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红娟
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借助艺术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在心理上的彼此作用和相互沟通。
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思维,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创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及艺术境界。
音乐教学是一种审美活动,艺术通感又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艺术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它像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使人的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的触类旁通,起到了融会贯通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教学中的情感联觉
情感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体验。音乐教学中最常见的视听联觉,即在声音刺激下产生的视觉形象,通过审美的听觉活动,对审美对象产生或是愉悦,或是痛苦、哀伤、恐惧等心理反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快乐的节日》《我们的田野》等歌曲,优美的旋律、轻快的节奏、明亮的音调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歌曲的情境之中,引发他们愉悦的心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是一首用不同乐器的演奏来描绘和刻画人物、动物的性格、动态和故事情节的乐曲。其中,主人公彼得是用弦乐演奏来表现的,那明快活泼和富于进行曲的曲调,给人以异常清新的感觉,描绘出了彼得的活泼可爱和机智勇敢;当三支圆号以浓重的和声奏出阴森可怕的狼嚎时,学生会顿时感到毛骨悚然,产生恐惧心理。可见,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的变化会使一首乐曲的情绪、形象等发生变化,它带给欣赏者的情感联觉不尽相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就不同。就是在欣赏同一首作品之后,学生表现出的反应也是有差异的。这足以说明,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喜、怨、哀、乐是随着乐曲所提供的情绪特征而产生不同的情感联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发学生的知觉形式直接反映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的知觉表象,产生整体认识上的感受,使情感意识得到升华,以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其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陶冶。
二、音乐教学中的意象联觉
心理学中的意象,是指头脑中所保持的关于事物的印象。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它的存在是可闻而不可见的。声音虽然不可见,但它是自然界的产物,它与人的心理反应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人听到一种声音时,总是造成并非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综合反应关系。可见,声音与形象是完全互通的。在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教法手段和教具,学生的欣赏联觉就会伴随着美妙而动听的声音,在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画面上激起视觉与意象的连锁反应。如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唤起了学生许多形象记忆。“我们好像看见沂河流水潺潺,两岸桃红柳绿,人民在田间愉快劳动,给我们呈现了一片欢畅、热闹的场面。”
由此可见,音乐与绘画是互通的。音乐可以借助于这种外在的形式,帮助儿童对作品加以理解,激发他们的某种心理感受,同时又培养了儿童对创造美的追求。流动的音乐线条能深刻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唤起欣赏者的形象记忆,诱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三、音乐教学中的色彩联觉
我们知道,色彩奥妙无穷,使人亢奋、愉悦、心神爽畅,也能令人压抑、哀愁、情思悒郁。音乐教学中的色彩联觉是视觉和听觉相互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产生的移情作用。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变化造成并非一种声音的色彩感,借助这些色彩的交织得到心理上的某种享受。
音乐教学中的色听现象,是普遍的联觉形式。如某种声音、某一旋律片段,都可以唤起你的某种色彩意象。再细一点看,音乐教学中的色听联觉可分为声乐色听和器乐色听两种。声乐色听联觉,是用人声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使学生在歌词和曲调的有机结合下,产生某种色象。如曲调优美的《秋天红艳艳》,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构成声色并茂的美丽画面,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色彩世界中。器乐联觉,是由某种器乐通过自身固有的音色、音质、音域等唤起欣赏者的某种色听。如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用它那特有的音色、风格特点加之演奏者演奏技巧,把生活在绿色森林中的鸟儿刻画得淋漓尽致。那黄鹂、百灵鸟、凤凰、布谷、黄腊嘴等鸟的颜色、叫声与姿态,把学生带到色彩斑斓的梦幻与现实意境之中。可见,音乐教学中的色象,就是听者在视觉上引起的一种色听联觉。当然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产生色彩联觉。
四、音乐教学中的嗅觉联觉
在音乐教学中,有些音乐作品不仅具有色彩感,而且还能引起欣赏者的嗅觉反应。
如人们往往感觉有的人唱歌唱得“甜”,某一些曲子有“甜味”,或者“生硬”,或者“软绵绵”等,这些都是听觉与味觉、听觉与触觉的反应。如歌曲《茉莉花》,当听到或唱到“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时,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张开鼻孔,用力地闻着花的芳香,满脸惬意的模样。又如活泼快乐的《木瓜恰恰恰》,歌词所呈现的内容全是学生喜欢的热带水果,演唱时能激发学生的生理反应,大有望梅止渴之感。总之,音乐审美联觉,是实现学校审美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艺术通感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通过感觉之间的相通与挪借,使审美特征在各种艺术间的审美感受中相互沟通、相互转化,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艺术审美的欣赏能力和欣赏层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