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3例分析

2014-01-24 13:59:42司俊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期
关键词:窦口真菌性鼻窦

司俊红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南 洛阳 471000)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3例分析

司俊红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耳鼻咽喉科,河南 洛阳 471000)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对我院23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经CT检查确诊,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术后对其临床疗效观察分析。结果 随访6~12个月,治愈18例(78.3 %),好转5例(21.7 %)。结论 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视野清晰,创伤小,能保留鼻腔鼻窦黏膜,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疗效确切。

真菌;鼻窦炎;鼻内镜手术

真菌性鼻窦炎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鼻及鼻窦的疾病,多在机体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射治疗等情况下发生,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但也有许多研究报道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无明显全身性疾病患者[1,2],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特异鼻窦炎症。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发展,我科室于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23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均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28~61岁,平均34岁。病史为6个月~7年。涉及单侧上颌窦病变16例,单侧上颌窦和筛窦5例,单侧上颌窦和两侧筛窦2 例,并发鼻息肉8 例。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鼻塞16例,脓涕18例,涕中带血14例,单侧头痛8例。鼻内镜检查鼻腔内有黏脓性物10例,息肉样组织 6例,鼻中隔不同程度偏曲12例,鼻腔内有灰黑色或褐色样干酪样团块或泥沙样物。全部患者均进行CT检查,鼻腔软组织密度影,密度不均,腔内有斑点状或条块状钙化影。

1.2 手术方法

全部23例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切除肥大息肉样变的钩突,咬开筛泡,若筛窦病变,则开放筛窦。对于上颌窦病变,则在30°内镜下扩大上颌窦口。窦口大小≥1.5 cm×1.0 cm,注意反张咬钳咬除前壁时不宜过分向前,一般以一钳口为宜,避免损伤鼻泪管[3]。用0°、45°、70°鼻内镜观察窦腔,避免遗漏病变组织,彻底清除窦内真菌团块及不可逆病变的窦内黏膜组织,窦内水肿黏膜尽量予以保留,窦腔予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部分患者合并鼻中隔偏曲影响窦口引流的,同时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中鼻甲肥大者,行中鼻甲部分切除术,如有较多出血时,可给予电凝。对下鼻甲肥大者,行下鼻甲成形术。

术后用膨胀海绵填塞止血,24~48 h后取出。取出后第2天开始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术后1周内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术后1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痂皮、血性分泌物,清除水肿、肉芽组织,解除鼻腔粘连,保持鼻腔、鼻窦引流畅通,出院后定期复查。

1.3 术后随访及治疗

出院后首月每周1次,2~6月每月1次,6~12月两个月1次,鼻内镜检查及术腔换药。对于伴有鼻息肉及术中黏膜水肿明显的患者,给予雷诺考特喷鼻3~6个月的治疗,术后1年后复查CT。

1.4 疗效判定

患者均术后疗效评估按1997年海口标准评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窦腔黏膜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无干酪样物及脓性分泌物;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窦腔内部分区域黏膜水肿、肥厚或肉芽形成,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和真菌团块;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息肉复发,窦口堵塞,黏膜水肿息肉样变,并见干酪样物或泥沙团块。

2 结 果

23例患者于术后3~6个月行鼻内镜检查显示术腔均上皮化,黏膜光滑,无肿胀,无分泌物潴留,鼻腔通气良好,窦口通畅。所有患者术后反应轻微,鼻塞流涕逐渐消失,无面部肿胀、亦无眶剧瘀血、鼻泪管损伤及眼球活动障碍、视力下降等,术腔未见粘连。随访6~12个月,治愈18例(78.3 %),显效5例(21.7 %)。

3 讨 论

真菌性鼻窦炎从病理学角度分为两大类型: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和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主要表现为局部黏膜组织血管内炎症,黏膜肉芽肿形成,病理切片能在黏膜发现菌丝;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真菌仅存在真菌球中或鼻窦分泌物中,病理切片鼻窦黏膜未见真菌侵犯。非侵袭型又分为真菌球型和变应性真菌型鼻窦炎。本组23例经病理学证实均为真菌球型。从本组病例来看,上颌窦最好发,依次为筛窦、蝶窦及额窦。单窦发病为主,双侧发病较少。目前,对于真菌性鼻-真窦炎的诊断,鼻窦CT扫描仍是首要的检查手段。

随着鼻内镜的发展和应用,目前手术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最好的方法。能使各鼻窦均能在鼻内镜下完成,并且具有微创性和功能性的特点,成为首选的手术方法。从本组病例可以看出,鼻内镜手术清除病变彻底,使病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及长期引流通道,从而彻底改变真菌菌落赖以生存的微环境,鼻窦功能保存好,患者所受痛苦轻,术后几乎没有后遗症状。便于术后复查与随访,术后清理术腔容易,可以同时处理筛窦、蝶窦、鼻中隔等病变,治愈率高,同时可矫正引起真菌性鼻窦炎的病因,如中鼻甲病变、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从而避免或降低其复发率,可以弥补传统方式的不足。

术后综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窦腔冲洗可清除窦腔内血性分泌物,冲出残留病原微生物,预防术腔及窦口粘连,最大限度减少术后复发可能。定期复查可以发现早期复发病灶,及时地进行清理,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彻底清除窦口复合体区病变,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完全清除鼻窦内真菌块,配合术后鼻腔冲洗,以及定期复查随诊,是提高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疗效的关键。

[1]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105.

[2] 顾之燕,朝志刚,刘志连.耳鼻咽喉科变应性和免疫性疾病[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3-58.

[3] 张小泊,王忠植.正确认识慢性鼻窦炎的传统手术和鼻内镜手术[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56-57.

R765.4+1

:B

:1671-8194(2014)03-0041-02

猜你喜欢
窦口真菌性鼻窦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内镜下球囊扩张窦口成型术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肺部真菌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观察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
鼻内镜术后影响上颌窦口引流的相关因素分析
西部医学(2015年11期)2015-02-09 07:50:36
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及变异相关疾病分析
护理干预对真菌性阴道炎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