一个企业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他将很难继续生存发展下去。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企业也逐渐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其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具有保护周围环境的社会责任,因此,生态价值观逐渐运用到了企业的预算管理中。下面,将从企业预算管理中的生态价值判定的环境以及动力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企业预算管理中生态价值判定的环境因素 随着生态系统遭受破坏越来越严重,各个国家对于环境方面的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因此,在处于这种预期下,很多企业选择主动改善其环境绩效。另外,很多国家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惩治措施也越来越严格,这一点在西方国家体现得较为明显。西方国家对于环境污染的罚款条目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如果某个企业造成了环境污染或者对于污染程度有隐瞒,没有如实上报,均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的企业在环保方面均投入了较高的资金成本。
(1)外部市场要求方面。除了上述的国家或者环保部门规定的强制性措施外,企业所处的全球市场大环境对于其环保行为也产生了影响,比如高收入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高质量的产品,他们普遍素质较高,乐意参与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来。另外,很多消费者认为选取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可以间接地降低环境的污染。从市场竞争角度来分析,在一个绿色消费市场中,非绿色产品将会面临较低的需求,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减少非绿色产品的生产,增加绿色产品,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
(2)内在效率驱动方面。除了上述强制性因素以及外部市场因素外,企业内部的因素也会产生影响。生态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过程的应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改善企业的生存环境。Segerson和Miceli认为,对潜在污染的事前预防成本是远远低于污染发生后的事后治理的成本。目前,不但企业会关心其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其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关心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公司职工、公司的股东,企业所在的社区、企业所在国家政府以及与企业资金有关联的银行等,因此,生态管理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预算管理改进动力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在其预算管理中加入生态管理思想的动力主要有三方面:政策的强制性、外部市场驱动力以及内在效率的驱动力。第一,政策的强制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法律体系中引入了“生态人”的概念,该理论要求企业在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其中,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社会的效益环境道德、环境价值等方面;第二,绿色市场的发展,当一个非绿色企业处于绿色市场环境中,为了防止被迫退出,必须选择绿色管理;第三,内在效率的驱动,污染的预防比污染的治理所支付的成本更低,且公司利益相关者对于生态管理需求的逐渐增加。
前文主要是从价值观层面分析了了企业的生态预算管理,从中可以了解到如果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必须将生态预算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来,改变传统的企业预算管理模式,下面,将在微观层面上对管理模式的改进进行分析。
(一)企业预算编制起点的重新构建 企业预算编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于起点的构建,构建的质量对于企业预算的结果有重要影响,如果起点构建质量较高,那么企业预算编制在后期的执行结果会高于起点构建质量较低的情况。在进行起点构建的时候,需要以企业的完全成本为基础,然后以公司的总体战略为目标,因此,起点的重新构建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1)预算的核心是成本。成本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考虑成本,包括企业预算管理在制定、实施、测评等各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都会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企业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的实施均需要成本。因此,成本问题在预算中处于总要地位,在制定预算时必须把成本放在首位。
(2)预算必须包含生态成本。企业在以营利为目的的同时还需要承担社会责任,这主要来自企业的环境行为以及法律因素两方面的主要原因。第一,企业的外部环境与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息息相关,如果一个企业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将会对所处环境造成污染甚至使整个地球的生态圈遭到破坏,短期看来企业可能是获取了较高的收益,但是长期看来,如果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需要对自己造成的污染进行治理,而对于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耗费较高的成本的;第二,我国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来通过强制手段促使企业保护环境,完成自己保护环境的义务,目前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意识不够健全,只有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其执行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
(3)预算需要与公司战略相一致。企业的总体战略是一个公司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并制定的企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它是用来控制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的,因此,公司在制定预算时需要与公司的总体战略相一致,从而使企业的战略得以有效施行。而优秀的企业战略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已有的竞争优势,还能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从而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利润高速增长。
(二)改进预算管理执行程序 在传统的企业预算管理中,对于环境方面总是采取事后处理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企业对环境进行污染造成不良影响后才采取手段来治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认定为环境成本,但是在生态预算管理中,对于环境方面是采取事前预防的方式,也就是说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会提前采取措施防止自己对于环境的污染,这一过程发生的费用被认定为新的环境成本。事实证明,生态预算管理的执行程序更优,其产生的费用一般会比传统预算管理中用于环境的成本更低。
(三)生态成本控制思想运用 由于生态环境的价值无法用传统的价值判断标准来衡量,因此,生态成本无法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下面,将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1)产品生命周期思想的应用。产品生命周期主要是指产品生产、制造、消费的整体过程。他主要包括产品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与制造以及产品的消费与处理,最后其处理后的物质可能又会用于该产品或其他产品的生产制造。产品是市场环境中的中介桥梁,它起到联系企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作用,因此,这一中介特性使其对于环境问题有重要的影响。在一个可以影响环境的系统中,企业处于核心地位,首先,企业先要生产或者购买用于生产产品的原材料,然后要对产品进行生产以及销售,最后,产品使用完也就是失去其使用价值以后,还会涉及到对产品的处理问题。因此,产品在其生产、制造与使用等过程中,不仅涉及到能源的消耗,还涉及到环境的污染。因此,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与环境有重要的联系。
(2)环境成本控制与产品生命周期。如图1,是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产品生产相关的资源相结合的图示。通过图1可以了解到当产品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时,其对于环境的影响方式与程度是不同的。根据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的地理位置不同,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了两部分,分别为:内部过程与外部过程。其中,产前阶段与产中阶段属于内部过程;而产后阶段企业消耗地球的资源以及能源,并且在处理产品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等属于外部过程。因此,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时需要对产前、产中以及产后三个结算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从而实现企业对于环境的整体控制。
图1 产品生命周期分析
(四)建立替代成本计量观念 对于价值的定义有很多,其中,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的定义为:价值主要是指物质、财富对于人来说有用并且稀缺的特性。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对于定义中“有用”的界定与计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因此,引入了替代成本计量的思想,也就是说用替代成本来间接的计量“有用”这一概念。因此,当无法直接衡量企业所消耗的环境资源的价值时,可以采用替代成本计量的方法。
(五)综合绩效评价要以生态经济效率为核心 目前来看,对于企业的综合绩效评价主要包括三方面,主要是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如果在对企业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时忽略企业的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往往会只注重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这样,无法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生态管理的视角下,要以生态经济效率为核心评价指标,也就是在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评价时,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获得长期利益。
前文对于微观层面上企业的管理框架进行了构建,这对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宏观层面上同样需要进行改进,下面,在生态管理的视角下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环保自觉性 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提高环保意识,只有提高了环保意识,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去保护环境,将环保意识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环保意识只有上升到管理层的高度,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是贯穿在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的。
(二)管理政策:发挥政策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近几年,我国对于经济市场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重要的调节,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总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开始限制资源的开发,鼓励有计划地进行资源开发;二是逐步调整了单纯强调资源开发的政策;三是逐步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资源开发进行限制从而对资源进行保护。另外,在环境监督主体不很明确的情况下,市场比政府更起作用,由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存在,企业可以通过市场的竞争来完善生态管理的水平。
(三)管理机制:优化企业环境管理的运行模式 传统环境管理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而生态环境管理思想下的模式是“预防为主”,预防不但可以防止环境受到污染,还节约了环境管理的成本,因为治理所需的成本一般要高于预防的成本。因此,可以建立并完善环境污染的预防以及环境保护等管理机制,并且优化这些管理机制的运行程序。
总之,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必须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以长远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淘汰。而企业管理中主要的工具之一就是企业预算,因此,企业预算对于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1]徐莉萍、王雄武:《生态预算模式在中国的价值实现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12期。
[2]郝韦霞:《软约束机制下的生态预算理论及吸收对策研究》,《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3]刘美、陈林剑、屠霄霞:《生态预算在我国城市的应用分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09年第12期。
(编辑 向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