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霞 常志杰 赵丽军 刘洪艳 王立波
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分析
郭红霞 常志杰 赵丽军 刘洪艳 王立波
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医院感染控制中, 特别应注意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 泌尿道感染控制、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护理人员接触患者最多, 时刻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与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护理管理
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加强研究护理工作程序、护理技术和医院感染的发生规律, 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控制感染的理论与方法, 用合理的工作流程和有效的护理操作技术, 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1呼吸道感染的控制 提高医务人员对呼吸道医院感染预防知识, 掌握预防治疗环节技术。在治疗和护理的医护人员, 无菌技术实施和消毒隔离要求, 严格做到注意清洁双手。患者吸痰操作应戴一次性手套;处理气管切开部位, 必须戴无菌手套, 无菌吸痰管应用前每次消毒[1]。
1.2泌尿道感染的控制 导尿系统应保证引流畅通, 保证密闭, 无反流。对于无法用药物控制尿路感染、梗阻、污染、破裂、沉淀物堆积时, 应早期拔除的导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特别要注意洗手, 掌握手消毒灭菌装置的使用。采取无菌收集的尿液样本中, 导管和引流联接头上用2%碘酒、75%乙醇消毒, 用无菌针头抽取尿。卧床或置导尿管患者应保持尿道干燥, 做好会阴部的清洁护理。
1.3外科切口感染的控制 进手术室应戴上口罩, 必要时要戴防护眼镜, 戴上帽子, 头发或头面部完全罩住, 更换好手术室专用拖鞋或穿专用鞋套。患有疖肿、湿疹和其他皮肤疾病或感冒及其他具有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 没有治愈前应避免进行手术。做好手术中的控制措施, 及手术室的环境、人员、药品和设备管理。严格的无菌技术;彻底的清创, 注意止血, 减少运行时间内的坏死组织和异物, 缩短切口[2]。手套出现破损应立即更换, 感染或污染的现场处理后, 必须更换手套。控制操作后, 加强换药室管理。不同切口和切口治疗前和治疗后, 必须洗手消毒。
2.1老年患者的管理原则 老年患者由于脏器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减弱, 尤其是有基础疾患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由于呼吸系统的纤毛运动和清除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导致防御机能失调, 易发生坠积性肺炎。而且, 这类患者的尿道多有细菌附着, 导管中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分离率高, 也可能成为医院感染的起因。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 无论用于治疗还是用于预防, 均应持慎重态度, 并坚持定期做感染菌株耐药性监测, 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2患病儿童的管理原则 幼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 对微生物的易感染性较高, 尤其是葡萄球菌、克雷伯菌、鼠伤寒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 较易在新生儿室形成暴发流行。因此, 预防医院感染要针对小儿的特点, 制定护理和管理计划。
2.3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的管理原则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区, 患者的明显特点是病情危重而复杂。多数患者都是因其他危重疾病继发感染(包括耐药菌株的感染)后转入ICU。各种类型休克、严重的多发性创伤、多脏器功能衰竭、大出血等患者, 其身心和全身营养状况均较差, 抗感染能力低。严重创伤、重大手术等常导致全身应激反应, 进而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多数较长时期使用各类抗菌药物, 细菌的耐药性均较强。患者自理能力缺乏或丧失, 因而十分依赖护理人员, 与护理人员频繁接触往往会增多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
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全面体检, 建立健康档案, 了解感染, 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医院里的许多部门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 特别是护士在调入或调离某个部门时, 应该有一个健康检查, 发现有无感染, 是否达到免疫, 并做好详细记录。人体皮肤黏膜轻微损坏, 会有接触受感染的血液感染的危险。因此, 应戴上手套操作, 不与血液和血液污染的设备直接接触, 小心处理工具, 严防利器刺伤, 一旦刺伤必须立即处理, 挤血和伤口冲洗, 清创, 消毒, 更衣, 报告和记录,跟踪和监视。
[1] 苏迅, 任兴华, 李晓梅, 等.加强护理管理工作预防医院感染.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10):1246-1247.
[2] 姚丽英.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监控中的作用.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3, 13(9):853.
2014-05-16]
150000 黑龙江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