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研究进展

2014-01-23 23:52李冀王艳丽李志军马育轩
中医药信息 2014年1期
关键词:病机气道支气管

李冀,王艳丽,李志军,马育轩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哮喘属中医学哮病范畴,由于宿痰伏肺,每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动而发作,导致痰壅气道,肺之宣降功能失调,气道狭窄挛急而引发的痰鸣气喘之疾。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虽无明确的哮喘之名,但有类似哮病发病特点的记载。

1 病因病机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哮喘十四》曰:“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指出哮喘病因之一为体内之痰。《景岳全书》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清·何梦瑶《医碥·喘哮》曰:“哮者……得之食味酸咸太过,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说明哮病不但与外感有关,还与饮食有关。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哮病》云:“哮即痰喘日久而长发者,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阻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由上可见古代医家有关哮喘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亦有多种见解。但不外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七情内伤等。对此概括如下。

1.1 痰饮宿根

痰饮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作为体内病理产物之一,可阻碍气道,乃是哮喘发作的内在“宿根”,遇感引触,可致哮喘发作。此学说亦为古代医家对哮喘病因病机认识的核心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饮食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张仲景则在此基础进一步论述曰:“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阵阵身瞤剧,必有伏饮。”以上均论述“痰饮伏肺”是哮喘反复发作的物质基础,故又称其为哮喘的宿根。但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1]“血瘀”、“痰瘀”、“寒邪蕴伏”、“湿邪”、“肾亏”、“本虚标实”、“体质特异和肺肾失调”为哮喘宿根的新观点。

1.2 风邪犯肺

哮喘多发作于春冬季节,骤然起病,传变迅速,常由风邪侵犯肺卫引发,带有风邪犯肺之先兆症状。《素问·太白阴阳明论》曰:“犯贼风虚邪者,……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张仲景所用治疗哮喘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均有祛外感风寒之功效。清代蒋宝论及哮喘的发病机制时,亦曰:“风伏肺金、肺风深伏”。提出“哮病屡发,以治风为主”足见风邪为哮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陈氏等[2]认为,本病临床表现出的阵发性、突发性、反复性特征,符合风邪善行数变之特征,近而认为风邪乃哮喘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其病机乃风邪犯肺,邪客肺络,肺失宣降,气道挛急所致。“风盛痰阻,气道挛急”被中医认为是本病急性发作主要病机。

1.3 寒邪犯肺

《医学统旨》曰:“哮证喘如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或肺胀胸满,或恶寒肢冷,病者素有此根,又因感寒作劳气恼,一时爆发……”。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哮》篇曰:“宿哮廿年沉痼之病,无奏效之药,起病由于惊忧受寒,大凡忧必伤肺,寒入背俞,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哮证的宿根为痰,而痰有是一种人体水液代谢异常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就其性质而言,属于阴邪,更容易为同类之阴邪所引动、触发,故风寒、寒湿、寒饮、寒浊等阴寒邪气最易引动“膈上宿痰”而发哮喘,血行脉中,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凝经脉,血行不畅,遂成“窼穴”。

1.4 饮食致喘

《症因脉治》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粱厚味,日积于中。太阴填塞,不能运化,下降浊恶之气,反上干清道,则喘呕不免矣。”指出食积能引发喘病。李东垣则认为过食肥甘,可积热成喘。《证治准绳·哮》曰:“是痰得之食味咸酸太过,因积成热,由来远矣,故胶如漆,粘于肺系,特哮出喉间之痰去则声稍息。若味不节,其胸中未尽之痰,复与新味相结,哮必更作,此其候矣。”在此更为详尽的指出了哮病“宿根”—痰饮与饮食偏嗜的关系,提示幼时饮食不节及偏嗜,内停于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壅阻肺气,则发为哮喘。因此饮食的控制对于哮喘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1.5 情志因素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逆气候》曰:“夫逆气者,因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食而气逆上。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能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能卧,卧而喘者,皆有所起。”可见怒可致气逆,由气逆而致哮病。《医贯》有云:“或七情内伤,郁而生痰……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可见七情致病机理并不单一。恼怒、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出现,均可使肝气不舒,肝失肃降,肝气郁滞,或致津液失布,或木乘脾土,酿津为痰,上贮与肺,阻塞肺气,引发哮喘。而气机受阻,肝肺不能正常升降,肺气上行也可致哮病的发生。

2 中医药对哮喘的辨证施治

中医药治疗哮喘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将其分为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的治疗。哮喘发作期以表实为主,辨证则应先辨寒热,继而攻邪以治标;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辨别肺、脾、肾之虚实及阴虚、阳虚,调其肺、脾、肾等脏器功能,以扶正固本。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哮》曰:“喘病,气虚、阴虚、有痰。凡久喘之症,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在此明确指出,哮病的治疗原则为扶正与祛邪的合用。

2.1 哮喘发作期的的治疗

哮喘发作常是骤然起病。可有鼻喉发痒、鼻塞及流涕等先兆,发作时以呼吸困难、喉中痰鸣、少量黏痰、咳吐不利、甚至张口抬肩、目张睛突、不能平卧、烦躁不安、面唇青紫等为特征。因患者体质、诱因、发作季节及剪证等的不同,哮喘发作期又可分为寒哮和热哮两种类型。

2.1.1 寒哮

本证多由外感风寒之邪诱发,外有风寒内有伏饮为其基本病因。张氏等[3]对536例哮喘患者进行临床辨证分型,结果属于寒哮型占86%,热哮型亦是由寒邪日久郁而化热,或寒邪与痰饮互结搏结日久化热,而单纯“阴虚内热型”极少,从而总结出温阳法乃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谢氏[4]以温肺化痰饮(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30例。结果,治疗总有效率83.3%,哮喘症状改善及T细胞亚群治疗后改善差较对照组(口服氨茶碱组)明显,全方疏风散寒,温肺化饮,共奏抗过敏、镇静、止咳之功。戴氏[5]用小青龙汤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36例,显效2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

2.1.2 热哮

热哮多为外感风热,引动伏痰,痰热相结,阻于气道而发。郝氏等[6]采用清肺化痰、疏风止咳法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30例,运用小陷胸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总有效率93.3%。黎氏等[7]应用定喘汤以7天为1个疗程,治疗热性哮喘31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0.4%。并进一步对该31例哮喘患者Th1、Th2细胞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定喘汤能够纠正Th1、Th2的不平衡状态,改善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状态。

2.1.3 外寒内热

所谓外寒内热之外寒多由外感风寒所致;而内热由外邪入里化热和伏痰郁遏而化热,或为素体有内热蕴积,经外邪引动而诱发。外感风寒重,则见气急,喉间哮鸣,恶寒怕冷,鼻流清涕;若表寒未解,日久入里化热,则可见喘促,喉间哮鸣,发热,口渴欲饮,咳痰黏稠色黄,大便秘结。治宜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常用大青龙汤加减。方中以麻黄、桂枝、生姜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生石膏清里热;甘草和中;白芍、五味子敛肺。热重者加黄芩、鱼腥草以清肺热;痰多者加半夏、陈皮、苏子以燥湿化痰,或以葶苈子泻肺涤痰;痰热明显者加地龙、僵蚕等以清化痰热;咳喘哮鸣重者加射干、桑白皮以清泻肺热。

2.2 哮喘缓解期的辨证施治

哮喘的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8]。哮喘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病机关键为素体痰饮內伏,受外来因素影响,反复发作。肺、脾、肾三脏司人体水液代谢,肺为水之上源,肾主全身水液,脾胃乃水谷之海。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可致水液代谢失常,痰浊内生。故缓解期的治疗应辨肺、脾、肾三脏之虚实。王氏[9]认为,小儿支气管哮喘当从哮论治,病在临床上将小儿支气管哮喘分为发作期、缓解期、稳定期的三期治疗,其中缓解期以化痰止咳健脾为法,采用缓哮方,药用白前、前胡、清半夏、桃仁、紫苏子、莱菔子、白屈菜、杏仁、胆南星、沙参、莱菔子、茯苓、款冬花,并于临床进行三期治疗900多例患者,有效率大于90%。周氏等[10]也将支气管哮喘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施治。认为急性期系乃是外风引动内风致使哮喘发作,治宜肝肺同调,在宣肺肃降以疏散外风的基础上加以疏肝平冲通络以熄内风,方药常选用麻杏石甘汤、苏葶丸等。缓解期则认为扶正固本治疗是根治和预防哮喘反复发作的关键,因缓解期出现肺、脾、肾脏气虚弱之侯。肺气虚卫外不固,则易受外邪侵袭而诱发;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反而积湿成痰,上贮于肺,进而影响肺气正常宣降;肾亏阳虚水泛为痰,上干于肺,加重肺之升降失调。治疗重点应为益气(补肺气以固表、健脾气以化痰、益气以固本)、养阴(养肺阴以润燥)、温阳(温肾以养元阳)。随证予以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参茶白术散、生脉散、养阴清肺汤等。高氏[11]将哮喘分为缓解期、急性发作期及巩固期,分别拟补肺益肾法,用人参10g,白术 15g,巴戟天 15g,山茱萸 15g,怀山药30g等;小青龙汤加减以宣肺化痰定喘,用黄芪30g,淫羊藿 12g,牡蛎 30g,白僵蚕 12g,法半夏 10g,炙百部10g等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应用于临床取得较好疗效。孙氏等[12]采用自拟固本十味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176例,结果痊愈45例,显效77例,有效3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87%。蔡氏等[13]认为脾虚是哮喘发病的关键,在哮喘的缓解期,从脾论治是防止哮喘复发的重要方法,并于临床以六君子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对80例哮喘患者进行治疗4周,总有达效率81.2%。黄氏等[14]以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缓解期哮喘,以酮替芬作对照,结果上方对哮喘缓解期患者肺功能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且提高体液免疫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1] 周兆山.哮喘中医论治[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45.

[2] 陈筱琪.息敏止嗽汤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4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1):482.

[3] 张天篙,吴银根.温阳法分期治疗哮喘学术特色探析[J].中医函授通讯,1999,18(6):3-5.

[4] 谢军.温肺化痰饮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0,5(16):48-49.

[5] 戴明洪.小青龙汤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36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0):2708-2709.

[6] 郝增勤.清肺化痰疏风止咳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2):147.

[7] 黎同明,刘小虹.定喘汤治疗热哮型哮喘31例[J].陕西中医,2005,26(4):293.

[8]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75.

[9] 王烈.婴童医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0.

[10] 周亚兵,吴敏.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病机及诊治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0):79-80.

[11] 高禾.中药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3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17(2):11.

[12] 孙仕田,张富芹,宋利样,等.固本十味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176 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5,27(9):667.

[13] 蔡润清,吴伟平.支气管哮喘缓解期从脾论治80例临床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2):29-30.

[14] 黄开珍,黄美杏,梁春才,等.补肺片防治缓解期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01,24(6):15-17.

猜你喜欢
病机气道支气管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例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芎归六君子汤减少COPD大鼠气道黏液的高分泌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
不同气道内湿化对气道切开患者的效果观察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