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课教授之内障理血论

2014-01-23 23:15李传课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脉络丹参血瘀

李 波 李传课

古代中医眼科将眼病分为内障与外障两大类。内障者,既无红肿热痛,又无翳障赤脉,唯觉从内而障碍视功能,或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或两者均有。《审视瑶函》谓:“障者遮也,如物遮隔。 ”可见内障包括了当今之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黄斑部及玻璃体等病变(本文不包括五风内障及圆翳内障)。

理血者,即调理疏理血分之意,也是一种治疗大法,名理血法,包括血寒者温之、血热者寒之、血溢者止之、血瘀者活之、血虚者补之诸方面。一九七八年,李传课教授在《湖南医药杂志》第四期上,发表了“活血化瘀在眼科临床的运用”〔1〕一文,初步探讨了内障宜活血的浅识。 几十年来,经潜心研究和临床观察,认为内障之理血与前人之内障从肝肾论治同等重要,甚至还超出了它的重要性。

血之与眼,至关重要,血有濡养眼的作用。《河间六书》:“目得血而能视”,说明眼睛要绵绵不断地得到血液的营养,才能视万物,别颜色,审长短,察秋毫。 《审视瑶函》认为,营养眼睛的血要更为轻清,特称之为真血,“真血者,即肝中升运于目轻清之血,乃滋目经络之血也。此血非比肌肉间混浊易行之血,因其轻清上行于高而难得,故谓之真也。 ”真血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能化生和滋养眼中之神水与神膏。 谓“血养水,水养膏,膏护瞳神。 ”

血之与气,关系密切。血由气生,气由血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互滋生,相互为用,共同完成营养组织器官的作用。

血之与脏腑,更是息息相关。 如血的生成、正常运行及其营养质量,与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脾主运化与统血、肺主气与朝百脉、肾主骨生髓与肾藏精等功能密切相关。 只有脏腑功能正常,且相互协调,血液才能完成其正常功能。

血之与脉络,血藏于脉络,脉络包裹着血液,二者相互依存。 目中脉络,最为丰富。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 ”《素问·五脏生成篇》:“诸脉者皆属于目。 ”《审视瑶函》进一步强调眼与脉络的关系,谓“目形类丸……内有大络者五,乃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胱大小肠三焦胆包络各主一络,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这些无数的大小脉络,虽然不知其名,也不能明确其位, 但按阴阳学说分类, 可分为阳性脉络与阴性脉络,当今的动脉属于阳性脉络,静脉属于阴性脉络,它们密布周身,与眼目紧密相连。血在脉络中周流不息、循环无端以营养组织器官。

从上述可以看出,血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气、脏腑、脉络等组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各种组织功能正常才能完成正常的功能。 若因六淫外侵,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脏腑经络失调以及外伤等,均可导致血病,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状,治疗总是从理血着手。李教授根据病因、病位、病性、病程、病情等不同,灵活运用理血之法,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 血寒证

寒邪入血,形成血寒证。多因寒邪外袭或阳虚生内寒。寒性收引凝滞,入血则易血凝,凝则血流不通,《素问·调经论》:“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易成血块,块阻脉络则血流不畅或完全不通,如阻塞眼底中阳性脉络,则可见视网膜苍白水肿,视力剧降等症,舌质淡,脉迟或缓。常见于视网膜动脉阻塞。急宜温经散寒、通利血脉,用当归四逆汤、通窍活血汤之类,并加大剂黄芪以补气行血。

2 血热证

热邪入血,形成血热证。 热与火性质相同,只是程度有别,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其性亢奋炎上,易犯目窍,故有目为火户之称。多因六淫外侵或五志化火,邪火炽盛,蒸灼脉络,营血外溢渗出,或动血妄行。眼底可见视网膜有大小不等的渗出病灶,或伴出血,玻璃体内有许多尘埃状棉絮状混浊物飘移,视力明显下降,舌质红绛,脉数。常见于后葡萄膜炎、白塞氏综合征、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急性视乳头视网膜炎等眼底病。 急宜清热凉血、泻火解毒,选用清营汤、清瘟败毒饮、还阴救苦汤、四顺清凉饮子、清肝止血汤(龙胆、栀子、黄芩、夏枯草、柴胡、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丹参、三七粉、甘草)、凉血解毒汤(生地黄、赤芍、牡丹皮、黄连、黄芩、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甘草)等。炎症在脉络膜者,要特别注意清心火,因为心为火脏, 又主血脉, 脉络膜为血管最为丰富的组织,心火上炎,脉络受灼,渗出自然明显,清心凉血应首当其冲。炎症若在视乳头视网膜者,要特别注意清肝火,因为肝开窍于目,肝脉上连目系,肝火炽盛,则视乳头视网膜渗出明显,清肝凉血为第一要务。

3 血溢证

血行受阻,血溢络外,形成血溢证。 受阻之因有多端,如年老患者,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或素体阳盛,阴阳失调,肝阳偏亢,升扰目窍,气血不和;或七情内伤,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机郁滞,气滞易血滞,气瘀易血瘀;年轻患者,素体肥胖,饮食不节,嗜好肥甘厚味,内生胃热,蕴蒸目窍;上述诸因,造成眼底血循不畅,形成血块,部分或完全阻塞眼底阴性脉络,以致血循失常,溢于络外,故名血溢证。如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可见视网膜静脉粗大纡曲,沿静脉周围有广泛的放射状火焰状出血,伴有视乳头视网膜及黄斑部水肿,并有棉团状渗出斑。出血量多者可积满玻璃体。 后期可出现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若为分支静脉阻塞,则其阻塞病状常局限在该分支范围内。 治宜活血化瘀,可选用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潜阳化瘀汤(钩藤、石决明、蒺藜、菊花、丹参、牛膝、三七粉、益母草、茯苓、甘草)、通脉化瘀汤(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牛膝、地龙、生、炒蒲黄、益母草、白茅根)、大黄当归散、破血红花散等。 但要注意脏腑辨证,如为肝阳上亢者,注意平肝潜阳;胃火上炎者,注意清胃降火。

4 血瘀证

血瘀是指脉道瘀滞、血液异常、血循障碍,特别是微循环障碍,以致局部缺血或组织增生等症而言,也包括离经之血形成的瘀血。 如血瘀在眼底的旁枝细络,或微细脉络,则阳性脉络与阴性脉络有可能均有瘀滞阻塞。 多为阴阳失衡、脏腑失调、气血失和引起。 如阴虚阳亢,肝不藏血;水火不济,心不主血;脾气亏虚,脾不统血;气郁气虚,不能行血等,均可导致血瘀。常见的有视网膜血管阻塞者,眼内有陈旧性出血者,视网膜或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者,视神经缺血者,眼底病变渗出质多而陈旧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者,视网膜前膜形成者,病情日久,脉络瘀滞,血管细小,色素增生,视功能减退者,眼底组织损伤瘀血留内者等。 可见于多种眼底病,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以及眼底退行性病变而兼有血瘀者。 血宜活,瘀宜化,选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潜阳化瘀汤、清心宁血汤(大黄、黄连、生地黄、麦冬、藕节、三七粉、丹参、甘草)、凉血止血汤(生地黄、牡丹皮、白茅根、白薇、生、炒蒲黄、赤芍、茜草根、藕节、银柴胡)、潜阳清心活血汤(生地黄、熟地黄、天麻、石决明、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莲子心、丹参、牛膝、三七粉、牡丹皮)、滋阴止血汤(生地黄、熟地黄、天冬、麦冬、天花粉、石斛、女贞子、旱莲草、藕节、三七粉、丹参)等。但要区别血瘀的轻重与缓急,病情急者,急宜活血化瘀;病情缓者,缓以图功。病情轻者,用行气活血药;病情重者,用活血破瘀药。 为此李教授按传统习惯,将活血化瘀药物分为三类:以行气为主的常用香附、木香、陈皮、青皮、乌药、枳实、枳壳等,取其气行则血行之意。以活血为主的常用当归、赤芍、丹参、毛冬青、牛膝、鸡血藤、川芎、郁金、延胡索、姜黄、五灵脂、蒲黄、益母草、茺蔚子等,用于血瘀轻证。 以破瘀为主的常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山棱、莪术、昆布、海藻、泽兰、刘寄奴、穿山甲、苏木等,用于血瘀重证。当然活血化瘀作用的强弱还与药物的配伍、剂量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必须灵活掌握。其他证型兼有血瘀者, 需针对病因立法兼以活血化瘀, 因阴虚致瘀者,应滋阴化瘀,因阳虚致瘀者,应温阳化瘀,因气虚致瘀者,应补气化瘀,因气滞致瘀者,应行气化瘀,因血虚致瘀者,应补血化瘀等。

5 血虚证

指血液亏虚形成的血虚证。多因产后、外伤等失血过多;或脏腑功能不足,气虚不能生血;或久病及肾,肾精亏虚,精不养髓,髓虚不能化生气血等引起。自觉视力日渐减退,视野日渐缺损,眼底可见视网膜视乳头颜色变淡,或视网膜有色素附着,或脉络膜视网膜有萎缩病灶等改变。常见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高度近视等眼底退行性改变。 虚者补之,用补血法治疗。选用四物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四物五子丸等。 临证时要注意四点,一要注意补气,因为血虚者常兼气虚,补气可以生血。 二要注意补脾,脾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三要注意补肾,肾主骨生髓,髓能生血。四要注意活血,因虚性眼病起病缓慢,病情日久,久病入络,常兼络脉不畅、供血不足之瘀滞现象,加适量活血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营养。

总之,理血在治疗内障眼病中运用较为广泛,诸如眼底渗出性炎性病变、眼底出血性炎性病变、眼底退行性病变、眼底血管阻塞、玻璃体混浊以及眼底外伤等,均可用之。因此,可以说理血为治内障之纲。

[1] 李传课.活血化瘀在眼科临床的运用[J].湖南医药杂志,1978,5(4):15-16.

猜你喜欢
脉络丹参血瘀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话说血瘀证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含冰片丹参制剂对胃黏膜损伤作用的影响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考古发掘摹画出的古蜀文化脉络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