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辉 贾斌
(1黑龙江省尖山农场畜牧科,黑龙江黑河 161444;2黑龙江省尖山农场盛澳现代牧场,黑龙江黑河 161444)
猪旋毛虫的检疫及防控措施
李国辉1贾斌2
(1黑龙江省尖山农场畜牧科,黑龙江黑河 161444;2黑龙江省尖山农场盛澳现代牧场,黑龙江黑河 161444)
猪旋毛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公共卫生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猪肉制品卫生检验项目之一。该病对人类健康和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均有较大危害。本文主要从该病的病原学、旋毛虫生活史、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旋毛虫病的防治和猪肉及其制品中旋毛虫的屠宰检验提供参考。
猪旋毛虫;检疫;防控
猪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寄生于猪体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旋毛虫其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肠管,称肠型旋毛虫;幼虫寄生于宿主的横纹肌内,称为肌型旋毛虫,其中猪旋毛虫幼虫主要分布于猪的膈肌[1]。我国以西南、中原及东北地区为旋毛虫病主要的流行区域。根据2001~2004年在全国进行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我国居民旋毛虫带虫者人数可能超过两千万[2],感染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防治形势堪忧。在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猪肉及其制品目前仍是人体旋毛虫病的主要传染源[3]。因此,控制猪旋毛虫病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及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都将猪旋毛虫病列为食品卫生检验检疫中的必检项目。
旋毛虫的生活史有别于其他的线虫,生殖方式为胎生。幼虫及成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旋毛虫感染宿主后,该宿主首先作为其终末宿主;而在雌虫产出早期幼虫后,该宿主又可作为其中间宿主。猪只采食含有旋毛虫幼虫的包囊后,幼虫经胃液消化脱囊逸出,于小肠经40小时便可发育为成虫。成虫交配不久之后,其雄虫死亡,而雌虫进入宿主肠道肠壁淋巴间隙,经7~10天产下幼虫,每条雌虫产下的幼虫数量可达1 500条。幼虫通过钻入黏膜下毛细血管而进入血液循环,并随血流到达宿主全身,最终到达横纹肌纤维,并继续发育。在感染后第17~20天幼虫开始卷曲盘绕起来,在寄生的肌肉细胞内逐渐形成包囊;第7~8周包囊完全形成,此时的幼虫已具有感染性;在6~9个月后包囊开始钙化,包囊内的幼虫可保持活力达11年之久。
旋毛虫病在全球流行,主要由于旋毛虫的宿主范围和感染范围相当广泛,可寄生于多种野生动物、家养动物及海洋动物体内。甲壳类动物也可传播和感染该病。另外由于在宿主体内形成的钙化包囊中的幼虫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可抵制外界恶劣的环境变化,其在-20℃环境下仍可保持生命力57天,在腐败的肉中或尸体内也可存活100天以上。盐渍或烟熏也不能完全杀死肌肉包囊中的幼虫[4]。
猪感染旋毛虫,多因食用未煮熟的含有猪肉屑的泔水、误食死鼠或被腐烂动物尸体污染的青草等。在我国,猪感染旋毛虫与其饲养方式密切相关。在传统的散放饲养条件下,猪只活动范围大,自由采食,摄入的食物复杂,接触旋毛虫污染源的几率较大;小型养殖场多以未煮熟的含有猪肉屑的泔水喂猪,旋毛虫的感染率也较高;较大规模的养殖场多使用商品化的颗粒料喂猪,感染旋毛虫的风险较小。
4.1 直接检测
在我国猪肉进出口的检疫中,旋毛虫病是必检项目之一。可采取压片镜检法及集样消化法进行旋毛虫感染情况的检查。压片镜检法是通过采集米粒大小的肉样,进行压片镜检,若观察到旋毛虫幼虫或梭形包囊即可确诊。但此方法的检出率并不高,实际操作中需做多次重复检测。集样消化法,可提高旋毛虫的检出率,适用于批量检查,但此方法与其他检疫项目相冲突,易造成其他项目的漏检,且该方法操作复杂,结果易受到人为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4.2 间接检测
4.2.1 凝集试验
将旋毛虫的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载体表面,利用吸附抗原的载体颗粒与血清中的抗体进行间接凝集试验,以检测旋毛虫病。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快速、敏感性高,但存在非特异性反应。
4.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通过检测血清中是否含有抗旋毛虫分泌性抗原的抗体,对该病进行确诊。该检测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高、成本低廉、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是国际兽医局唯一推荐使用的、可用于家猪旋毛虫感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5],同时也是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专家组推荐应用的诊断方法。
4.2.3 双抗体夹心ELISA
可有效检测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ES抗原)和旋毛虫虫体抗原。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稳定性高等特点[6]。
4.2.4 免疫胶体金技术
基于免疫胶体金技术制备的猪旋毛虫病快速检测试纸条,具有重复性好、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优点,适用于猪旋毛虫病的临床快速诊断[7]。
4.3 分子生物学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灵敏度极高,目前已应用于猪旋毛虫病的诊断,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将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8-9]。
目前,对于猪旋毛虫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预防对于该病的防控及消除具有重要意义。
5.1 加强猪旋毛虫病知识普及宣传教育工作
运用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对我国公民进行定期的科普知识培训,使其加深对猪旋毛虫病危害及由此带来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认识,意识到肉品卫生检疫的必要性,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吃生猪肉及腌制或烧烤不当的猪肉制品,将熟食与生食分开,彻底清洁污染用具。
5.2 加强动物及动物制品的卫生检疫工作
加大肉类制品卫生检疫工作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程检疫,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及出售病害肉制品的现象。对于病害肉应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这是切断旋毛虫在人畜间传播的最关键、最有力措施。同时,对于生猪屠宰产生的废水、血液及内脏废物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5.3 加强动物饲养管理
5.3.1 转变饲养方式
淘汰传统的散养、自由采食模式,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的圈养饲养方式,减少猪群与犬、猫等动物粪便的接触几率,切断旋毛虫在动物之间的传播。严格使用颗粒料喂猪,收集的泔水必须经煮熟处理后再喂猪,以减少感染几率[10]。
5.3.2 加强灭鼠工作
在旋毛虫病的发生和传播过程中,鼠是重要的中间宿主。对于规模化猪场,应定期安排灭鼠活动,严格防止鼠类等啮齿类动物偷入猪圈及粮仓,通风孔和下水道可设置孔径小于1 cm的铁丝网,以防止鼠类入侵。
5.3.3 科学引种
在猪场引种时,需进行旋毛虫病的血清学检测,经鉴定为血清特异性抗体呈阴性的猪只,方可进入猪场。
5.3.4 严格处理病猪及猪场粪污
对于感染旋毛虫的病猪,按国家标准程序进行销毁及无害化处理。对于猪场所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应进行生物发酵后,方可用作肥料。
猪旋毛虫病的检疫及防控,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生活,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其在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诊断领域的广泛应用,猪旋毛虫的检测技术研究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为猪肉及其制品中旋毛虫的检验检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猪旋毛虫的防控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从源头切断该病的传播,加强疾病的监测工作。
[1] 宋铭忻,周源昌,路义鑫,等.猪旋毛虫幼虫在猪、犬体内的分布[J].黑龙江省畜牧兽医,1997(12):20.
[2] 崔晶,王中全.俄罗斯及东欧国家旋毛虫病的流行状况[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6,33(3):137-142.
[3] 刘明远.我国的旋毛虫病及最新研究概况[J].食品与药品, 2005,7(1):11-13,31.
[4] 李红英,段才春.猪旋毛虫病的防治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9):118.
[5] Gamble HR,Pozio E,Bruschi F,et al.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richinellosis:recommendations on the use of serolog ical tests for the d etection of Trichine lla infection in animals and man[J].Parasite,2004,11(1):3-13.
[6] 旸俞昭.旋毛虫抗原对Toll样受体作用及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建立[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7] 赵丽丽,路义鑫,李晓云,等.旋毛虫53kuESCH重组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免疫金标试纸条的研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34(3):219-222.
[8] 徐克成,刘明远,宋铭忻,等.应用PCR方法对中国旋毛虫虫株的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1997,17(5):467-469.
[9] 王珏.猪旋毛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 30(7-8):187-189.
[10] 李文兰.浅析猪旋毛虫病的检疫及防治措施[J].云南畜牧兽医,2012(3):9-10.
S851.4
A
1673-4645(2014)04-0060-03
201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