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6例临床体会

2014-01-24 12:41李庆伟刘敬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6期
关键词:颈源颈性椎动脉

李庆伟 刘敬霞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6例临床体会

李庆伟 刘敬霞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目的探讨采用推拿方式治疗颈性晕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颈性晕眩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对66例颈性晕眩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用推、揉、按、压、滚等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状。结果经过推拿治疗,66例颈性晕眩患者中,痊愈52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结论推拿用于治疗颈性晕眩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治愈率极高,明显的缓解了患者的病痛,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颈性眩晕;推拿

眩晕是很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常与耳科、眼科、神经科、内科许多疾病有关[1],因此有不同的眩晕分类,因颅颈部病变引起的眩晕,统称为颈源性眩晕。近年来,临床实践表明颈源性眩晕症状的产生,大多不是由单一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而使多种发病机制引起的一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征[2]。颈性眩晕、眩晕为标,颈病为主,采用手法操作,以治本为主,标本兼顾,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颈性晕眩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对66例颈性晕眩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研究。颈性晕眩患者病例中,男25例,女37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4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2年;治疗次数最多23次,最少1次。患者在一般资料上不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精神病史;严重心血管疾病病史。

1.2 诊断标准

①眩晕为主,伴偏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②有颈椎棘突偏歪或经颈椎X线摄片、CT或MRI证实。③排除非颈源性眩晕。

1.3 治疗方法

1.3.1 俯卧位手法

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床头(或坐于床头低凳上)用单或双手掌推摩颈肩与上背部数十次,继之用用双拇指或多指以颈根部两侧为中心,缓慢地用力向下按揉至膈腧穴,向上沿颈椎棘突两侧按揉至风池穴,各往返数遍,尔后,用双手拇指缓稳地用力下压,上述部位数遍。拇指重叠点按揉肩井、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心俞、肺俞、风池、风府等穴各30 s左右。然后,双手拿枕后侧肌群及肩颈穴数次。本法施术部位,应重点突出在颈部后侧肌群和明显压痛点。

1.3.2 仰卧位手法

患者仰卧位,术者坐于床头凳子上,用一手固定其头部,用另一手四指缓稳地用力揉对侧大椎旁至风池穴一段数次,尔后,交替双手,用同样手法揉另一侧,继之,用双手掌根置于枕后,中指抵紧大推穴两侧用力向前方托顶数次,随即用双手中、无名指重叠由大椎向上依次推顶至风府穴数遍。(顺时配合颈部屈伸活动)然后,用一手托其枕部另手指上下往返捏拿颈项部肌肉数遍。

如有颈椎偏歪,可采用仰卧曲颈摇正法将其纠正,患者仰卧低枕,术者一手托后枕部,一手托抚下颌,使头部前曲(15°~30°,可纠正颈4以上的关节错位,30°~60°可纠正颈4以下的关节错位)左右摇摆,嘱患者放松(缓慢动2~3下)待头偏到最大角度时,稍加有限度的“闪动力”即可使错位的关节复位,此操作中有时还可听到关节复位的弹响“咯噔”声。然后双拇指揉压颈臂穴与肩井穴各30 s左右。

头部,术者双拇指从印堂推至神庭一段数遍,尔后,拇指揉压太阳、百会、四神聪各30 s左右,多手揉两颞部及胆经路线数遍,然后双掌对挤头部。

1.3.3 坐位手法

患者取坐位,术者立其后方,一指禅推颈后三条线数遍,着重于点推风池穴、风府穴及枕骨下缘,尔后,单手滚两侧斜方肌与肩胛肩区,以温热为度,然后,一手托住前颌部,用拇指(中指叠放食指上)食指同时点风池穴协同用力,使颈部后伸上提数次,然后,双手捏拿肩井,点按天宗穴各约30 s,手法结束。

重度眩晕患者,可只取坐位,延长手法操作时间,同样可达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眩晕症状及颈部兼症基本消失,随防1年未复发。②显效:眩晕症状及颈部兼症明显缓解,偶尔颈部过度疲劳等情况下,症状略有复发。③好转:眩晕症状及颈部兼症轻度缓解。④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 果

本组66例。痊愈52例,占78.8%;显效8例,占12.1%;好转5例,占7.6%;无效1例,占1.5%。

3 讨 论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有简便、廉捷的优点,而且往往很快见效,因此受到了患者的广泛青睐。

从解剖学我们可以了解到,椎动脉穿行于第六颈椎至第一颈椎的横突孔上行,绕过寰椎侧块,匍行于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形成虹吸状弯曲,因此其颅颈段受颈椎病变的刺激和压迫是颈源性眩晕最常见的病因。椎动脉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先在前斜肌与颈长肌之间上行,前斜角肌的痉挛可能压迫椎动脉。手法按压刺激颈臂穴,前斜角肌和颈长肌可解除痉挛,压迫消除症状缓解。

寰枕后膜是颈筋膜的一部分,上部起于枕骨大孔后缘,下部附着于寰椎后弓上缘项韧带,前、中斜角肌,肩胛提肌被膜等处。寰椎后膜慢性劳损,发生肥厚,对通过该筋膜下的椎动脉、枕大神经和枕下神经的刺激也是导致颈源性眩晕的重要原因。手法作用于前中斜角肌,肩胛提肌、枕后下缘,眩晕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

关于椎动脉性颈椎病因钩椎关节、椎后小关节的骨赘影响椎动脉供血导致眩晕的说法,目前尚有争论。因此。从解剖学上观察,钩椎关节至横突孔的距离在0.5 cm以上,钩椎关节的增生不易造成椎动脉受压。从临床工作中看到有严重眩晕的病例行椎动脉造影,并无受压迹象。即使旋转头部诱发眩晕后立即拍片,也未见椎动脉异常,但经前路减压椎间植骨或后路开门减压后,眩晕随即消失。因此,患者的眩晕并非椎动脉受压所致。推测颈源性眩晕可能是在椎间盘变性或突出后造成椎间隙变窄,后纵韧带和黄韧带松弛,以致颈椎椎间关节失稳,在颈部频繁的活动中,颈髓不断地受到碰撞或压迫,损害了颈髓中的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反射性地引起眩晕。通过手法调整复位,使失稳的状态得到改善,偏歪棘突得以纠正,眩晕症状得到缓解。

[1] 朱小虎,王俊华,杨坤,等.青鹏膏超声导入配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7):124-125.

[2] 王新华,范炳华.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10,23(4):41-42.

R259

B

1671-8194(2014)16-0283-02

猜你喜欢
颈源颈性椎动脉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通督调神针法结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观察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头痛,您查颈椎了吗?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弹拨颈外横突治疗点治疗颈源性肩周炎126例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