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变更在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2014-01-24 14:39吴维霜吴丽青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21期
关键词:体位呼吸衰竭通气

吴维霜 吴丽青

(莆田市第一医院,福建 莆田 351100)

体位变更在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吴维霜 吴丽青

(莆田市第一医院,福建 莆田 351100)

目的分析体位变更在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我科治疗100例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结合患儿个体差异给予体位变更措施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00例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全部出现好转或者治愈出院。其中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5.8%,治疗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采用良好的护理措施来配合相应治疗,作为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手段,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从而减轻患儿家庭以及社会负担。

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体位变更;效果观察

出于各种原因而引起人体呼吸功能障碍是导致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导致人体动脉血氧分压不断降低,通常情况下带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进而产生相关病理生理出现紊乱状况,属于一种临床综合征。小儿通常具有较低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因此出现呼吸衰竭极易造成其死亡[1]。针对上述状况,临床上通常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然而医护人员操作机械通气不当会容易带来其他并发症,对小儿人身健康带来较重大威胁[2]。为了有效的降低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本研究选取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科治疗成功的100例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并且给予其精心的体位变更护理。现在将其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3年11月入科接受治疗的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100例,其中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5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6.1±1.7)岁。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中,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6例,平均年龄(5.4±1.6)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29例,平均年龄(4.6±1.1)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经过积极的治疗以及精心的护理,症状均出现好转或者痊愈出院。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儿均使用经鼻插管治疗,采用GE心电监护仪对患儿进行持续血压、心率、心电图以及血氧饱和度监测。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持续仰卧位护理,观察组结合患儿个体差异给予体位变更护理,其具体护理顺序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每4 h更换1次体位。观察两组患儿在采用机械通气1、4、8 h血气状况,与此同时密切关注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血氧饱和度。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儿的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检验,组间比较采用χ2进行检验,当P值<0.05时,为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1 h时治疗组患者PaCO2、、PaO2、SPO2以及PaO2/FiO2值分别为(39.47±7.25)、(105.62±12.62)、(0.94±0.016)、(241± 31.12),对照组分别为(38.65±8.79)、(105.49±13.31)、(0.94 ±0.014)、(251±33.29),治疗1 h后患者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h时治疗组各指标值分别为(43.58± 7.55)、(128.15±12.54)、(0.99±0.011)、(275±48.51),对照组为(37.85±8.74)、(110.12±15.31)、(0.97±0.016)、(260 ±31.72),PaO2值以及PaO2/FiO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h时治疗组各指标值分别为(44.32±7.85)、(131.02 ±17.31)、(0.96±0.012)、(277±46.21),对照组为(38.15± 7.74)、(113.42±16.31)、(0.95±0.017)、(266±36.98),PaO2值以及PaO2/FiO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呼吸衰竭为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疾病,为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当前临床技术不断进步,小儿危及病重的方法显著提高[3]。本次研究中,给予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改善患儿的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必要的体位变更护理。体位变更是通过影响通气机制,改善患儿体内的肺血流情况,采用侧卧位或者俯卧位通气能够通过翻身床、翻身器以及人工进行实现。在护理过程中主要针对患儿心理、管路、引流袋以及相关导线等一些附属物、眼部与受压的皮肤进行护理[4]。具体更换体位时间间隔主要取决于患儿适应仰卧位通气的程度,通常情况下间隔4~6 h翻身一次较好。当护理人员监测到患儿血氧饱和度发生下降时,即可转换为侧卧位或者俯卧位进行通气。体位变更能够对机械通气的效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主要通过机制与患儿肺组织通气以及血流比值和器在肺内的重新来进行作用[5]。采用仰卧位时,患儿肺脏分为下垂区与非下垂区,鉴于患儿胸膜腔内压依据重力方向,从下垂区到非下垂区逐渐增加,肺泡自下而上逐渐增加,因此肺通气在患儿下垂区集中较多。而出于重力作用,肺血流自下而上逐渐减少。当采取侧卧位或者俯卧位时,能够将患儿胸膜腔内压逐渐转为均一分布。从而明显改善患儿氧合指标,方便痰液流入患儿大气管内,与此同时加强引流,方便患儿气道内分泌物的有效排出。

本次研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结合患儿个体差异给予体位变更措施治疗,其中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8%,治疗组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体位变更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达到理想效果,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率,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通过这一结果可以得知,使用体位变更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治疗康复率,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1] 洪修平.侧俯卧位通气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效果观察-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2(46):792-793.

[2] 李传军,金霞.单肺机械通气患儿序贯性体位变更氧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12,13(10):761-762.

[3] 曹真.仰俯卧位在新生儿呼吸衰竭辅助同期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疗,2009,28(13):54-55.

[4] 彭茜苑,王祝芳,李玉梅.不同体位对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效果影响的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0):1165-1166.

[5] Musick MA.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for pediatric respiratory failure: Survival and predictors of mortality[J].Pediatr Crit Care Med,2013,14(1):177-178.

R725.6

B

1671-8194(2014)21-0119-02

猜你喜欢
体位呼吸衰竭通气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初产顺产产妇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法与分娩减痛法的应用价值研究
浅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不通气的鼻孔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