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青,姜柏芳,戚益锋,闻人乐群
(余姚市畜牧兽医局,浙江余姚315400)
畜牧业是整个大农业和发展生态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高本地区畜产品自给率,能有效减少因调入畜禽及其产品而带来的疫病风险及畜产品的安全隐患,对保障人畜安全意义重大。
近年来,余姚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在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畜牧业在保障市场供给和促进农民致富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实施“五水共治”工程,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畜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作一浅述,供参考。
近年来,余姚市畜牧业生产总体保持稳步发展态势,2013年生猪饲养量53.1 万头,年末存栏22.3万头,出栏商品肉猪30.8 万头;家禽饲养量580 万羽,出栏商品禽385 万羽;牛存栏1920 头,羊饲养量3.0 万只,家兔饲养量17 万只,肉类总产量3.6 万t,蛋4100 t,奶3800 t。畜牧业产值12.2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
1.1 规模化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畜牧业扶持政策的引导和工商资本转入的有利条件下,通过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余姚市畜牧场的基础设施、动物防疫条件、环保设施等有较大改进,成效显著,以生猪为主的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畜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3年,全市有规模养猪场户873 家,年出栏500 ~3000 头猪场75 家,年出栏3000 头以上猪场21 家,规模养猪比重达96.4%;家禽规模场户678家,年出栏肉禽1 万羽以上场户105 家,规模养禽比重达93.2%;羊规模养殖场户100 家,兔规模养殖场户48 家。
1.2 标准化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 在规模化发展推动下,畜牧业标准化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市场主体进一步发展壮大。
近年来,该市已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畜禽养殖场各5 家,宁波市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2 家;创建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33 个,无公害畜产品38 个;建成畜牧龙头企业30 家,其中省级1 家、宁波市级11 家,畜禽专业合作社26 家;不少龙头企业通过质量和管理认证,获得了国家、省农博会金奖及省级、宁波市级著名商标等诸多称号。随着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有效带动了其他畜禽养殖场户的生产和销售,部分产业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
1.3 生态畜牧业发展氛围初步形成
一是以农田、果园、鱼塘等配套,逐步走农林牧渔协调发展、排泄物综合利用之路,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效缓解了规模牧场排泄物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压力。
二是以生猪规模场为主的养殖场进行沼气池建设及污染综合治理,推广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实现“猪-沼-作物”的生态循环。
三是组织实施以“811”为主的污染治理工程,完成了148 家规模养殖场3.34 万m3的沼气池、厌氧池、氧化塘等处理设施建设,建造雨污分离沟6.5万m、储粪棚(池)8000 余m2,建成有机肥生产厂10家,年生产有机肥2.1 万t,建设田间沼液贮存池36个(1.44 万m3)及配套管网等设施。
1.4 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调查,该市不少养殖企业已与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浙大动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多项生产性课题研究,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在品种培育、饲料生产、养殖技术、污染物处理以及畜禽产品加工等方面增加了科技含量,使该市畜牧业逐步向科学饲养、精细饲养、资源化利用方向转变。
推广应用了优良品种繁育、猪人工授精、水禽旱养、种草养畜、疫病综合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形成了以杜大长外三元生猪、优质土鸡和三黄肉鸡、番鸭和樱桃谷大中型肉鸭以及优质獭兔、湖羊、浙东白鹅等为主的优良畜禽品种结构。畜牧业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日益完善。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1.5 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空间 从环保、用地、消费角度考虑,该市的畜牧业发展仍有一定空间。
一是具有粪污消纳空间:该市现有耕地面积64万亩(1 亩=667 m2),林地、园地82 万亩,按照每亩耕地2 头猪当量、每亩林地、园地0.2 头猪当量的承载量,可承载畜禽量145 万头,全市目前畜禽总存栏折算猪当量为28.9 万头,承载率仅为19.9%,远远低于80%的限度,粪污消纳空间很大。
二是具有发展区域空间:该市有不少农业园区、园地、林地、海涂低产地等,仅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综合区、农业先导区等就有大量的可配套土地面积,如能合理安排或开发利用,可以为畜牧业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还有大量农副产品及农作物秸秆类,可利用秸秆约4 万余t,目前利用率还不到20%,发展食草畜禽潜力巨大。
三是具有畜产品的消费空间:目前,该市肉蛋奶畜产品市场自给率不高,约为65%左右,特别是牛、羊等存在较大缺口,扩大畜禽饲养量有着较大的市场消费空间。
2.1 产业基础比较薄弱 小规模养殖场(户)数量偏大,基础偏差,转型升级难度较大;畜产品深加工品种单一、比重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全产业链融合的新型产业主体难培育,缺乏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大型畜禽产业。
2.2 环境问题困扰发展 畜牧业发展过程中重养殖轻污染治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养殖户在畜禽养殖方面愿意投入资金、人力、物力,但在污染治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方面不愿投入治理资金,资源化利用更受制于农村土地承包制,全面实现种养结合关系复杂;处理这些问题有关部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社会成本难以承担。
2.3 发展空间日益缩小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快,禁限养区域扩大,畜牧业的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为保障人们生活环境优良,很多畜牧场户被拆关,“五水共治”、专项行动的组织实施、“禁养区的划分方案”出台等,该市的畜禽养殖场(户)将大量被关停;设施农用地的审批困难较多,畜牧业用地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4 各种隐患依然存在 由于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频繁,国内外疫情形势复杂,从业者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动物检疫和卫生监督特别是基层防疫防控力量相对薄弱,防控监管压力依然较大。加之该市肉食品等畜产品自给率不高,外来动物及动物产品占居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导致外来疫病浸入的风险有增无减,公共卫生和畜产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2.5 基层对畜牧业发展重视不够 作为农业产业中的一个组成部门,畜牧业的工作重点和落脚点在农村基层,畜牧业又是一个低效益、高风险的产业,有关部门特别是基层领导对发展现代畜牧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只看到畜牧产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财政压力,忽视畜产品有效保障和统筹兼顾,形成上热下冷局面,一定程度影响到了畜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快速发展。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为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畜产品自给能力有所增强,必须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构建起区域布局合理、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竞争力增强、经济效益良好、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发展的现代生态畜牧产业体系,为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控量减污”原则,以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畜牧业发展布局规划。
一要根据新出台的《余姚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在“五水共治”工程实施的基础上,继续关停搬迁禁养区内的养殖场户,逐步淘汰脏乱差小的养殖场户,保障环境优化。
二要落实好需要增加的畜牧业用地,每年安排一定的土地指标发展畜牧业,落实到具体地块,对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内的农牧结合生态规模养殖场建设用地,按设施农用地管理,以保障上级下达任务的完成和畜牧业生产的相对稳定。
3.2 抓好规模养殖场的排泄物治理 在非禁养区内通过科学选址、合理布局、设施完善、清洁生产、管理科学、资源利用、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建设,树立生态畜牧业建设样板,达到生态循环目的。
一是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对非禁养区的规模养殖场逐场落实环保治理设施建设,未建立排泄物治理设施的猪场等,通过拆、搬、治等措施实行综合治理;新建的规模场严格按规划用地进行选址并实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二是合理布局畜牧业与种植业区域,通过实行畜禽规模养殖场与周边土地流转集中或协议对接的方式,建设好与种植业对接的沼液管网设施,实现畜禽排泄物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不能就地消纳的规模场和种植基地、新开发的农用地筹建沼液贮存池,实施资源化利用和农田对接。
三是建立有机肥和沼气池后续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牧场沼气池设施的保养维护、沼液(渣)运送至异地消纳。
3.3 培育新型畜牧主体工程 以生产经营主体合作为重点,按照“一个品种做成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做成一条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机制创新和产业融合,大力培育带动力、竞争力强的新型畜牧业主体和产业合作组织,提升畜牧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加强核心种业企业的培育,积极支持生态规模养殖场抱团组建大型畜牧专业合作社,引导畜牧专业合作社增资扩股、跨区域重组,组建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着力打造畜牧业全产业链。
3.4 完善动物防控能力建设工程 以增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管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市、乡镇、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体系建设。加大对公益性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建设完成动物卫生监督分所,配备必要的官方兽医人员,提高动物检疫和动物卫生监督能力;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并加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加强对乡村防疫员的技能培训,全面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构建新型动物诊疗服务网络。完善以市级动物防疫、卫生监督与监测力量为主体、乡镇区域派出机构为基础、兽医社会化服务为补充的新型动物防疫监管服务体系,增强动物卫生监管能力,提高畜牧业生产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3.5 适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要把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作为生态市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的职责;加强典型示范,强化宣传引导,推广先进技术和经验,努力营造推进农牧结合、发展生态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适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发展畜禽生态养殖、规模养殖场设施改造、排泄物治理设施建设、有机肥使用、禁养区畜牧场关停搬迁等重点内容予以政策扶持,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畜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