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飞,高艳丽,李孟圈,许 瀚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一科,河南郑州450052)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总发病的7% ~10%[1]。新辅助化疗是在手术治疗或放疗前进行的全身性、系统性的化疗[2]。作者对本院乳腺外一科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采用TAC方案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Ⅲ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该方案在治疗Ⅲ期乳腺癌中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
1.1 一般资料 入组Ⅲ期乳腺癌患者105例,均为女性,年龄25~73岁,中位年龄46岁,所有乳腺病灶均经切取活检获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治疗前均行头、胸、上腹部CT及全身骨显像检查排除远处转移,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判断患者新辅助化疗前一般状况。
1.2 治疗方法 新辅助化疗均采用TAC方案:多西他赛75 mg·m-2,d1;吡柔比星 50 mg·m-2,d1;环磷酰胺500 mg·m-2,d1,每3周为1周期。化疗前1 d及化疗当天静脉给予地塞米松预防过敏反应发生,化疗后常规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支持治疗。每次化疗前30 min及化疗后给予阿扎司琼10 mg静脉滴注,以预防胃肠道反应。化疗2周期开始每周期后评估疗效,判断是否达PR或CR,以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4周期后仍未达PR者则更改新辅助化疗方案或终止新辅助化疗行手术。
1.3 疗效观察 根据国际抗癌联盟的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3]。临床完全缓解(cCR):临床检查肿瘤完全消失;病理学完全缓解(pCR):手术标本中原发肿瘤区域未发现浸润的肿瘤细胞;部分缓解(PR):肿瘤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径的(双顶径)乘积减少>50%;病情稳定(SD):双顶径乘积减少≤50%,或增加≤25%;疾病进展(PD):双顶径乘积增加>25%,以CR+PR计算有效率。新辅助化疗前均有彩超监测肿瘤及腋窝肿大淋巴结的最大径线,自第2周期开始每周期化疗后复查乳腺及淋巴结彩超,乳癌根治术后将乳腺标本及腋窝淋巴结标本送病理学检查,以判定是否达到pCR。
2.1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105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完成2周期后达到CR或PR行手术治疗者共17例(16.2%),达到CR或PR未行手术治疗者共66例(62.9%),达到 SD 者共22例(21.0%);完成3周期后达CR或PR行手术治疗者62例(59.0%),达到CR或PR未行手术治疗者共12例(11.4%),达到SD者共14例(13.3%);4周期后达CR或PR行手术治疗者共16例(15.2%),4周期后未达CR或PR仍行手术治疗者共4例(3.8%),4周期后未达CR或PR更改化疗方案继续化疗者共6例(5.7%)。其中有22例达到 CR,73例达到 PR,10例达 SD,总有效率为90.5%(95/105)。
2.2 毒副反应 TAC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系统毒性、脱发、肝脏毒性、消化道反应等。全组化疗中,化疗后常规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支持,仍出现粒细胞缺少性发热的患者占7.6%(8/105),出现中度以上贫血的患者占11.4%(12/105);出现不同程度脱发的患者占96.2%(101/105);肝功能异常者占14.3%(15/105),给予保肝药物应用后肝功能均能基本回复正常;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45.7%(48/105)。过敏反应、关节痛及末梢神经毒性等其他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无需特殊处置,化疗间歇期症状多可自行改善,不影响下周期化疗。本研究无因毒副反应而死亡的病例。
新辅助化疗是最好的化疗药物体内药敏试验,其疗效对术后辅助化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新辅助化疗还可以有效降低肿瘤分期,降低淋巴结阳性率,提高保乳手术率,化疗后临床上和病理上的缓解情况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指导作用。而如何选择合理、安全、有效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是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新的研究热点[4]。TAC方案被NCCN指南推荐用于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其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肯定[5]。本研究发现Ⅲ期乳腺癌患者术前给予TAC方案新辅助化疗,绝大多数患者肿块及淋巴结变小,部分患者病灶完全消失,总有效率为90.5%;且毒副反应均在可耐受范围内,能按期完成化疗,部分患者出现化疗毒副反应,经对症支持治疗后仍可完成新辅助化疗,无严重并发症及因毒副反应而死亡的病例。综上所述,TAC化疗方案作为Ⅲ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有效率较高,毒副反应可耐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
[1]金贤英,全贞玉,韩春姬.1999~2008年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的疾病构成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1):107 -108.
[2]Frei E 3rd.Clinical cancer research:an embattled species[J].Cancer,1982,50(10):1979 -1992.
[3]Kurosumi M.Significance and problems in evaluations of pathological responses to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2006,13(3):254 -259.
[4]刘志洋,张瑾.新辅助化疗TE与CEF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2(1):18 -23.
[5]李成贻,陈艳,洪永强,等.46例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J].肿瘤基础与临床,2009,22(6):481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