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智文 马志明 杨俊慧 徐晓艳
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董智文 马志明 杨俊慧 徐晓艳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方法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2例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 经初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发病时间均<3 h, 治疗时以100~150万U尿激酶加入100~200 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进行溶栓治疗, 观察治疗结果。结果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后3 h内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23例(44.2%), 经溶栓治疗后症状未进一步发展的患者25例(48.1%), 病情加重的患者4例(7.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误诊。结论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静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较好。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尿激酶;影像学检查
急性脑梗死的症状表现多种多样, 有头痛、耳鸣、眩晕、肢体活动障碍、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反应迟钝甚至半身不遂等, 有些症状非常轻微, 临床诊断和治疗时容易忽略导致误诊, 再加上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 致残率和致死率高,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仅要早期诊断, 更要谨慎诊断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治疗。因此, 在最短的时间内确诊急性脑梗死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式成为治疗该病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本院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 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3年11月本院收治的52例经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28例,女24例, 年龄43~79岁, 平均年龄(59.0±5.6)岁。52例患者的发病时间全部<3 h, 经头颅CT扫描提示, 没有颅内出血发生, 早期低密度影均<1/3的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患者凝血功能正常, 有肢体瘫痪, 临床诊断符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相关要求[1]。
1.2诊断方法 包括初诊诊断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两个部分。初诊诊断时, 出诊医师在接到患者或患者家属的电话求救时就按照诊断规范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沟通, 详细记载患者的肢体行为表现和相关症状, 记录时只留最精准的症状描述,修饰性的词语要去掉。影像学检查诊断方法就是整理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 整理时去掉病变部位名称和相关描述性的词语, 将核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结果简要总结为阴性和阳性两种, 两种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时以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结果为准。
1.3治疗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和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尿激酶对患者进行静脉内溶栓治疗, 将100~150万U尿激酶加入100~200 ml的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结束后评估疗效。
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 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后3 h内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有23例, 占44.2%;经溶栓治疗后症状未进一步发展的患者有25例, 占48.1%;经溶栓治疗以后病情加重的患者有4例, 占7.7%。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误诊。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 特别是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大大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脑梗死的形成原因是脑供血动脉闭塞, 早期进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准确鉴别和诊断脑梗死疾病, 排除其他的脑出血病变。
尿激酶是通过催化裂解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 降解纤维蛋白凝块和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等发挥溶栓作用[2]。本院采用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 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后3 h内症状完全消失的患者有23例(44.2%), 经溶栓治疗后症状未进一步发展的患者有25例(48.1%),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早期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 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较好。静脉溶栓治疗的操作较简单, 易于掌握, 对患者的创伤小, 在短时间内即可完成, 费用较低,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负担, 易于接受。溶栓治疗近年来的技术发展相对成熟, 但是由于溶栓时机有限, 溶栓治疗的有效率与发病到接受溶栓的时间长度呈正相关, 目前脑梗死患者能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仍然较小。因此, 通过公共途径向大众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知识非常必要, 针对这类疾病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2):1-8.
[2] 王瑞龙.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5): 564-565.
2014-06-03]
050300 河北省井陉县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