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疯牛病防控成效获国际认可
——防控专家访谈录
2014年5月底,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第82届年会通过决议,认可我国为疯牛病风险可忽略国家,至此,我国疯牛病(牛海绵状脑病)防控成效最终获得国际认可。为有效维护我国的疯牛病风险可忽略状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疯牛病的认知水平,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总兽医师王志亮研究员。
记者:什么是疯牛病,它有什么危害?
王志亮:疯牛病,学名牛海绵状脑病(BSE),是由朊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神经性、致死性传染病。
疯牛病首次在1986年由英国报道,随后传播至欧洲国家、亚洲的日本、美洲的加拿大、美国、巴西。截至目前,已有26个国家发生过疯牛病,共发病牛18万多例,欧洲病牛数占全球总量的99%以上。当在各国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后,疯牛病的发生国和病例数已大幅下降,2013年全球仅有4个国家报道7例疯牛病。
各种牛均容易感染疯牛病,但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的病例来自于奶牛。牛感染后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发病,多为2~8年,因此主要是成年牛发病。目前该病还没有治疗方法,也没有疫苗,感染的牛都会死亡。其他一些动物如羊、猫、狮子、老虎、水貂等也能感染疯牛病。疯牛病可感染人,人感染后发生变异型克雅氏症,无法治疗,最终导致死亡,感染途径主要包括被疯牛病病原污染的食物、药品、医疗器械等。
记者:牛肉、牛排、牛杂、牛奶是大众食品,食用这些食品是否会感染“疯牛病”?
王志亮:我国从未发生疯牛病,我国生产的上述产品没有疯牛病致病因子,经过严格检验检疫的进口牛肉及相关产品也是安全的,因此食用这些食品不会感染“疯牛病”。
记者:疯牛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王志亮:多数牛感染后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随病程发展,会逐渐表现一定的神经症状:不安、恐惧、惊厥或沉郁;咀嚼次数异常增加,肌肉抽搐,全身震颤和痉挛;对触摸、声音和光照过度敏感;不愿通过门槛、有缝隙的地面或进入畜栏;走路不稳,反复跌倒。病程多为1~4个月,有的长达1年,日渐消瘦,最终死亡。由于其他疫病如狂犬病、神经性酮病、有机磷中毒、李氏杆菌病、脑部寄生虫等有时也会表现类似症状,仅通过临床症状很难判断是否真的感染了疯牛病,因此必须借助实验室手段加以确诊。
记者:疯牛病的感染和传播途径有哪些?
王志亮:疯牛病主要通过给牛饲喂含有疯牛病病原的饲料发生感染和传播。病牛的大脑、脊髓等神经组织中病原含量最高,传播疯牛病的风险最大,不会通过空气传播,也不会通过与病牛接触进行传播。
记者:如何杀灭疯牛病病原?
王志亮:疯牛病病原的抵抗力很强,一般消毒方法很难灭活。杀灭病原最可靠的方法是焚烧。其他消毒方法包括:134~138℃蒸汽高压18分钟;对金属类物品可用含2%有效氯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或喷洒消毒1小时以上;对塑料类物品可用2mol/ L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或喷洒消毒1小时以上。
记者:疯牛病常见的病理变化有哪些?
王志亮:疯牛病病牛没有明显的剖检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病牛脑干部的孤束核、迷走神经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听神经核、红核等区的神经元核周体和灰质神经纤维网浆出现大量空泡化病变(即海绵状病变),且在完整的冠状切片上呈现两侧对称性分布,并伴有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记者:常用的疯牛病检测方法有哪些,如何采集和运送疯牛病病料?
王志亮:疯牛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免疫组织化学、免疫印迹、酶联免疫吸附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一般应采集完整的脑组织,用专门的密封容器以冷藏或冷冻方法运送至检测实验室。
记者:养殖户应如何防范疯牛病?
王志亮:一是不从疯牛病发生国家或风险国家进口种牛;二是不从疯牛病发生国家或风险国家进口含动物蛋白的牛饲料、添加剂;三是不要用含有动物蛋白的饲料喂牛;四是不用来源或成分不明的饲料喂牛。
记者:养殖户发现疑似疯牛病病牛后该怎么办?
王志亮:发现有类似疯牛病症状的病牛后,应立即向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由国家权威机构确诊后,及时隔离,严禁私自买卖、转让或屠宰。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对感染病牛及风险同群牛必须采取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处置措施,扑杀牛的任何部位都要销毁,不得做任何用途。严禁私自出售或处理病死动物,否则将会导致疯牛病的传播或感染人。
记者:我国在疯牛病防范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志亮:自英国发生首例疯牛病病例以来,我国在疯牛病防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制定发布相关法规条例、通知公告,到风险评估、宣传培训、疫病监测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国际组织认可。我国在疯牛病防范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疯牛病检测实验室。为了更好地应对疯牛病,我国建立了1个国家疯牛病参考实验室(设在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和2个国家级疯牛病检测实验室(分别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我国疯牛病的检测和确诊。
二是严防疯牛病传入。农业部和有关部委相继发布十几个公告禁止从疯牛病发生国家和地区进口活牛以及肉骨粉等风险物质。有关部门密切监视国际疫情,适时开展风险分析,严格入境检疫程序。多年来,我国未从宣布发生疯牛病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牛、羊以及反刍动物源性肉骨粉、骨粉、油渣、饲料等风险物质,有效防范了疯牛病的传入。
三是强化养殖环节监管。根据我国有关法规,反刍动物严禁饲喂动物源性饲料,将动物源性饲料生产纳入行政许可,强化反刍动物饲料生产使用监管,持续开展反刍动物饲料中反刍动物源性成分监测,加大违规企业处罚力度。持续多年的饲料监测表明,我国反刍动物饲料安全监管成效显著(牛羊源性成分检出率很低且逐年下降),牛群接触反刍动物源性成分的可能性极小。
四是广泛开展宣传培训。2000年以来,我国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一是中央级兽医相关机构(国家疯牛病参考实验室)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研讨和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二是各级兽医机构逐级对技术人员开展疯牛病防控技术培训,提高识别能力;三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面向大众宣传疯牛病危害和识别方法。
五是持续开展疯牛病痒病监测。我国每年制定实施疯牛病痒病监测计划,系统规范开展疯牛病痒病监测。截至2013年12月,全国累计检测各类牛脑样品65538头份,羊脑样品30806头份,结果均为阴性,表明中国没有疯牛病和痒病。近7年疯牛病监测分值超过40万分,超过了OIE规定的疯牛病风险可忽略国家的目标分值。
疯牛病的防范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疫病监测、饲料监测、宣传培训、风险评估等综合防治措施,需要切实强化联防联控,加强农业、质检、海关等多部门协作、共同应对,才能做好疯牛病防范工作。
记者:我国为什么要申请OIE疯牛病风险认证,我国是如何获得OIE的疯牛病风险可忽略认证的?
王志亮:疯牛病不仅严重影响人畜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国际贸易,甚至在一些国家影响到政治社会秩序,世界各国普遍禁止从发生疯牛病的国家进口牛及牛产品。为了保障养牛业健康发展,保障牛肉食品安全和国际贸易安全,OIE建立了疯牛病风险等级认证制度,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疯牛病风险等级划分为风险可忽略、风险已控制和风险不确定三个不同等级,其中对风险可忽略国家的牛肉产品贸易限制最小。
在持续开展疯牛病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基础上,2013年我国严格按照OIE规定的程序启动了相关认证申请工作 :首先向OIE总部提交申请材料,主要内容包括连续7年的疯牛病监测情况;过去7~8年进口牛及有关产品情况;过去7~8年,疯牛病在国内传播的可能性;疯牛病有关法律法规及防控技术的宣传培训情况。此后,根据OIE专家的意见,我国又提供了部分补充材料,并分别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2月派出2个专家组赴巴黎OIE总部与疯牛病专门工作组和动物疫病科学委员会召开会议进行答疑。工作组和科学委员会对我国疯牛病防范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认可我疯牛病风险可忽略等级。2014年5月27日,OIE第82届国际代表大会一致通过我国为疯牛病风险可忽略国家。
记者:我国取得OIE疯牛病风险可忽略地位有何意义?
王志亮:我国取得OIE疯牛病风险可忽略地位标志着我国疯牛病防范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促进我国养牛业健康发展、保障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牛肉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我国如何维护疯牛病风险可忽略等级状态?
王志亮:一是继续把好进口关,严禁风险活畜和风险产品进境,严格检验检疫程序,坚决打击走私等非法活动,退回或销毁不合格活畜和产品;二是继续开展全国性的疯牛病主动和被动监测,重点监控疯牛病临床疑似牛,及时发现和处置疯牛病疫情;三是继续规范反刍动物饲料管理,强化反刍动物饲料原料各环节的监督管理,防止动物源性物质进入反刍动物饲料,严禁动物源性饲料饲喂反刍动物,持续开展反刍动物饲料中反刍动物源性成分监测,加大违规企业处罚力度,有效切断疯牛病传播途径;四是继续开展疯牛病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广大民众的疯牛病认知水平。
新研究称印尼、菲律宾等5国暴发H7N9禽流感风险较高
食品伙伴网6月19日讯据外媒报道,6月18日,由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 of Brussels)、国际畜产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Livestock Research Institute)、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科学家在《自然通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一篇研究称,继中国大陆暴发大规模H7N9禽流感疫情后,疫情还可能在印尼、菲律宾等5个亚洲国家暴发,因为这些国家在高密度人口区都有活禽市场。
科学家们表示,孟加拉部分地区、印度、印尼、菲律宾与越南都具有较高的风险,因为这些国家和中国一样,在人口稠密区设有活禽市场。
潜在风险区包括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与东南地区(这些地区尚未暴发H7N9病例),另外则是孟加拉的孟加拉省地区与印度,越南是红河与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以及印尼偏远地区与菲律宾等。
有科学家称,中国大陆中部与南部多省的H7N9疫情在缓慢蔓延,尽管已执行严格的防疫工作,从活禽销售到餐桌这一过程,仍难以完全控制H7N9病毒。
S858.23
B
1005-944X(2014)07-0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