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娟,左冬冬,范越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茯苓为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的菌核,《本经》和《唐新修本草》称茯苓为“茯菟”;《史记》称其为“茯灵”;《名医别录》称其为“茯神”;《广西中药志》称其为“松木属”、“松苓”。具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有“十药九茯苓”之说。《本经》:“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恐,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唐新修本草》:“味甘,平,无毒。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沥,膈中淡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具有抗肿瘤、抗纤维化、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抑菌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1-5]。笔者将近几年茯苓化学成分和质量控制和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茯苓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茯苓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还含有树胶、蛋白质、脂肪酸、甾醇等成分[6-7],三萜类成分是茯苓中发挥利尿、镇静作用的主要成分,从茯苓三萜类成分的环内双键类型上可分为8-脂肪酸位双键型羊毛甾烷型三萜和7,9(11)-异环双键型羊毛甾烷型三萜二种。茯苓的水不溶性多糖成分,经化学修饰后,具有非常好的抗肿瘤作用。
韩小娟等[8]应用HPLC-DAD-ESI-MSn方法鉴定茯苓中的三萜类成分。色谱条件:Hedera ODS-2色谱柱(250mm ×4.6mm ID,5μm)柱,流动相为乙腈-水(0.1% 甲酸),流速 1.0mL/min,柱温 30℃,二极管阵列(DAD)和电喷雾质谱(ESI-MSn)联合检测。结果从茯苓中鉴定了茯苓酸、5-羟基-3-差向去氢土莫酸、5α,8α-peroxide-hydrotumu losic acid、依布里酸、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6α-羟基去氢茯苓酸、土莫酸、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甲酯、茯苓酸甲酯、3β-乙酰氧基-16α-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3β-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去氢依布里酸13个化合物,推测了8个三萜类化学成分。可见应用HPLC-DAD-ESI-MSn方法能简单、快速地鉴定茯苓中的三萜成分。
杨丹等[9]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成分分离,用NMR、质谱等波谱学方法对茯苓皮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biemnasterol(1),octadecanoicacid(2),triacontanol(3),octacosyl acid(4),pentacosanoic acid(5),β-sitosterol(6),daucosterol(7)。
王帅等[10]采用稀乙醇提取,用硅胶、反相、凝胶等各种柱色谱法,以及结晶法进行分离纯化,用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各种光谱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茯苓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乙酰依布里酸(1),麦角甾醇过氧化物(2),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麦角甾-7-烯-3β 醇(4),麦角甾-7,22-二烯-3β 醇(5),茯苓酸(6),去氢土莫酸(7),3-表-去氢土莫酸(8),依布里酸(9),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10)。
何珊等[11]采用薄层色谱、柱色谱、葡聚糖凝胶分离、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及波谱技术对茯苓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结果从茯苓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8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16α-羟基-3,4-开环-羊毛甾 4(28),7,9(11),24(31)-四烯-3,21-二酸-3-甲酯(poricoic acid AM);16α-羟基-3,4-开环-羊毛甾-4(28),7,9(11),24(31)-四烯-3,21-二酸(poricoic acid A);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去氢土莫酸);16α-羟基-3,4-开环-羊毛甾-4(28),7,9(11),24-四烯-3-21-二酸-3-甲酯(poricoic acidBM);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β-乙酰氧基-16α-羟基-羊毛甾-8,24(31)-二烯-21-酸(茯苓酸,pachymic acid);16α-羟基-3,4-开环-羊毛甾-4(28),7,9(11),24-四烯-3-21-二酸(poricoic acid B);3-酮基-16α-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猪苓酸C,polyporenic acid C)。
宋桂萍等[12]采用高效液相法,梯度洗脱,测定了10批样品,建立茯苓饮片HPLC指纹图谱,评定不同产地茯苓饮片中化学成分的差异。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的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方法进行了评价。结果建立了茯苓饮片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确定了12个指纹图谱共有峰,可用于茯苓饮片的产地鉴别和质量控制。其中徽、湖南和云南三地产茯苓饮片的指纹图谱相互之间较为吻合,虽然各特征峰的相对峰面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轮廓均符合共有特征,而浙江产茯苓指纹图谱与安徽、湖南和云南三地产茯苓指纹图谱间的差异较大,相似度明显偏低。
易中宏等[13]运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药材中有效成分总三萜的含量,以多孔菌酸 C为对照品,用50mg/ml香草醛-冰乙酸溶液、高氯酸显色,在540nm波长处测定样品吸收度。结果,多孔菌酸C在17.6~52.8μg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回归方程为:A=656.9C ×10-5+0.003,r=0.9952。可见该方法可作为茯苓药材质量的有效监控手段。
许甜甜等[14]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茯苓不同药用部位中水不溶性多糖、茯苓酸的含量。结果茯苓不同药用部位的水不溶性多糖含量大小依次为白茯苓、茯神、赤茯苓、茯苓皮,茯苓酸含量大小依次为赤茯苓、茯苓皮、白茯苓、茯神。可见,茯苓不同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茯苓酸和茯苓水不溶性多糖的含量与临床用药的选择有关联;所建立的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茯苓药材质量的评价。
方东军等[15-16]分别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和咔唑-硫酸比色法进行测定,于分光光度计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定OD值。结果,95%醇沉茯苓多糖、70%醇沉茯苓多糖、30%醇沉茯苓多糖中总糖平均百分含量分别为 67.96%、89.95%和 79.16%;糖醛酸百分含量分别为 8.00%、8.91%和 8.65%。
雷高明等[17]从浸出物、多糖和总糖含量、HPLC色谱图等方面来考察趁鲜加工和发汗后加工对茯苓饮片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趁鲜处理的饮片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大于发汗后处理的饮片,对碱溶性浸出物影响不明显;趁鲜处理的茯苓片总糖和多糖含量均高于发汗后处理的茯苓片,茯苓丁相反;炮制加工前后的茯苓饮片HPLC色谱图中主要峰群的整体图貌基本一致,但化学成分含量有一定的差别,可见炮制加工对茯苓饮片的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影响。
茯苓具有抗肿瘤、抗纤维化、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抑菌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何绮微等[4]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将茯苓用于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检测血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含量;MTT法检测HSC细胞增殖抑制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中药处理组的HSC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P<0.05);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含量减少(P <0.05);肝组织 TIMP-1、TGF-β1及PDGF的表达均减少(P<0.05)。可见茯苓能减缓大鼠肝纤维化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GF-β1及PDGF表达、抑制HSC增殖活化、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肝纤维结缔组织沉积有关。
邓媛媛等[2]给小鼠注射氢化可的松(50mg/kg)造成免疫低下模型后,检测小鼠腹腔内吞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功能,并测定了小鼠血清内IL-2和TNF-α的含量以及免疫器官脾脏和胸腺的重量变化。结果,茯苓醇提物质部位、水溶性物质部位、碱溶性物质部位均有不同程度促进小鼠腹腔内吞噬细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且小鼠血清内免疫因子IL-2和TNF-α的含量也有明显增加,脾脏和胸腺的重量也明显增加。可见茯苓调节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主要为三萜类、水溶性多糖及酸性多糖。
宋克玉等[18]将BALB/C小鼠随分为空白组、茯苓的低、中、高剂量组,各组的受试药物灌胃浓度分别为人体推荐量的5,10,30倍,空白对照组用无菌水代替受试物。连续给药14天后,取肠道内容物,溶解涂布筛选平板,培养计数。以小鼠粪便中的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为检测指标,观察给药后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高剂量的茯苓能显著提高肠道双歧杆菌的水平,可见茯苓对肠道菌群都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李森等[19]通过小鼠利尿实验比较茯苓、猪苓、黄芪对小鼠的利尿作用。结果,茯苓、猪苓、黄芪3味中药单次给药,均对生理盐水负荷大鼠、小鼠有较显著的利尿作用,且作用持久,不同的是茯苓高、中剂量组动物尿中K+排出量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Na+/K+较阴性对照组降低;猪苓高剂量组K+排出量较阴性对照组升高,猪苓高、中剂量组Cl-排出量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黄芪高、中剂量组Na+、Cl-排出量较阴性对照组显著升高。
贾波等[20]运用大黄厚朴枳实加饥饱失常法复制脾气虚证的动物模型,采用放射免疫及RT-PCR等方法,观察白术、茯苓、白术茯苓汤对脾气虚大鼠血浆及结肠组织VIP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白术茯苓汤组能下调血浆及结肠组织VIP含量(P<0.05),茯苓组呈下调趋势,白术组则不明显;与模型组比较,三组方药均可使脾虚大鼠VIPR2的基因表达量下降(P <0.05)。
[1] 汪电雷,陈卫东,徐先祥.茯苓总三萜的抗炎作用研究[J].安徽医药,2009,13(9):1021-1022.
[2] 邓媛媛,邵贝贝,王光忠,等.茯苓调节免疫功能有效物质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94-95.
[3] 孙博光,邱世翠,李波清,等.茯苓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7):394.
[4] 何绮微,杨洁.苦参与茯苓对肝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10,10(8):930-931.
[5] 李燕凌,张志旭,胡令.茯苓多糖抗氧化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2,24(8):1126-1128.
[6] 李羿,杨胜,杨万清,等.不同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2,24(7):1121-1123.
[7] 廖川,杨迺嘉,刘建华,等.茯苓超微粉挥发性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0):2365-2367.
[8] 韩小娟,罗建光,陆园园,等.HPLC-DAD-ESI-MSn法鉴定茯苓中的三萜成分[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9,17(4):290-293.
[9] 杨丹,程忠泉,刘玉清,等.茯苓皮的化学成分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6(19):45-46.
[10] 王帅,姜艳艳,朱乃亮,等.茯苓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鉴定[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2):841-844.
[11] 何珊,张庆林,卢育新,等.茯苓乙醇提取物的分离纯化及抗KBV200细胞多药耐药活性[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1):49-55.
[12] 宋桂萍,陈国宝,郑礼娟,等.不同产地茯苓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1):36-46.
[13] 易中宏,郑一敏,胥秀英,等.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5):847-848.
[14] 许甜甜,金传山,吴德玲,等.茯苓不同药用部位化学成分分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3,32(1):77-79.
[15] 方东军,赵润琴,张晓娟.茯苓多糖的总糖含量及糖醛酸含量测定[J].中医药信息,2011,28(4):42-44.
[16] 方东军,赵润琴,张晓娟.HPLC法测定茯苓中茯苓酸的含量[J].中医药信息,2012,29(3):54-55.
[17] 雷高明,李晓坤,杨云.炮制加工对茯苓饮片中化学成分的影响[J].河南科学,2009,27(4):429-432.
[18] 宋克玉,江振友,严群超,等.党参及茯苓对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2):142-145.
[19] 李森,谢人明,孙文基.茯苓、猪苓、黄芪利尿作用的比较[J].中药材,2010,33(2):264-267.
[20] 贾波,刘岩,张丰华,等.白术、茯苓、白术茯苓汤对脾虚大鼠VIP及VIPR2的基因表达的影响[J].四川中医,2008,26(9):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