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改梅
早在2001年,为了防止疯牛病传人我国,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已明令禁止进口和销售发生疯牛病的国家生产的牛肉食品。2012年底,巴西成为疯牛病疫区,质检总局和农业部发布公告,明确规定,禁止直接或间接从巴西输入牛及其相关产品。然而,2014年12月2日,在江苏省灌云县,这个小小的县城里竟然出现了来自巴西疯牛病疫区的牛肉,被查扣的问题牛肉高达300吨。疯牛病阴影一直以来笼罩全球,这一重磅消息再次引起了国人对疯牛病的恐慌。本期舌尖食话,小编就带大家一起解开有关疯牛病的种种疑惑。 01|疯牛病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疯牛病学名为“牛海绵状脑病”(简称BSE),是一种发生在牛身上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牛脑组织呈海绵状病变,通常会在14~90天内死亡。由于种类的不同,疯牛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在2~30年之间。这种病大多发生在4岁左右的成年牛身上,其症状不尽相同,但多数病牛中枢神经系统都会出现变化,行为反常、烦躁不安、对声音和触摸尤其是头部触摸过分敏感,步态不稳,经常乱踢、摔倒、抽搐。发病初期无上述症状,后期出现强直性痉挛、粪便坚硬、两耳对称性活动困难、心搏缓慢、呼吸频率增快、体重下降、极度消瘦等症状,直至死亡。疯牛病在人类中表现为新型克雅氏症。患上新型克雅氏症的人非常恐怖,往往惊惶失常,口里说着胡话,脑海里出现各种错乱和可怕的图景,连身体也失去平衡。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患上这种病,患者根本不知道,潜伏期一般长达10年,一旦发病则离死期不远,几乎没有任何办法治疗。
根据英国医生在媒体上的介绍,克雅氏症是由两名科学家克罗伊菲尔和雅可布于1957年发现的。当时,这两位科学家在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原始部落里发现该部落流行着一种奇怪的感染病,却无法找到相关的细菌和病毒。最后他们发现,这种病是该部落在祭奠死者时吃掉死者的尸体而感染的。为纪念这两位勇于探索的科学家,人们把这种流行病命名为“克罗菲尔德一雅可布氏症”,简称克雅氏症(CJD)。1996年,在英国首次发现了一种类似CJD的疾病,它与传统的CJD不同,患者多为年轻人,尸体解剖可发现其脑组织的病变表现也与CJD不同。它被称为新型CJD,而实际上与传统CJD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传统CJD不是受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而是自发的疾病,而新型CJD被认为是吃了得疯牛病的牛的神经组织、受牛普里朊感染而引起的。
02|疯牛病源于何处
1986年10月,英国东南部阿福德镇的一只奶牛突然病倒,先是四蹄发软、口吐白沫,后来便浑身颤动、肌肉抽搐而死。经验丰富的兽医说,这头牛患得是疯牛病,后来一只猫也患上了同样症状的疾病,于是人们很快联想到这种疯牛病可能会传染给人类。果然,10年后的1996年,英国一个叫史蒂芬的年轻人惨死于疯牛病,其原因被认为是用患羊痒病的羊肉骨做成的饲料喂养牛而传染上的,这些病牛的肉骨又被做成饲料喂养其他牛,疾病由此流行,一场震撼世界的疯牛病危机爆发了。在1993年疾病爆发达到高峰,当时英国每周就发现近干例病人。到2003年年底,已在英国发现了约18万疯牛病人。
03|牛病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英国是疯牛病发生最多的国家。截止2000年7月,在英国有超过3.4万个牧场的17.6万多头牛感染此病,最高发病时间是在1993年1月,每月至少有1000头牛发病。截止到2002年,英国共屠宰病牛1100多万头,经济损失达数百亿英镑。
后来,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发现了本土的疯牛病,这些国家包括爱尔兰、瑞士、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德国、葡萄牙、丹麦、意大利、西班牙、列支敦士登等。
04|牛病为何如此恐怖
疯牛病是一种相当奇怪的传染病,它的病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甚至不合有遗传物质——核酸。1982年,美国的斯坦利-普鲁西纳提出其病原体是一种蛋白质,他将之命名为普里朊。不携带遗传信息的蛋白质居然具有传染性,这真是匪夷所思。不过,现在大多数生物学家都已接受了普鲁西纳的观点。普里朊是神经细胞表面上的一种正常蛋白质PrP的突变体。普里朊是如何不经过遗传机制而扩增的,现在还不是很清楚,流行的观点认为它在接触PrP后,能改变PrP的形状,将它也变成普里朊,如此逐级放大、扩增,引起神经系统病变、行动失常、痴呆,最终导致死亡。解剖尸体可以发现患者的脑组织变成了海绵样。
疯牛病的恐怖之处,在于普里朊是一种异常顽强的病原体,抵抗蛋白酶分解的能力也很强。用常规的消毒方法——加热、辐射、喷消毒液等都无法使之失活。它可以跨物种传播,潜伏期非常长,往往长达数年甚至10年以上才表现出新型CJD症状。而且新型CJD在生前无法确症,难以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区别开来,只有死后解剖才能确证。这一切,使得要预防新型CJD很不容易。
但疯牛病也不像一般人想像得那么可怕,它不会通过接触传播,其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吃了用病牛肉骨制作的饲料。在各国纷纷立法禁止用反刍动物肉骨做饲料后,疯牛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这种病可能也不会通过生育、哺育而传给下一代。研究发现,疯牛病病牛怀上的胚胎都没有染上疯牛病,其产下的牛犊得疯牛病的概率也仅比一般牛犊高9%。
05|牛病是如何传染给人类的
人不会因为接触了疯牛病病牛或病人就染上疯牛病,几乎都是由于吃了含有疯牛病病原体的神经组织而染上的(目前仅发现有一例可能是输血染上的,供血者为当时未出现症状的新型CJD病人)。疯牛病的病原体普里朊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中,在牛奶中没有,所以许多国家禁止从英国等疯牛病流行的国家进口牛肉,但是并不禁止从这些国家进口牛奶或奶制品。
牛的肌肉组织也不含普里朊,因此从理论上说吃牛肉也不可能被传染上疯牛病。实际上,牛肉有可能被牛的神经组织所污染,特别是带骨头的牛肉。因此,禁止从疯牛病流行的国家进口牛肉是有合理依据的。十几年来,英国估计有过100万头疯牛病病牛(许多没有被检测到),但是迄今为止,得了新型CJD的病人不过143例,以后病例还有可能增加,但是已过了爆发的高峰期,不太可能激增。据估计,在英国吃一餐牛肉而被染上疯牛病的概率是100亿分之一,也就是吃100亿餐牛肉,才有一例被染上病,在其他国家这个概率就更低了。但为了把染疯牛病的概率降到最低,应该避免吃富含神经组织的牛内脏(牛脑、脊椎骨、小肠等),尽量只吃不带骨头的牛肉。
06|其他肉类会传染疯牛病吗
伦敦帝国医学院专家约翰-科林奇指出,过去医学界以为疯牛病只会通过食用受感染的牛肉传染,但最新实验显示此病可以跨物种传染,其他物种如猪、羊、鸡甚至人亦有可能受到直接感染。英国医学委员会研究疯牛病的科学家指出,牛以外的其他动物,如羊、猪和其他家禽等也会感染上疯牛病。其他动物在感染疯牛病后没有疯牛病症状,这种“亚临床”症状已在试验鼠身上得到证实。由于没有疯牛病症状,感染疯牛病的家禽和羊、猪等动物仍可能被人当作健康动物宰杀食用,进而使人染病。约翰-科林奇教授认为:“这项研究指出,牛或者其他动物有可能感染上疯牛病而暂时没有发现症状。无论这些动物寿命有多长,它们体内都潜伏着致病因素,可能会通过食物链感染人类。”这样,受到直接感染者可能会毫无病症,因此真正受感染的人畜数目远超估计,而当其再将此病传染给其他人时,受感染者便会死亡。
由此,科林奇对现行的疯牛病防范措施表示怀疑,他建议人们应该放弃像羊肉、猪肉、禽类以及野味等各种肉类,因为在这些动物甚至还有其他一些动物身上也发生了类似疯牛病的病症,也就是所谓的“可传染脑部海绵组织疾病”。
同样,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利用把疯牛病传染给动物的相关实验数据,建立了计算机模型,预测疯牛病在羊群中传播并进而感染人群的最好及最坏情况。他们分析认为,不能排除新型CJD因为羊肉制品而大规模爆发的可能;如果疯牛病能够传染给羊,英国最终死于新型CJD的人数将达到15万之多。如果疯牛病能够从牛传染给羊、进而传染给人,那么英国公众因为食用羊肉制品而患上新型CJD的危险将比吃牛肉更大。
07|疯牛病会染指化妆品吗
由于绝大多数生物护肤品的主要成分都是来自牛、羊等动物机体或组织提取物,像羊胎素、动物血清、胶原蛋白等。如果这些成分是从感染疯牛病的牛、羊等动物中提取的话,消费者若经常使用就有感染疯牛病的危险。目前,在国际上,用动物源性原料成分添加到化妆品中的做法十分流行,因为添加这类提取物的化妆品具有较好的延缓衰老、去皱、美白、保湿效果。
对消费者来说,在购买国家列入禁止进口的牛羊动物源性化妆品时,难以从说明书上了解详情。虽然欧盟国家和日本的化妆品都要求全成分标注,即如果化妆品中含有动物源性添加剂,说明书上应该标出,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进口化妆品可能只翻译名称和产品类别,不翻译成分。同时,进口化妆品企业大多数基于制作工艺保密的需要,不向消费者公开原料成分。这样的保密原则在消费者心中则形成一种疑惑:不公开原料成分到底是为了保密还是别有原因?
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化妆品中采用牛、羊等动物器官或组织成分相当普遍,主要有以下几种:胎盘素(用于抗皱美白产品)、动物羊水(保湿用品、洗发水、护发素和头发护理用品)、胶原蛋白(可令皮肤表面饱满)、脑糖(能促进皮肤组织的新陈代谢,留住皮肤水分)。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工业协会负责人认为,利用牛、羊动物提取的化妆品添加剂主要是胎盘素、SOD、胶原蛋白等,这些添加剂主要用于制造各种乳液和霜类产品。
08|喝牛奶是否会传染疯牛病
关于疯牛病,过去以为喝牛奶不会传染疯牛病,但是,2007年瑞士科学家发明出更灵敏的检验工具,首次可在人奶、牛奶及羊奶中侦测到疯牛病普利昂蛋白的前驱物PrPC,有乳腺炎的牛分泌的牛奶中含有导致疯牛病的蛋白含量更高,因此疯牛病和牛奶也有关联,而且由于导致疯牛病的朊蛋白并不是人们普通印象中的病毒,这种蛋白通过普通的高温加热以及其他物理和化学方式均不能被杀灭,唯有在次氯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2小时才能使其失去活性,且这种致病蛋白在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体内的潜伏期长达五年到几十年,所以说要谨慎选择进口牛奶或奶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