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静
(信阳农林学院 水产科学系,河南 信阳 464000)
大鲵可控设施养殖技术初探
龚 静
(信阳农林学院 水产科学系,河南 信阳 464000)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濒危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在贡献。本文通过开展大鲵可控设施养殖试验,对大鲵的生长情况及生长发育可控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为这一珍稀物种的大规模人工养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大鲵;可控设施;生长
大鲵俗称娃娃鱼,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有尾两栖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是我国所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野生大鲵在自然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很少有病虫害。但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一是生态环境差,二是大鲵池有病原体,三是大鲵抗病能力变差[2],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大鲵病害时有发生。因此在人工养殖的探索中,我们尝试着根据大鲵的生物学特性设计并建成大鲵可控养殖设施,在室内立体化养殖大鲵,经过近一年的养殖实践可彻底解决因养殖环境条件差而导致大鲵发病的问题,成活率达到100%,且大鲵在可控养殖设施中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现将该设计的可控养殖设施及养殖实践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从而为中国大鲵规模化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2012年3月4日经河南省水产局批准从南阳西峡购运16尾(8尾1龄鲵和8尾3龄鲵)大鲵,将所购大鲵放在该可控养殖设施中进行养殖。
1.可控养殖设施的基本结构。可控养殖设施由水循环系统(水箱→净化槽→生物包→水泵→温控系统→消毒器→水箱)、温度控制系统(冷水机、加热器)、水质净化监测系统(过滤层、过滤料、硝化菌生物膜、充气机、紫外消毒机)、供电系统(电源、温度传感器、加热、制冷、水泵、消毒、配电总成)组成,设施安装在通风良好并具有保温功能的房间内(见图1)。
2.可控养殖设施的基本原理。为了使大鲵在人工养殖系统中更好的生活,我们模拟大鲵生活的自然状态进行系统修复,使各种物质在系统中得到充分循环,整个系统的理化和生物状态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系统修复就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手段对系统设施进行处理,模拟原生态位的结构和功能[3],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趋于完整,物质循环或能量流动可以顺畅地进行,使水生生态系统中水生生物同水环境之间[4],其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投入和产出保持相对协调关系。
3.可控养殖设施的操作流程。水箱上好水—打开总控电源—打开组控电源—仪表显示、水泵工作—设定温度—加热或制冷—打开增氧泵开关—增氧泵工作—打开紫外消毒器开关—紫外消毒器工作—打开换水阀门—换水—打开排污阀门—排污—工作结束—依次关闭阀门和电源开关。
1.放养密度。放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大鲵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一般情况下,幼鲵时期考虑大鲵其活动范围较小,摄食能力较弱,放养密度可适当偏大,这样也便于集中管理饲养。在3龄及3龄以上阶段考虑到大鲵活动范围増大,摄食能力増强,为避免养殖大鲵之间相互攻击,故放养密度应小。因此需要根据大鲵不同发育阶段及时调整放养密度,如表1。
图1 可控养殖设施的基本结构
2.投喂技术。大鲵的投喂需做到定位、定时、定量和定质。在大鲵的人工养殖中,大鲵的投饵量和投饵频率受不同生长阶段、个体差异及季节变化的影响[5],因此需根据不同个体的体重调整投饲量,经过不断实践探索,我们得到了可控设施养殖大鲵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投饲量(见表1)。
表1 大鲵不同规格放养密度、投喂频率和投喂饵料
1.生长较适温度测试。大鲵养殖在生态养殖实验室进行,测试时间30d,测试大鲵12尾,分4组,每组3尾,每组3个水箱,水箱规格:80cm×50cm×35cm,每个水箱1尾,每组共用1套控制系统,光照均控制在40lux。分别将温度控制在:15℃、20℃、25℃。试验大鲵均重0.202kg,投喂经过设施渔业实验室水箱暂养15d以上的饲料鱼,如:活体泥鳅、鲢鳙夏花、鲤鲫夏花。
2.生长较适光照测试。大鲵养殖在生态养殖实验室进行,测试时间30d,测试大鲵12尾,分4组,每组3尾,每组3个水箱,水箱规格:80cm×50cm×35cm,每个水箱1尾,每组共用1套控制系统。将温度控制在25℃,每组3个水箱随机编号为1号、2号、3号,1号光照度控制在1200lux、2号光照度控制在150lux、3号光照度控制在40lux。试验大鲵均重0.216kg,投喂经过设施渔业实验室水箱暂养15d以上的饲料鱼,如:活体泥鳅、鲢鳙夏花、鲤鲫夏花。
3.生长较适饲料测试。大鲵养殖在生态养殖实验室进行,测试时间30d,测试大鲵12尾,分4组,每组3尾,每组3个水箱,水箱规格:80cm×50cm×35cm,每个水箱1尾,每组共用1套控制系统,将温度控制在25℃,光照控制在150lux。每组3个水箱随机编号为1号、2号、3号,1号投喂泥鳅,2号投喂鲢鳙、鲫鱼夏花,3号投喂鲢鱼块。试验大鲵均重0.257kg。
1龄幼鲵直接投喂青虾、麦穗鱼、泥鳅以及10cm以下花白鲢鱼,随着鲵体长大投喂饵料个体也随之加大,投喂鱼虾饵料数量具体见表1。1龄幼鲵4尾共养一个水箱,3龄幼鲵每个水箱放养1尾。至2013年3月31日,1龄幼鲵平均体重达257g,3龄幼鲵平均体重达685g,成活率达100%,整个养殖过程没有任何疾病发生也没施用过任何药物防治。
1.生长较适温度测试。温度15℃组,日均增重1.1g,温度20℃组,日均增重1.7g,温度25℃组,日均增重2.1g。测试结果显示,温度控制在25℃。大鲵生长速度最快。
2.生长较适光照测试。光照1200lux组,日均增重1.7g,光照150lux组,日均增重2.6g,光照40lux组,日均增重2.2g。测试结果显示,光照控制在150lux大鲵生长速度最快。
3.生长较适饲料测试。1号投喂泥鳅组,日均增重2.3g,2号投喂鲢鳙、鲫鱼夏花组,日均增重1.7g,3号投喂鲢鱼块组,日均增重1.9g。测试结果显示,投喂泥鳅大鲵生长速度最快。
通过可控设施养殖实验,我们发现大鲵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最适光照强度控制在150lux,人工投喂饲料中投喂泥鳅大鲵生长速度最快,因此温度、光照强度以及饵料喂养是除水温外影响大鲵生长速度的其他关键因素。温度系统是可控设施养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养殖环境的温度可以随时根据大鲵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调整。当前大鲵饵料投喂多以鱼类、虾类、畜禽肉类等动物饵料为主,饵料来源丰富能有效提高大鲵生长速度,适合规模化人工养殖大鲵。
人工养殖状态下由于摄食营养不均衡、水体易污染和放养密度相对较高等原因,大鲵易发生疾病[6],人工养殖大鲵的发病率比野生种群发病率高几十倍。而随着大鲵养殖的可控设施的设计建成及投入使用,初步养殖实践结果显示,该设施融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实现了养殖条件的自动化控制,对大鲵养殖过程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为开展大规模人工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3],同时也为亲鲵的培育人工繁殖提供了可靠的试验平台。
[1]李万春,赵瑞平,樊铮.陕西省南部县大鲵资源保护及产业发展对策[J].水产养殖,2012,33(8):20-21.
[2]金立成,胡传林.大鲵养殖过程中生态系统的修复[J].渔业致富指南,2012,(10):30-32.
[3]周本翔,潘开宇,于庆.大鲵养殖的可控设施设计及实践[J].河南水产,2011,(1):10-11.
[4]胡笑波,沈雪达.关于技术创新与我国渔业技术改革模式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2,(6):23-24.
[5]于振海,陈有光,靖莹.中国大鲵地下室微流水人工养殖技术初步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1):60-64.
[6]王贵刚.大鲵的生态习性及人工养殖技术 [J].农技服务,2010,27(5):611-612.
G642.0,S96
A
1674-9324(2014)26-0099-02
龚静(1983—),女,回族,河南省信阳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水生动物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