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铭
中医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李信铭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偏头痛患者平均分为两组, 实验组70例患者采用中医分型辨证治疗, 对照组70例患者采用中成药治疗, 并对比其疗效。结果两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分别为91.21%、67.35%, 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偏头痛, 相对于传统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中医;偏头痛;疗效
偏头痛是一种血管性疾病, 中医将这种反复发作的病称为“头风”[1]。中医治疗该病, 通常从肝风、痰的浑浊、瘀血程度等方面辩证治疗[2]。不同的病症要使用不同的方药,通常寒证用热药, 热证用寒药[3]。中医分型辨证治疗特点是能针对具体病症下药。现选取2011年6月~2013年9月来本院治疗的140例偏头痛患者, 采用中医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本院治疗的14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实验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实验组男32例, 女38例, 年龄28 ~67岁, 平均年龄48岁, 患者病程6个月~6年, 对照组男31例, 女39例, 年龄27 ~69岁, 平均年龄48岁, 患者病程6个月~5年。
1.2方法 ①中医分型辨证治疗a.气血两虚型:头痛不断,劳累时尤为严重, 舌淡脉弱;治疗应以补气养血安神为主。b.气滞血瘀型:头痛多在晚间, 久治不愈, 疼痛部位不变;治疗应以活血祛瘀, 通经活脉。c.风寒外宿型:疼痛在枕后,多延及后背, 害怕风寒, 多由外感引起。治疗应以通经活脉,疏通散风。d.肝肾亏虚型:神经疲乏, 耳鸣眩晕, 头痛腰酸,舌淡脉沉。治疗应以滋阴补肾, 通经活络为主。e.肝阳上亢型:心烦多梦, 情绪不稳, 头痛头胀, 脉象有力。治疗应以通络活经为主。f.风痰阻络型:胸闷头痛, 面色灰暗, 时而发作,不停不断。治疗应以通脉活络, 降血糖抗血凝为主。② 中成药治疗:口服正天丸, 饭后用温水送服, 6 g/次, 2~3次/d,一个疗程为15 d。
1.3疗效评价 a.控制:临床症状基本不见, 停药6个月后没有复发的情况。b.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不见, 患者自我感觉良好。c.有效:患者感觉临床症状小部分恢复。d.无效:临床症状治疗后基本不变。总有效率=控制+显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 For Windows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头痛控制的例数为45例, 显效的为11例,有效的为8例, 无效的为6例, 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患者头痛控制的例数为28例, 显效的为11例, 有效的为9例,无效的为22例, 总有效率为68.57%。上述两组数据通过比较, 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的疗效远高于对照组的, 各组数据无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经χ2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偏头痛的患病率极高, 尤以女性为主,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2]。中医治疗该病, 通常从肝风、痰的浑浊、瘀血程度等方面辨证治疗, 更加能对症下药。因此近年来, 采用中医在偏头通治疗方面的作用得到肯定。中药毒性小, 针灸和中药并用是治疗偏头痛的主要方法, 此法通过刺激粗纤维增加阀门抑制性, 实现止痛[3]。血管痉挛与血管扩张被认为是导致偏头痛的主要原因。西药服用后, 虽然短时间内降低了患者的痛感, 但易产生毒副作用且具有依赖性。因此, 其治疗方法应以通为主, 同时配以通络祛风类中药,如川芎。中医治疗讲究调理, 而阴阳、气血失调是影响人体健康之根本。因此在止痛的同时, 调理患者气血和脏腑功能, 实现固本。
综上所述, 中医在治疗偏头痛上讲究辨证分型, 调节优于治疗, 即实现止痛又保存元气, 提高治疗效果。偏头痛的诱因很多, 因此采用中医对症治疗极为重要。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偏头痛, 相对于传统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1] 刘海英, 张伦忠.偏头痛中医药研究近况.光明中医, 2010,25 (3):546-548.
[2] 张敏, 吴宣富.中医治疗偏头痛进展.山东中医杂志, 2008(1): 157.
[3] 李海涛, 谢立栋, 胡志强.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偏头痛药对应用研究.山西中医, 2011(10):216.
2014-03-26]
454650 河南省济源市中医院