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师范学院 何泳仪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 何泳仪
证券市场自形成以来,就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上司公司业绩经营评价的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政府管理部门只有掌握上司公司的经营业绩,才能正确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和目标;对于证券市场相关机构,在充分熟悉上司公司的业绩后,方能监督和管理证券市场,督促证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第一,业绩评价无形中推动了上市公司规范化建设,也带动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健全,成为真实判断上司公司优劣的依据,促进上司公司对管理的强化。第二,对于上市公司内部而言,有利于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考核,实现管理层的优胜劣汰,推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通过业绩评价,让上市公司能够清楚认识到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从而全面了解在同行业中公司的发展状况,并根据自身在市场中所处的情况来判断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促进公司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第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的生存必依赖于市场,而竞争力是得以生存的关键。业绩评价在强化外部对上司公司的监督力度同时,有利于企业努力提高自己的公司形象,打造自身信誉品牌。第五,有利于社会投资者了解上司公司经营情况,从而做出理性的投资选择,提供正确的投资信息依据,有力打击通过虚假信息操纵股市而谋取利润的不法机构,使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一)西方国家企业业绩评价发展历程 西方国家对业绩的评价方式研究要追溯到19世纪末,以自从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之后,西方国家的企业经营评价体系开始深入研究起来,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而以业绩管理和绩效为主要评价方法的评价方式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西方盛行。20世纪初,亚历山大·奥尔以7个财务比例指标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首次提出了综合评价财务效益的方法。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詹姆斯·麦金希首先提出了站在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的基础上,对企业的管理和财务进行评价。到了20世纪50年代,比较完整成熟的评价方法开始出现,主要以美国的马丁德尔和德鲁尔为代表。德鲁尔首先指出企业存在的首要目标便是追求利润,马丁德尔引入了社会付出、组织结构和企业效率等评价因素,可以说这是一套非常完整的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评价体系是引用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和大卫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平衡计分卡”,主要内容是以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为两大指标,除财务这个第一因素外,将客户满意度,内部结构和创新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综合评价。这是为适应当今信息时代和全球竞争环境而出现的,其评价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在资本收益大于为获得该资本收益所付出的成本时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
综上所述,国外对企业的经营评价主要是以财务业绩为主线,适当考虑衡量企业效率和组织结构的指标,并形成了完整的评价体系。
(二)我国企业经营评价探索现状 关于起步较晚的我国企业综合评价方法,根据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政府部门在企业业绩评价方面的研究。我国对企业业绩评价最初以实物量为依据,20世纪80年代时转变为以价值量为依据,90年代则考虑资产贡献率。政府部门主要是从行政和社会利益为角度对企业的综合业绩进行评价,当然,这里的综合评价内容包括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如纳税,就业机会,福利保障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此时,中国证券市场也刚诞生,迫切需要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从《企业财务通则》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之前的8个指标增加到了10个,在对原有体系进行增删的同时,起到了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作用。我国第一套完整、系统的评价体系则是在20世纪末,“四个效绩”法规的出台,确立了国有企业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以企业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初步形成了财务和非财务相结合的评价指标。这里要指出的是,《企业财务通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烙印,但是其颁布改变了过去以政府为评价主体的企业评价现象。
(2)我国各机构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评价方法探索。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让各机构开始普遍关注上司公司的经营业绩,在众多证券公司中,以诚信证券为代表的证券公司在于《中国证券报》合作的近20年内,每年都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综合评定。据相关资料显示,评定所考核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以盈利能力、发展速度和财务状况为主,然后将该指标所占比重乘以单项指标考核分数,在此基础上,各项相加得出总的评分。其中,盈利能力、发展速度和财务状况为主要内容的6个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额增长率、利润总额增长率、负载比率、流动比率和全部资本化率。
此后,我国的业绩评价方案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2004年以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性或发展速度以及增加的指标——运营改善效果这四个方面作为综合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了企业各个时期中销售和利润的关系。如今,众所周知我国对上市公司企业实行了排名制,主要以盈利能力、现金流量、偿债能力、资产负债能力和发展能力为指标,形成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体系。
(三)国内外业绩评价方式的特点 虽然我国对企业经营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对比国内外的业绩评价研究,都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实践探索,通过上述分析,可以从中得出国内外关于企业业绩评价的一些特点:
(1)政府通过对企业的业绩评价以达到对企业的有效管理。无论是私营还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国家通过对其经营业绩进行评价后,在了解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市场行业的动向,并从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实现宏观调控。
(2)对业绩评价的核心仍在于对财务状况的分析。纵观国内外业绩评价体系,对企业综合评价的重点仍在于其财务状况上,这是因为,企业的财务效益状况直接关系到其经营质量所转换来的资本。评价核心的好处就在于让企业参与竞争,必须关注企业成本,减少支出,在这点上,国有企业就可以减少国家财政补贴。
(3)我国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出现的问题较多。注重一些零散的指标,没有形成整体模式;由于政府出于调控的需要,许多体系在形成之前过多偏重政府部门的政策需要,不适合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另外,一些综合评价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信息重叠,过多的依赖于数据指标,忽视了对上市公司的内部和整体管理,使业绩评价失去意义。
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追求精细,做到让所有评价主体都能根据自身需要,从评价体系中获得所需的信息而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本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研究主要根据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以及股东投资目标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一)评价指标分析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财务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但这只能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中一段时期某个方面的情况。要全面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就必须从多个方面,多个指标综合考虑,本文主要从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对于表1需要注意的是,股东在投资上市公司看重的是企业的增值和保值,也就是长期发展带来的利益,而不是即刻取得现金分红。当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在具备系统性和稳定性时,能够保证企业有盈利能力而低破产风险,主营业务稳健成长,这种情况下,公司的长远发展就取决于公司的主营业务,股东投资看重的也便是主营业务。由此得出了关于表1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四个方面要素的各种关系。
(1)盈利能力。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对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和创新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这是所有信息者普遍关心的,它由收入盈利能力、资产盈利能力和净资产盈利能力构成。因此,设置了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正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越大,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就越大;总资产收益率主要是用来协助了解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以及其它方面的整体获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主要是投资者作出投资行为是否正确的依据,便于股价的横向比较,同时还反映上市公司整体资本盈利能力,更能反映一个上市公司的形象,是一种软性指标。
(2)资产管理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效率,主要设定三个指标:资产周转率、存贷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率反映的是资产总额周转速度,存贷周转率反映存贷方面的管理能力,应收账款周转率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和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通过资产管理能力这三个指标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可以清楚了解上市公司在本年度内与前年度的资产运营变化,从而对比出同类企业的差距。
对于许多企业出现资金周转问题的现象,需要指出的是,及时收回在流动资产占有很大份额的应收账款,能够减少运营资金的呆滞使用,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的同时,也能提高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活化资金运用。
(3)偿债能力。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的偿债能力都可以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这三个指标来反映,当然,偿债周期也有长短之分,只要资产管理能力较强,债务结构合理,长期和短期的偿债能力都会较高。这三个指标中,资产负债率是反映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比率过高,投入的资本在所有资产中占的比重较小,偿债能力就越差,这是因为企业的风险主要是有债权人负担。对于流动比率需要指出的是,流动负债指在一个营业周期(一般为一年)内需要偿还的债务,流动比率是在短期内资产能够转换成现金的保障程度。速动比率是相对流动比率来说的,其公式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贷)/流动负债,之所以是流动资产要除掉存贷,是因为在流动资产中,存贷转换为现金的能力是最低的,当流动资产转换为现金时,存贷可能已经损失。所以,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个指标是互补的,共同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4)发展能力。企业发展能力又被称为成长能力,主要由两大指标构成: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资本积累率。对发展能力的考核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既要考核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又要考核经济实力增长的硬指标,这对于健全上市公司企业制度和明确理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发展能力也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来衡量,盈利性指标或企业受益能力的增长,其次是资产规模或企业规模及经济实力的状况。
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扩张情况是用主营业务增长率,但为了更全面的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预判,所以在主营业务增长率的基础上,选用资本积累率指标来反映企业净资产增长情况。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关系到企业本身的持续生存问题,也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和风险,对发展能力指标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的同时,又能为企业掌舵好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评价方法 关于业绩评价方法的选取,主要是确定指标的方向和权重,而权重的确定分主客观两类,主观类是根据评价指标本身对经营业绩的重要度而论,客观是以提供的实际信息大小来判断。按照这两个要素,主要的评价分析方法有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本义采用的是因子分析法,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由于行业的不同,其经营的业绩变化趋势很大。我国证券市场成立的历史不长,还不够成熟,所以波动性比较大,其中尤以经济政策的影响最为明显。采用因子分析法可以对不同行业采用同一评价体系,即使针对不同行业,也可以根据数据分析而得出指标间的关系,减少过多的信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表2
由表2可见上市公司中物流和公共事业行业排名靠前,而化工和机械等行业排名靠后,即使在相同行业中,其内部也存在着较大差距。通过排名可以分析出,排名在前的主要为垄断性行业,其盈利能力较高,而诸如纺织业等,由于本身行业性质特点,技术较落后,创新技术不高,产品质量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在行业中排名靠后。另外,根据行业的趋势变化,其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受市场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成熟性。当然这一不稳定性关键还是在于上市公司的经济实力。
(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 具体如下:
(1)指标方向应保持一致。如表1所示,评价指标的表示既有正向,也有适度,还有逆指标,选择的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在评价标准上应保持一致,要么是正向,要么是逆向指标,全部为正向,说明评价标准越高,相反,则越低。另外,在公式的应用方面要注意时点性和时期性,资产负债指标指的是时点性指标。在表1的要素中,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来源于资产负债表,其表示方法均为时点性指标,没有时期性指标的要素。
(2)指标体系要完全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经营情况。指标体系真实客观反映经营情况在指标体系的选择上有两种,一是既有反映企业短期、长期偿债能力,又有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单一指标,这能比较完整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另外的则是以一个主要指标为中心,进行深层次的分解,形成一种指标体系,其目的是抓要点,全面分析,以便能够深入了解问题根源。在实际的业绩评价中,应两种方法相结合。
(3)评价方法不是万能的。各种分析方法有其特点,但某一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加之我国上市公司行业的特殊性,有可能一种评价方法并不适用这个行业的业绩评价。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应结合各种方法的特点和效果,在比较中选择,避免静态的分析,要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如果生搬硬套某一种方法,势必陷入只为评价而评价的尴尬中。
(二)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评价完善建议 上市公司的业绩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涉及的行业较广,评价中对客观事物的判定难以把握,同时由于评价中或多或少会带有个人的主观因素,评价结果很难保证其客观公正性。综合评价只是为投资者和企业以及政府提供静态的数据报告,但并不是唯一的信息根据,在对业绩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还应该在观察市场规律变化的基础上,考虑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是否符合市场发展的需要,以静态数据和动态因素综合,作出恰当的评价。在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规范我国对上市公司业绩评价:
(1)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对于财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要在会计方法变更中加以说明,并附注对报表的影响。受利率影象较大的项目,要及时的对报表进行适当调整,对一些不确定因素变化引起的报表调整也应加以说明,以便对业绩评价掌握可靠信息。
同时,在非财务信息方面,虽然中国证监会颁布了相关文件要求上市公司对非财务信息进行披露,但是许多上市公司并没有太多公开诸如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国际市场变化对该企业本身的影响等在内的非财务信息,这不利于相关评价者进行业绩考核。
(2)加强信息收集和整理,提高业绩评价质量。业绩评价的基础在于上市公司信息,所以,评价的首要工作还是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必须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这是做好评价工作的前提。另外,信息的来源可以是上市公司内部提供,也可以由专业财经网站、报纸杂志上获取,充分了解这些资料有助于提高分析指标的准确性。
本文主要是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的分析,从中西方评价方法的发展入手,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了根据因子分析法、把握静态数据和市场动向两大要素对上市公司业绩进行分析。
[1]董逢谷.《上市公司综合评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张先治:《建立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探讨》,《求是学刊》1998年第5期。
[3]程小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主成份评价方法》,《会计研究》2001年1期。
[4]孙超:《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会计师》2013年第5期。
[5]杨倩倩李忠利:《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新能源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年第2期。
[6]乔海燕:《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沪市上市公司为例》,《国际商务财会》2012年第5期。
[7]袁振贤:《小议现有上市公司业绩评价方法的优劣》,《财经界》2012年第12期。
(编辑 刘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